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元气大伤,吴蜀联合北伐魏国两线告急,这时候有个人献计了

魏国元气大伤,吴蜀联合北伐魏国两线告急,这时候有个人献计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436 更新时间:2024/1/17 8:03:10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魏国的国力远远强于蜀汉与东吴,他们的实力对比大概为6:2:3。即使东吴歌蜀汉联手也没有对魏国造成多大威胁,但是其实历史上魏国还是有过那么几次被吴蜀联盟撼动的危急时刻的,这要从孙权病逝说起。

公元252年5月,东吴大皇帝孙权病逝,诸葛恪预料魏军会乘机伐吴,于是在东兴地区高山险要之处修筑两座城池以防御魏军,西城守将乃是东吴名将全琮之从子全端,东线守将则为东吴名将留赞之子留略。不出诸葛恪所料,同年11月,魏国出动十五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东吴,一路由王昶率领四万大军进攻南郡,一路由毋丘俭率领四万大军进攻武昌,一路由司马昭亲自统领,以胡遵、诸葛诞为副,率领七万大军进攻东兴,魏国这次出征可谓名将齐出,志在必得。

[var1]

东兴、武昌、南郡三线告急,大家都认为应该立即兵分三路救援三地,诸葛恪认为魏军来势汹汹三路伐吴,每一路主将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假如分兵拒敌反而容易被各个击破导致防线崩溃,与其分兵据敌不如集中兵力应对司马昭,只要击败司马昭,另外两路自然退兵。于是诸葛恪下令南郡、武昌守军坚守待援,亲率四万大军救援东兴。

诸葛恪援军还没来,魏军已经对东兴发起猛烈进攻,由于诸葛恪早有准备,提前筑造二城,部署好防线,使得强大的魏军也在此碰壁,二城守军虽然兵力不过千人,但是依托地形优势,依险据守,魏军居然久攻不克。其中魏将胡遵猛攻东城,几乎要攻破城池了,东城守将留略坚持死守,终于坚持到援军到来。丁奉率军轻而易举地击溃了因为连日攻城而疲惫不堪的魏军。最终诸葛恪在东兴以少胜多大破魏军,其他两路魏军见司马昭兵败,也跟着撤军了。史书记载魏军此战损失数万人,损失的粮草牛马等物资不计其数。

[var1]

东兴大捷,使得诸葛恪震动天下,他的声望达到了顶峰。诸葛恪面对精锐尽出,名将云集的魏军,能够善用地形,临危不惧,料敌当先,最终击败魏军,他的军事才能的确是可圈可点的。东兴之战以后,诸葛恪自认为自己的军事才能无与伦比。东兴大捷后不久,诸葛恪迫不及待的发动北伐,誓要夺取让孙权魂牵梦绕一辈子的合肥城。

诸葛恪一面调兵遣将准备进攻合肥新城,一面派遣使者联络蜀汉姜维协助进攻。魏国虽说家大业大,但是刚刚经历东兴大败,面对吴蜀联合北伐依然感到十分吃力,此时主张休养生息的费祎遇刺身亡,主战派陈祗上台,蜀汉朝廷很快批准了姜维北伐的计划。

[var1]

姜维率领六万大军北伐曹魏,经过董亭,包围了魏国的南安郡,姜维原本以为魏军在东线需要面对诸葛恪二十万大军的进攻,应该会将主要力量用于对抗诸葛恪,西方地区必然防守空虚,正是他乘虚而入的好时机。魏国朝廷已经准备派遣二十万大军救援新城了,然而虞松却主张以关中主力日夜兼程救援陇西,打姜维一个措手不及。至于合肥新城就随诸葛恪进攻,等诸葛恪攻城疲惫以后再发动反击。司马师命令陈泰率领十万大军救援南安,毋丘俭反而按兵不动,姜维本来就是想乘着西线防守空虚占点便宜,哪里想到魏国会不管诸葛恪来对付他,还没有做好与魏军主力交战的准备,陈泰还刚刚走到洛门,姜维就撤退了。东边的战场果然也不出虞松所料,诸葛恪不仅没有攻下合肥新城,军队反而身染疾病,疲惫不堪,魏国就这样依据虞松的计策,化解了一次重大危机。

参考文献:

三国志

更多文章

  • 分封制下的卫国,凭什么最后一个才被秦国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国分卫国,卫国名人为什么基本帮秦国,卫国为什么要选秦国

    [var1]周朝时期,有一个政治制度,可以说,周朝的覆灭和这个政治制度有着很大的联系——分封制。这个制度,把王室中的人,一代代分封下去,本意是好的,希望这些人可以治理当地,并且守卫自己的家园,可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却弄得国家的领土割裂的支离破碎,更重要的是,人的欲望都是无止境的,没有人会觉得钱少,也没

  • 天下有变,为什么姜维没有乘魏国政治动荡出兵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难道蜀汉朝廷不知道魏国政治斗争如此激烈,不知道有王凌图谋另立新军抗衡司马懿,不知道乘虚而入北伐中原么?诸葛亮隆中对提到出兵的条件之一是“天下有变”,这段时间不就是天下有变么?为什么姜维没有乘魏国政治动荡出兵北伐呢?原来蜀汉因为费祎主政,坐失良机![var1]姜维的确想称魏国政治动荡出兵北

  • 宋襄公让国,既不虚伪也不是愚蠢,而是一出精心炮制的大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周文襄公,史学界评价宋襄公,襄公二十七年

    主笔:闲乐生在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宋襄公让国”的故事,其中颇多争议,试论之。宋襄公为太子时,名兹父,他有个同父异母的庶兄叫目夷,字子鱼,是宋国很有名的贤人,宋桓公很喜欢这个聪明的孩子,也曾想过改立他为太子,但由于兹父也一向表现良好,所以才最终作罢。但兹父此时却做出了一个非常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硬

  • 春秋战国之衣冠楚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衣冠楚楚完整版,衣冠楚楚txt在线阅读,春秋战国之春秋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礼坏乐崩,百家争鸣。当时至少形成了有八个文化圈即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和巴蜀滇文化圈这些文化圈的形成,往往是分封带来的周文化和围绕在四周的蛮、夷、戎、狄的蛮族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随着藩镇实力的加强,各个文化圈越来越显示其独特性

  • 《大秦帝国之裂变》里商鞅很高大上?功利主义,刻薄无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秦帝国之裂变商鞅片段,大秦帝国之裂变商鞅面见秦孝公,大秦帝国之裂变商鞅对话秦孝公

    [var1]到了秦献公时期,秦国的处境更是危险,时刻可能被强大的魏国灭国。秦献公死后,二公子赢渠梁继位,即秦孝公。秦孝公继位时,真是到了秦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强大的魏国一心想把位居身后的秦国覆灭。秦献公刚死,秦国内忧外患,刚继位的秦孝公无奈,只有向魏国割地,以求换得秦国喘气的时间。和魏国达成协议后

  • 吕不韦,一个商业疯子,亦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异人是秦王的孙子,他的老爸安国君独独宠爱一个华阳夫人,丝毫不把异人的母亲夏姬放在心上,再加上安国君儿子有20多个,就更加不在意异人这个平凡普通的儿子了。于是异人便被留在赵国成为质子。在旁人眼里,这能算得上什么事呢?吕不韦却发现了他经商以来最大的商机。原来啊,那华阳夫人虽然盛宠不衰,又兼

  • 一书生科举屡不中,想不开对孔子牌位干一事,大儒:必杀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科举与孔子关系,孔子牌位图片,李卫扛孔子他爹的牌位

    [var1]这个读书人的名字叫做洪秀全,他放弃儒家之学后,自己在家捣鼓出了一个拜上帝教的教义,自己独创了一门教派,并且洪秀全还到民间去宣扬自己的教义,洪秀全不是一个读书种子,但他一定是一个聪明人,为了更好的自圆其说,他还专门到广州的一个教堂跟随一个传教士学习基督教义,最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又改良了一番

  • 荆轲刺秦为何失败,人们想得太多了,真正的原因就是他想活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荆轲为什么要刺秦,刺秦荆轲完整视频,荆轲刺秦成功会怎样

    荆轲: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在人类历史上,凡是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但是,历史是无情的,谁想阻挡历史前进,就必然要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这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段话,时间是1974年,说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主要意思是,如荆轲这样的所谓“壮士”,无非是螳

  • 五国相王,战国诸侯的集体称王行动,公孙衍的合纵小巅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公孙衍攻魏,苏秦和公孙衍谁厉害,公孙衍苏秦同一人吗

    魏国、韩国、赵国、燕国、中山国这五个国家能走到一起惊掉了天下人的下巴。赵国历来不服魏国,韩国也总是关键时刻捅魏国刀子,燕国和赵国有领土争端,中山国习惯性的劫掠燕赵,五个国家之间年年龃龉不断,岁岁战火连绵,恨似天高,仇比海深。可就是这样的五个国家,竟然能被公孙衍鼓动地放下争议,结盟互王,这背后有怎样的

  • 韩国明明经历了“申不害变法”,为何还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七雄韩国变法,战国韩国地盘,七雄韩国

    也正因为如此,韩国当时在位的韩昭侯开始启用远近闻名的法家贤人申不害进行变法。根据历史记载申不害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法家术派名士,与当时商鞅、李悝等人师出同门,由此可以看出“申不害变法”对当时的韩国来说完全是“救命良药”。[var1]那么为何“申不害变法”后,韩国为何仍然还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国家?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