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下有变,为什么姜维没有乘魏国政治动荡出兵北伐?

天下有变,为什么姜维没有乘魏国政治动荡出兵北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083 更新时间:2024/1/15 19:57:38

[var1]

难道蜀汉朝廷不知道魏国政治斗争如此激烈,不知道有王凌图谋另立新军抗衡司马懿,不知道乘虚而入北伐中原么?诸葛亮隆中对提到出兵的条件之一是“天下有变”,这段时间不就是天下有变么?为什么姜维没有乘魏国政治动荡出兵北伐呢?原来蜀汉因为费祎主政,坐失良机!

[var1]

姜维的确想称魏国政治动荡出兵北伐。

可惜此时蜀汉主政的是主和派费祎,费祎并不支持姜维北伐,一直主张保境安民,休养生息。汉晋春秋记载,当姜维向费祎提出乘魏国自从司马懿诛杀曹爽以后政局动荡不安之际出击陇西的建议之时,费祎却回答说:“我们的才能远远不如丞相诸葛亮,丞相尚且不会平定中原,何况我们呢?还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至于功业,等待以后有能力(平定中原)的,不要心存侥幸把希望寄托在成败在此一举。如果没有达到当初的目标,再后悔就来不及了!”可见,当时蜀汉国策已经从诸葛亮时期的进攻性国策调整为费祎时期的防御性国策。为了阻止姜维北伐,即使姜维拿出“先帝遗命,丞相之托”来请求费祎同意出兵,费祎每次拔给姜维的军队都不到万人。试问,区区不到万人的军队,除了进行几次骚扰性作战,还能起多大作用呢?所以当王凌准备起事之时,根本没有想到联络姜维。因为蜀汉已经沉默太久了,即使姜维偶尔出兵骚扰边境,于是率领偏师与郭淮争斗,对魏国来说不痛不痒。所以当司马懿得知王凌意图反叛之时,能够迅速调动大军前去平定叛军。

[var1]

试想,如果费祎没有裁制姜维,让姜维以蜀汉主力北伐中原,司马懿能够全力调兵对付王凌么?司马懿必须应对姜维北伐,能够用来对付王凌的军队必然减少。对付王凌的军队一旦减少,王凌就不至于不战而降。而因为有姜维的支持,忠于魏国的臣子,诸曹诸夏,甚至可能起兵响应王凌。这段时间魏国政治斗争激烈,暗流涌动。而由于应对诸葛亮北伐所消耗的国力尚未完全恢复,又有王凌准备起兵讨伐司马懿,本来是蜀汉北伐最好的时机。可惜由于费祎保守的国防政策,直接导致蜀汉坐失良机。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汉晋春秋》

[var1]

待到费祎遇刺身死,支持北伐的陈抵继任尚书令,姜维可以真正掌握军权之时,魏国已经恢复生产,叛乱被平定,夏侯渊之子夏侯霸南奔蜀汉,掌握军权的夏侯玄被诛三族,诸曹诸夏基本上被司马氏剿灭,魏国政治局势趋向于稳定。而且由于蜀汉不在大规模对魏作战,因为诸葛亮北伐被破坏的生产力得到恢复,由于魏国推行屯田计策,国力比以前更加强大。

当初诸葛亮北伐之时,地方军根本抵挡不住诸葛亮,只能每次紧急调动中央军去抵御诸葛亮的入侵。史称诸葛亮北伐时期“凉、雍不卸甲,中国不释鞍”。而到了姜维北伐时期,根本不需要调动中央军,仅仅陇西军团就可以抵挡姜维。

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晋书》

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三国志》

由于费祎的保守政策,使得诸葛亮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蜀汉之后北伐未能动摇魏国国本,费祎难辞其咎!

参考文献:

《三国志》

《汉晋春秋》

《资治通鉴》

《晋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襄公让国,既不虚伪也不是愚蠢,而是一出精心炮制的大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周文襄公,史学界评价宋襄公,襄公二十七年

    主笔:闲乐生在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宋襄公让国”的故事,其中颇多争议,试论之。宋襄公为太子时,名兹父,他有个同父异母的庶兄叫目夷,字子鱼,是宋国很有名的贤人,宋桓公很喜欢这个聪明的孩子,也曾想过改立他为太子,但由于兹父也一向表现良好,所以才最终作罢。但兹父此时却做出了一个非常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硬

  • 春秋战国之衣冠楚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衣冠楚楚完整版,衣冠楚楚txt在线阅读,春秋战国之春秋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礼坏乐崩,百家争鸣。当时至少形成了有八个文化圈即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和巴蜀滇文化圈这些文化圈的形成,往往是分封带来的周文化和围绕在四周的蛮、夷、戎、狄的蛮族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随着藩镇实力的加强,各个文化圈越来越显示其独特性

  • 《大秦帝国之裂变》里商鞅很高大上?功利主义,刻薄无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秦帝国之裂变商鞅片段,大秦帝国之裂变商鞅面见秦孝公,大秦帝国之裂变商鞅对话秦孝公

    [var1]到了秦献公时期,秦国的处境更是危险,时刻可能被强大的魏国灭国。秦献公死后,二公子赢渠梁继位,即秦孝公。秦孝公继位时,真是到了秦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强大的魏国一心想把位居身后的秦国覆灭。秦献公刚死,秦国内忧外患,刚继位的秦孝公无奈,只有向魏国割地,以求换得秦国喘气的时间。和魏国达成协议后

  • 吕不韦,一个商业疯子,亦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异人是秦王的孙子,他的老爸安国君独独宠爱一个华阳夫人,丝毫不把异人的母亲夏姬放在心上,再加上安国君儿子有20多个,就更加不在意异人这个平凡普通的儿子了。于是异人便被留在赵国成为质子。在旁人眼里,这能算得上什么事呢?吕不韦却发现了他经商以来最大的商机。原来啊,那华阳夫人虽然盛宠不衰,又兼

  • 一书生科举屡不中,想不开对孔子牌位干一事,大儒:必杀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科举与孔子关系,孔子牌位图片,李卫扛孔子他爹的牌位

    [var1]这个读书人的名字叫做洪秀全,他放弃儒家之学后,自己在家捣鼓出了一个拜上帝教的教义,自己独创了一门教派,并且洪秀全还到民间去宣扬自己的教义,洪秀全不是一个读书种子,但他一定是一个聪明人,为了更好的自圆其说,他还专门到广州的一个教堂跟随一个传教士学习基督教义,最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又改良了一番

  • 荆轲刺秦为何失败,人们想得太多了,真正的原因就是他想活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荆轲为什么要刺秦,刺秦荆轲完整视频,荆轲刺秦成功会怎样

    荆轲: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在人类历史上,凡是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但是,历史是无情的,谁想阻挡历史前进,就必然要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这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段话,时间是1974年,说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主要意思是,如荆轲这样的所谓“壮士”,无非是螳

  • 五国相王,战国诸侯的集体称王行动,公孙衍的合纵小巅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公孙衍攻魏,苏秦和公孙衍谁厉害,公孙衍苏秦同一人吗

    魏国、韩国、赵国、燕国、中山国这五个国家能走到一起惊掉了天下人的下巴。赵国历来不服魏国,韩国也总是关键时刻捅魏国刀子,燕国和赵国有领土争端,中山国习惯性的劫掠燕赵,五个国家之间年年龃龉不断,岁岁战火连绵,恨似天高,仇比海深。可就是这样的五个国家,竟然能被公孙衍鼓动地放下争议,结盟互王,这背后有怎样的

  • 韩国明明经历了“申不害变法”,为何还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七雄韩国变法,战国韩国地盘,七雄韩国

    也正因为如此,韩国当时在位的韩昭侯开始启用远近闻名的法家贤人申不害进行变法。根据历史记载申不害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法家术派名士,与当时商鞅、李悝等人师出同门,由此可以看出“申不害变法”对当时的韩国来说完全是“救命良药”。[var1]那么为何“申不害变法”后,韩国为何仍然还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国家?并且

  • 李牧不死,赵国真的不亡吗?从李牧入手浅谈赵国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国李牧简介,李牧不死赵国不亡,赵国李牧真的厉害吗

    [var1]要说到赵国灭亡的那段历史,李牧是一个避不开的人物。李牧其人的主要事迹记录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他是赵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位名将,早期活跃在赵国北疆战场上,在代地大破匈奴十余万大军之战使李牧一战成名。李牧二败秦军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军发兵攻赵,秦将桓齮在平阳之战中一举斩首十万赵

  • 三国:孙权的忽悠和感动,感动过后继续忽悠,魏国之臣被忽悠瘸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孙权资料简介,孙权把魏国使者扔入油锅,三国孙权的评价

    讲一则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身上发生的故事,由此可以看看,能成为一方霸主的不同之处。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在水淹七军一役中俘获了不少曹魏的高级将领。比较知名的是投降关羽的于禁,以及拒绝投降后被杀的庞德。其中还有一个人叫浩周,他的官职也不小,此前担任过徐州刺史,曹操派于禁援救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