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唯一的传世明代朝服:一套完整的朝服不止一件衣服而已

唯一的传世明代朝服:一套完整的朝服不止一件衣服而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857 更新时间:2024/1/16 11:57:38

提及明代官服,很多人大概会想到头戴乌纱帽、身穿补子服,两个帽翅摇摇晃晃的芝麻官形象,以明朝为背景的古装剧中,官员也似乎一年四季只穿一身,品级大小全靠前胸后背的补子辨别。实际上明代官服体系之复杂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根据《大明会典》等典籍记载,武官员服饰分为朝服、祭服、公服、常服、吉服、素服、静忠冠服等几大类,外形差别巨大,而这次特展则可以一睹部分实物。

从山东博物馆二楼进入“衣冠大成”特展区,首先参观的就是“垂衣天下治”单元,这里通过十余套孔府旧藏的明代官员、命妇的服饰,集中展示明代官服体系。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套宽袍大袖的赤红色朝服,具体由梁冠、白纱中单(衬于朝服上衣之内)、赤色朝服上衣、赤色朝服下裙、红色缎绿镶边云头履、蓝素段玉带、雕龙纹玉佩、象牙笏板等八件套组成,组合起来就是一套明代朝服的完整形式。

所谓朝服,是明代官员最庄重的礼服。主要在帝最隆重的典礼大祀庆成,或正旦、冬至、圣节等节日祭祀或百官朝贺、辞谢等重大场合穿着,配饰也非常复杂。明代官员朝服还维持着古朴的上衣下裳制,具有交领、右衽等特征,完整配套的还有敝膝、绶、大带等配件,穿着起来十分烦琐。明代朝服制定于洪武元年(1368),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又作修订,最后在嘉靖三年(1524)修订后再未修改。这次展出的这套朝服为明后期款式,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见到的一套明代官员朝服实物。

与朝服一同展出的梁冠也非常值得细品。梁冠是搭配朝服的首服,又称进贤冠,由冠额(戴于额头部分)、冠顶(黑色有梁部分)和冠耳(冠后两侧凸起的蝴蝶状部分)组成。官员穿朝服之时,品级高低就通过冠顶上的冠梁数目来辨别: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和七品二梁,八品和九品一梁。特展上展出的这顶梁冠冠顶现存五道皮质梁,若无梁条遗失,可确定它是一顶三品官员穿朝服时所戴的首服。同时,它也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所存世的唯一一件明代梁冠传世实物。

公服套件中的象牙笏板非常珍贵,官员使用笏板是一种古老传统,据载商周时期就已存在,主要用途在于臣子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以用来记录需要向天子上疏的内容,相当于现在的会议记事本、备忘录。按明代的规定,官员穿朝服时所用之笏板材质也根据品级而异,象牙要公侯或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六品以下则用槐木。博物馆展出的这块象牙笏板上也记有重要信息,阴刻朱书“天四年八月初三日皇上幸学”“钦赐六十五代袭封衍圣公孔”。

通过这些信息,可知阴刻时间为1624年。而它的主人就是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胤植生活于明末清初,崇祯年间官至太子太傅,后又经历明清易代这一鼎革之变。在那场改朝换代的大风暴中,孔胤植的所作所为却引发极大争议。顺治元年(1644)九月初一,也就是多尔衮进入北京城仅三个多月后,孔胤植识时务地上《初进表文》,告知新主自己愿意归诚的意愿。这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明清易代时,先降闯后降清的明朝官员多如牛

但问题出在顺治二年(1645)。这年夏季,多尔衮颁布“剃发令”,此为清前期一大恶政,毕竟剃发已不是易明朝一代之俗,而是一改汉人数千年束发之习俗,时人大多无法接受。果然此令一出,天下骚动,江南地区更是因反抗剃发令爆发惨烈的江阴八十一日保卫战,大江南北被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因剃发令而死难者不计其数。可这块象牙笏板的主人孔胤植却第一时间率领族人举行隆重的剃发典礼,一时间孔门中人从峨冠博带剃成“金钱鼠尾”,孔胤植既而又向清廷上奏《剃头奏折》,以响应多尔衮的剃发恶政。这也意味着孔胤植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身穿朝服,头戴梁冠。孔胤植不久后便死去,但人生最后两年的所作所为在当时就备受唾弃,也为后世所诟病。不过,孔府的明代衣冠能在清初剃发易服浩劫中得以幸存,也是不幸中的大幸。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独孤皇后有什么独特之处?抓住了隋文帝杨坚一生一世的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热播的《独孤皇后》中,在九曲廊相亲时,独孤伽罗直言自己不会与其他女子共享夫君,“誓无异生之子”。她也做到了,在她有生之年,隋文帝杨坚确实只宠爱于她,也无异生之子。那么独孤伽罗有什么独特之处?抓住了隋文帝杨坚一生一世的心。首先,独孤伽罗是美若天仙,这是个基本条件,杨坚守着自己的美人,自然就不会沾花

  • 如果李建成做了皇帝,他会杀掉李世民吗?还会有“贞观之治”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为了争夺皇位,已经手足相残了。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李渊还在世的情况下,就毫不犹豫地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还有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给处死了。而李建成的能力,实际上并不比李世民差多少,他自然也很清楚谁会危及到他的地位。李世民能征惯战,手下人才济济,怎么看这都是一把

  • 元朝末年,财政支出为什么会膨胀到财政收入的400多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忽必烈在诏书里承认金银的地位,之所以要加上“不得不”三个字,是因为在法律上,元朝禁用铜钱、金银。比如至元十九年(1282)中书省颁发的《整治钞法条划》、至元二十四年(1287)尚书省颁行的《至元宝钞通行条划》里均有明文规定:禁止民间私自买卖金银;也禁止民间使用铜钱。金银必须集中于政府,由政府买卖金

  • 有“钞法”“钱法”,而无“银法”:明朝的货币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元代纸币政策的破产,大部分民众拒绝使用严重贬值的纸币。因此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首先推行的是铜币。只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秩序的恢复,铜钱的痼疾重新暴露:不利于大额商品交易,而且原材料铜的供给也遇到了困难,使得有明一代铸造铜钱数量远少于宋朝。可惜此时明朝统治者尚未认识到白银即将成为首币的趋势。朝廷于洪

  • 唐朝“唯一成神”的武将,一生无败绩,三场大战攻下大半个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李靖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曾为西魏刺史,父亲曾为隋朝郡守。少年时期的李靖,仪表堂堂,具有文才武略,是一个满怀信心的青年。李靖并没有像同时代的官宦子弟,利用家里的关系谋得一官半职,而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进入官场。李靖从小接触当时的大人物,其中韩擒虎经常与这位侄子谈论兵道,对李靖的才能极为赞赏。李靖受到韩擒虎的

  • 唐玄宗独宠杨贵妃11年,却未能生下一子,很可能跟一物一习惯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而倾城倾国,风华绝代的杨贵妃,就是从唐玄宗的儿媳,升级为了宠冠后宫的贵妃,而且恩宠十余载不衰。她被唐玄宗宠幸了这么久,竟然未生一子,也的确是件让人稀奇的事情。杨贵妃的首秀,在开元二十二年。当时,寿王李瑁在同胞姐姐咸宜公主的婚礼上,见到了还未出嫁的杨贵妃,瞬间就被吸引了。在唐玄宗和李瑁生母武惠妃的主持

  • 日本爱丝货,明朝缺白银:为什么两国却没有成为最佳生意伙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按理说,中国有如此之多的令日本人爱不释手的丝货,而日本又有如此之多的令中国人无限向往的白银,这本应使这两个海上邻国成为最佳生意伙伴才对——更不用说,长江三角洲到长崎的距离比马尼拉到阿卡普尔科要近得多。偏偏“倭寇之乱”与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战事,令明朝与日本的关系恶化到了极点,以至于“隆庆开海”之后,

  • 唐代第一个封王拜相宦官的张狂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李隆基虽不在位,反而自在,反正乱局自有儿子收拾。可偏偏他的惬意让权宦李辅国大为不爽。李亨灵武即位至今,李辅国已是军权在握,权势滔天,可左右朝政。早年时,他曾在高力士身边担任过仆人,又曾被李隆基轻视,受过各种屈辱。历经艰辛,他才走到了今日,看着李隆基、高力士每日在长庆楼逍遥度日,他心中怒意沸腾。上元元

  • 一边反对用白银,一边顺势而行:明朝面对白银主导货币的两种反应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面对这种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明朝统治阶级的反应是颇值得玩味的。一方面,封建士大夫激烈地反对使用白银。所谓“言足国必先富民,欲富民必重布帛菽粟而贱银”。在这些人看来,白银的流通打破了朝廷对铸币权和印钞权的垄断,将会严重危害明王朝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究竟是形势比人强。“自银之用流行于天下,役粟

  • 乱世之后,如何打造新天地?大唐的气象万千,毋需多言。这是一个沉淀与突破的时代。璀璨的诗歌之外,政史、地理、传奇、宗教等遍地开花、均结硕果。「中国原典通读计划」第七季,杨照选取九本传世经典,从多维视角解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