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年和官年都是什么
宋代士大夫叙官履历有“实年”“官年”两种说法。据《容斋随笔》载:
“士大夫叙官阀,有所谓实年、官年两说,前此未尝见於官文书。大抵布衣应举,必减岁数,盖少壮者欲藉此为求昏地;不幸潦倒场屋,勉从特恩,则年未六十始许入仕,不得不豫为之图。至公卿任子,欲其早列仕籍,或正在童孺,故率增抬庚甲有至数岁者……”
“实年”,指的其实就是实际年龄;“官年”,指的是具报官府的年龄,也就是当官后登记存档的年龄。洪迈的说法是,宋代官员虚报年龄是普遍现象。大抵布衣应举,必减岁数,以期及第后凭少壮年岁的条件向富室人家求婚;而公卿贵族为使后代早获恩荫,早入仕籍,便将实际年龄增加。减少或增加的年龄多在1~6岁之间,作弊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朝廷不以为意”“实年、官年之字,形于制书,播告中外”。
其实,此事古今皆然,在某些地方甚至已见怪不怪,毕竟谎报年龄能够带来不少好处。那么,宋朝的官员通过谎报年龄究竟能够获得哪些好处呢?
二、宋代官员为何谎报年龄
宋太宗时,科举考试的年龄限制是60岁,过了不能考,考过了也没得做官,再加上科举考试的录取率又很低。所以,为了延长考试期限,一部分不自信的考生就会瞒报年龄,以便多考几届。这批瞒报年龄的考生做了官,档案年龄自然跟着考试时填报的年龄走,他们的官年就比实年小。
宋仁宗即位后,政策变了,朝廷下恩旨:只要年满60岁,无论考中与否,统统给予官衔。为了在考试过后白混一个官衔,考生们又开始多报年龄,像这样的考生做了官,其官年肯定会比实年大。
北宋前期没有规范的退休制度,官员年过70不一定能退休,退了休也不一定拿得到退休金,除非在任时做的贡献特别大,特别受皇帝宠幸,才有可能“恩许致仕,赏以半俸”,即经过皇帝恩准退休,并按在任时工资标准的一半发放退休金。大多数官员不可能得到“恩许致仕”的机会,一卸任经济来源就断了,于是纷纷谎报年龄以便多干几年。
到了北宋中后期,政策又变了:官员年满70必须退休(皇帝特旨挽留者除外),退休后的待遇比在任时还要好,“敕与一子官,如分司官给全俸。”不但继续发放全额工资,还能让一个儿子免试为官,如此一来,老官员们争着退休,于是他们又多报年龄,好让自己提前退休,好让儿孙早日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