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实的晋朝-前凉的兴亡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前凉的兴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258 更新时间:2024/1/3 13:45:45

在前秦统一北方过程中最后灭掉的一个国,即前凉,是在十六国中独具特色的一员。

前凉,从张轨于公元301年任凉州刺史算起,到公元376年为前秦所灭,历时七十六年,是十六国中享年最久的一国。

前凉实际上也是一个割据政权,但对晋执臣下之札,经久不衰。

凉州本是荒僻地区,经张氏的经营,地方的经济文化部有发展。

在十六国混乱的年代里,凉州是一个相对安定的地区,虽也曾有过强敌压境,但前凉政权都能自行捍卫。

晋惠帝时,张轨在朝任散骑常侍。因看到朝政混乱,“阴图据河西”,于是就要求到河西走廊。

永宁元年(301),张轨出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

对这个偏远地方,朝廷已无力照管,张轨在这里实际上拥有很大的权力。这时,河西的鲜卑人很多,其中有些人干扰地方的治安,同时地方上也出现“寇盗纵横”的情况。张轨到任后,即对这些人加以惩治。他很快地就树立起威信来。

鲜卑人若罗拔能自漠北向河西移动,侵入凉州。张轨派兵阻击,斩拔能,俘鲜卑人十多万口,安置在河西走廊,张轨因此威名大震。

晋京洛阳失守后,中州避难来河西者络绎不绝,张轨上表,请合秦杂流人于姑臧(今甘肃武威)西北,置武兴郡,又分西平界,置晋兴郡。

河西一直不用铸币,这时还以布帛代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

张轨命铸五铢钱,“立制准布用钱,钱遂大行”。这反映了当地经济的向上发展。

晋愍帝在长安即位,张轨派军三千人守卫长安。

在此以前,张轨也不断对晋廷有所贡献。

张轨“家世孝廉,以儒学显”。他在河西,“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

“令有司可推详立州已来清贞德素、嘉遁遗荣、高才硕学、著述经史具状以闻。”(《晋书•张轨传》)《资治通鉴》卷一二三称:“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胡三省注:“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

在十六国混乱时期,河西俨然成为汉族先进文化的重要据点,自张轨以后,经久不衰,在历史上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公元314年,张轨病死,长子张寔继位。晋廷正式任命张寔为都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西平公。晋宗室南阳王司马保所部,因司马保病死,有一万余人自上邦(今甘肃天水)来投,张寔都予以收容。

320年,张寔为其帐下阎沙等所杀。寔弟张茂诛阎沙等,自称凉州牧。

324年,张茂病死,兄张寔子张骏继位,称凉州牧、西平公。

公元346年,张骏病死,子张重华继位、称凉州牧,假凉王。

公元349年,凉州官属共上张重华尊号为丞相、凉王,雍、秦、凉三州牧。

重华在公元353年病死,子张曜灵即位。

自张茂至张重华在位三十余年间,前凉国势在不断发展。

公元323年,前赵之刘曜亲率大军二十八万五千人西下凉州,沿黄河列营一百多里,扬言要渡河进攻姑臧。张茂部署防御力量,表示决心抵抗。刘曜知道自己“军势虽盛,然畏威而来者三分有二,中军疲困,其实难用”,不敢贸然渡河。后来刘曜为石勒所并,张骏“尽有陇西之地,士马强盛”。西域诸国派使者送来方物。张骏并在吐鲁番地区设高昌郡。

公元346年,后赵主石虎命大将麻秋攻下凉州金城郡(治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张重华任主簿谢艾为中坚将军,率步骑五千,东击麻秋。谢艾大破麻秋军,斩首五千级。

347年,石虎先后派麻秋、石宁等率师十二万,进攻抱罕(今甘肃临夏)。前凉守将张璩率部抵抗,后赵士卒死伤数万。此后,谢艾又两度大破后赵军。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前凉时期,其疆域,南至河,东至秦陇,西迄葱岭,北暨屠延。曜灵继位,年方十岁。不久,重华庶兄张祚废曜灵,自称凉州牧、凉公,次年又自称凉王。

张曜灵之弟张玄靓在公元355年。张重华之弟张天锡在公元363年,相继为前凉主。从曜灵继位到张天锡自立的十年间,前凉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位,自相残杀,前凉的统治逐步走上下坡路。张天锡取得政权后,也不能改变这种情况。

公元376年,苻坚征调了步骑十三万人进攻前凉。张天锡先后征集了十万人进行抵抗。

经过几次会战,前凉军大败,张天锡投降,前凉亡。苻坚统一了北方。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从前赵到后赵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短暂统一正当东晋在王敦、苏峻之乱以后这一时期,内部暂时相对平静和少事,北方中原地区也在饱经战乱之后,出现了后赵时北方大部分地区统一的局面。但不久以后,由于石虎的残暴统治,北方人民又复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公元318年,汉刘聪死,经过一番内乱,皇位被刘曜夺去。刘曜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

  • 明朝十三陵不只埋皇帝,还有太监墓,顺治康熙特为他竖碑立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明代大太监王承恩,被葬入十三陵中的思陵。(图/翻摄自百科词条)据了解,这名安葬于十三陵的太监为王承恩,说起明朝,有许多有名的太监,像是魏忠贤、刘瑾之流的奸恶之辈,也有郑和、王承恩这等忠君爱国的好太监。而王承恩是明代最后一位大太监,他死之后,明朝就随之覆灭。王承恩于明万历年间进宫,担任信王府的掌管太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东普的再建及在东南的偏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南逃的中原人,在世家大族率领下拥立琅邪王司马睿为帝,在建康再建东晋政权。这些南下的北方世家大族,其中琅邪王氏家族的王敦、王导是代表人物。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其祖司马伷封琅邪王。怀帝时,东海王越把持朝政,司马睿受东海王越的提携,被任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他接受了王导的建议,由下邳移镇建业。

  • 《仪征运河》第三章(隋唐扬子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江滩上涨,东晋欧阳埭河口已经淤塞,在隋文帝作征陈准备时,开挖了山阳渎,同时疏通了江口,新的江口位于欧阳埭(新城)以南550米,是为扬子津。隋炀帝大手笔疏浚大运河,扩宽、浚深、裁弯取直,在扬子津江口修建了扬子宫,扬子宫周围逐渐发展成了扬子镇,而扬子镇在唐朝永淳元年(682)升格成了扬子县,所以扬子

  • 末代皇帝的性与爱:大清最后三任皇帝,为何全部绝后?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末代皇帝的一生,中国各个朝代末代帝王,末代沙皇有多可怕

    从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同治皇帝登基,到1912年,清廷退位——满清皇族,就陷入了这种可怕的魔咒:从同治、光绪到宣统,大清帝国最后的三任皇帝,全都绝育无子。可以说,读清史,这一诡异而又神秘的现象,是困扰每个人心中的一大疑问。作为2000多年帝制的黄昏,这难道,冥冥之中,是一种天数?同治十三年(18

  • 助李世民一统天下的府兵制,为何到了盛唐会衰败?最后走向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前无古人的“天可汗”政治联盟是由李世民亲率唐军灭群雄,平东突厥、西域诸国,而创立起来的。李世民更是仰仗着府兵制度,将唐朝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府兵制度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并且,在北周时期被正式建立起来,在隋朝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唐朝更是得以发扬光大。 府兵制对于李世民来说,可

  • 《红楼梦》:关于焦大所骂“扒灰和养小叔子”,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焦大说的养小叔子的是谁,红楼梦中焦大最后去哪了,红楼梦的焦大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熙凤他们住隔壁,说走就走。秦钟家里可有一二十里地,就要派人去送。估计管事派了小厮不愿意去,结果小子们捉弄年老的焦大,让他去送秦钟。焦大觉得被欺负了,仗着酒劲也不管不顾,在府里破口大骂起来。结果贾蓉出来,当着王熙凤和贾宝玉的面,面子上过不去,便吩咐人把焦大捆了,让他醒醒酒明天再说。贾蓉这个举动也是无

  •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史思明竟然是靠诡诈发迹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人就是后来发动安史之乱的二把手史思明。史思明是突厥人的后代,也有说是粟特族的,从小就很机灵,混迹于各色人中,这样的经历让他精通六种语言。据说他生性诡计多端,后来欠了官府的钱,无力偿还,就想逃到奚地。这不半路上就被巡逻的骑兵截住,要杀了他。史思明从慌乱中马上调整过来,摆出一副正经的样子,说:“我是

  • 慈禧入葬前,竟然发生了3件怪事,其中一件至今让人难以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慈禧死后三件怪事,慈禧下葬后发生的六件事情,慈禧下葬前的怪事

    慈禧太后在1908的冬天去世,临死前,她特意向最亲近的太监李莲英坦白,要他找个风水师选择个埋葬的好日子,而这一天又是一年后1909年。在这一年,对她的尸体做了防腐的处理,保证她的面容身体等不被腐烂。如果不做任何的处理,放置一年,估计臭味熏天,化成一堆白骨。在1909年出殡的这一天,万人空巷,声势浩大

  • 古代“女子参政”:为何唐朝时期女子参政社会现象频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的地位也越来越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更多的女性为社会民生,国家建设等各个方面努力奉献。古时候更是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而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从女性参政的持续性,社会覆盖性,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来看,无一不体现了唐代女性在政治活动中的伟大贡献。一、政治文化环境下的必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