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河南的省会为什么从开封变成郑州,原来和袁世凯有关?

河南的省会为什么从开封变成郑州,原来和袁世凯有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389 更新时间:2024/1/26 15:48:33

袁世凯首先提交在郑州修筑铁路线的设想。说真的,袁世凯的建议不是为了形势,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然而,这种贪婪不是为了郑州,而是为了故乡项城。从某种意义上说,郑州是被袁世凯拉着为项城“背锅”的。这条铁路线就是知名的京汉铁路。原来,建设的线路是从北京到武昌,行经当时中国的几个大城镇和运输堡垒,包含河南的周口和开封。当方案提交时,这条路要修了。这时,袁世凯忽然站上去提交了自己的看法,驳回了铁路线行经周口、开封的计划,并提交变更铁路线到郑州的路线。

袁世凯和郑州没什么关系。这当然不是为了公益,而是因为他的家乡项城在周口,火车会按照原来的线路途经项城。当时情势非动荡,中日甲午战争刚刚完结。袁世凯服兵役时就了解过强权间的交战惨烈程度。万一再有一场战争,铁路线一定是首要目标,一旦开战的话,袁世凯的故乡不是要暴露在强权的炮口之中吗?

当时,民族的安危还不得而知。袁世凯当然想不到这么长期的国民经济转型。最关键的是保存他的祖坟。因此,当铁路线建到周口时,袁世凯是绝对不允许的。他坚决要变化线路。

铁道部盛宣怀是第一个不愿听世凯看法的人。他和袁世凯爆发了争吵。如果改了线路,他就得背离原来的线路100多公里。路修的不得不绕着一个大圈去找寻一条很长的路。不是没事找事做吗?但袁世凯再也没有松口。两个人就此杠上了,现场矛盾很不容易消除。看见恶化的氛围,另外的实权派的张之洞冥想了半天。他站了出来,表示答应袁世凯的看法,从当时清朝的各路封建官僚来看,张之洞是一个十分开明而且善于西方虚心学习先进化和科技的一个进步官员,在张之洞主政湖北的时候,武昌的近现代化就是在张之洞的一手创办下面起来,自然袁世凯的提议很对他胃口。

他答应的第一个因素是,袁世凯因为掌握军事大权,不得不考量他的看法。另外,开封至周口线需历经淮河邻近。发展史之上,黄河堤坝多次决堤,开封地区洪灾一直是个大难题。如果这里的铁路线修完了,洪灾到了开封,铁路线就白费了。

京汉铁路用了十年时间才宣布竣工。那时,郑州人也许不明白这条铁路线将造成什么可期待的未来。与具有铁路线的喜悦相对,当时的他们更担忧有一天列强会在铁路线旁投下几枚炸药,尤其是上海火车站真的被炸了,以至于当时的郑州人都想在离开铁路线四周出行,但是当时的铁路和火车以及附属的一大批的工业设施代表当时社会的进步方向,从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开始,中国的传统交通方式已经开始了逐步逐步的变化,以前的人在古诗里面推崇所谓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快递业以皇家的驿站为主,而且是马和人结合的交通方式,但是袁世凯在郑州,詹天佑在张家口,铁路的出现打破了时代的记忆。

但是,铁路线造成的变动正在一天比一天严重。最简单的变动是做经商的人多了。毕竟,商人是在全国各地游走的。传统的商贸干道怎么能比铁路快呢?现在铁路线竣工了,铁路线历经的城镇自然都会变为尖峰的中转站,郑州也会一下子兴盛上去。虽然当时郑州在总面积、人口数、国民经济等领域远远落后于开封,但这是一种让步。就这样,袁世凯的建议取得核准。郑州,一个清朝可以排在四线之后的一个小县城,竟然有了铁路线,成为中国最早有火车的城镇之一。那么铁路所经的所有城市自然而然都会变成热闹的中转站,郑州一下子就繁荣了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郑州这个城市,建立工厂学校,在这里落地生根,郑州的面积在火车的汽笛声中不断扩张,甚至地位直追当时的省会开封,尤其是建国之后,和平年代让铁路的危险性消失了,留下的只有优点。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前凉的兴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前秦统一北方过程中最后灭掉的一个国,即前凉,是在十六国中独具特色的一员。前凉,从张轨于公元301年任凉州刺史算起,到公元376年为前秦所灭,历时七十六年,是十六国中享年最久的一国。前凉实际上也是一个割据政权,但对晋执臣下之札,经久不衰。凉州本是荒僻地区,经张氏的经营,地方的经济文化部有发展。在十六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从前赵到后赵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短暂统一正当东晋在王敦、苏峻之乱以后这一时期,内部暂时相对平静和少事,北方中原地区也在饱经战乱之后,出现了后赵时北方大部分地区统一的局面。但不久以后,由于石虎的残暴统治,北方人民又复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公元318年,汉刘聪死,经过一番内乱,皇位被刘曜夺去。刘曜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

  • 明朝十三陵不只埋皇帝,还有太监墓,顺治康熙特为他竖碑立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明代大太监王承恩,被葬入十三陵中的思陵。(图/翻摄自百科词条)据了解,这名安葬于十三陵的太监为王承恩,说起明朝,有许多有名的太监,像是魏忠贤、刘瑾之流的奸恶之辈,也有郑和、王承恩这等忠君爱国的好太监。而王承恩是明代最后一位大太监,他死之后,明朝就随之覆灭。王承恩于明万历年间进宫,担任信王府的掌管太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东普的再建及在东南的偏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南逃的中原人,在世家大族率领下拥立琅邪王司马睿为帝,在建康再建东晋政权。这些南下的北方世家大族,其中琅邪王氏家族的王敦、王导是代表人物。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其祖司马伷封琅邪王。怀帝时,东海王越把持朝政,司马睿受东海王越的提携,被任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他接受了王导的建议,由下邳移镇建业。

  • 《仪征运河》第三章(隋唐扬子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江滩上涨,东晋欧阳埭河口已经淤塞,在隋文帝作征陈准备时,开挖了山阳渎,同时疏通了江口,新的江口位于欧阳埭(新城)以南550米,是为扬子津。隋炀帝大手笔疏浚大运河,扩宽、浚深、裁弯取直,在扬子津江口修建了扬子宫,扬子宫周围逐渐发展成了扬子镇,而扬子镇在唐朝永淳元年(682)升格成了扬子县,所以扬子

  • 末代皇帝的性与爱:大清最后三任皇帝,为何全部绝后?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末代皇帝的一生,中国各个朝代末代帝王,末代沙皇有多可怕

    从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同治皇帝登基,到1912年,清廷退位——满清皇族,就陷入了这种可怕的魔咒:从同治、光绪到宣统,大清帝国最后的三任皇帝,全都绝育无子。可以说,读清史,这一诡异而又神秘的现象,是困扰每个人心中的一大疑问。作为2000多年帝制的黄昏,这难道,冥冥之中,是一种天数?同治十三年(18

  • 助李世民一统天下的府兵制,为何到了盛唐会衰败?最后走向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前无古人的“天可汗”政治联盟是由李世民亲率唐军灭群雄,平东突厥、西域诸国,而创立起来的。李世民更是仰仗着府兵制度,将唐朝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府兵制度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并且,在北周时期被正式建立起来,在隋朝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唐朝更是得以发扬光大。 府兵制对于李世民来说,可

  • 《红楼梦》:关于焦大所骂“扒灰和养小叔子”,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焦大说的养小叔子的是谁,红楼梦中焦大最后去哪了,红楼梦的焦大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熙凤他们住隔壁,说走就走。秦钟家里可有一二十里地,就要派人去送。估计管事派了小厮不愿意去,结果小子们捉弄年老的焦大,让他去送秦钟。焦大觉得被欺负了,仗着酒劲也不管不顾,在府里破口大骂起来。结果贾蓉出来,当着王熙凤和贾宝玉的面,面子上过不去,便吩咐人把焦大捆了,让他醒醒酒明天再说。贾蓉这个举动也是无

  •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史思明竟然是靠诡诈发迹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人就是后来发动安史之乱的二把手史思明。史思明是突厥人的后代,也有说是粟特族的,从小就很机灵,混迹于各色人中,这样的经历让他精通六种语言。据说他生性诡计多端,后来欠了官府的钱,无力偿还,就想逃到奚地。这不半路上就被巡逻的骑兵截住,要杀了他。史思明从慌乱中马上调整过来,摆出一副正经的样子,说:“我是

  • 慈禧入葬前,竟然发生了3件怪事,其中一件至今让人难以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慈禧死后三件怪事,慈禧下葬后发生的六件事情,慈禧下葬前的怪事

    慈禧太后在1908的冬天去世,临死前,她特意向最亲近的太监李莲英坦白,要他找个风水师选择个埋葬的好日子,而这一天又是一年后1909年。在这一年,对她的尸体做了防腐的处理,保证她的面容身体等不被腐烂。如果不做任何的处理,放置一年,估计臭味熏天,化成一堆白骨。在1909年出殡的这一天,万人空巷,声势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