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荆轲刺秦为何失败,人们想得太多了,真正的原因就是他想活命

荆轲刺秦为何失败,人们想得太多了,真正的原因就是他想活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645 更新时间:2024/2/6 16:31:29

荆轲: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在人类历史上,凡是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但是,历史是无情的,谁想阻挡历史前进,就必然要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这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段话,时间是1974年,说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主要意思是,如荆轲这样的所谓“壮士”,无非是螳臂当车的小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哀鸣云云。

文章发表之时,我还在秦岭山脉的深山老林中当知青,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之所以会突然起这荆轲,是因为昨晚突然看见一档节目叫做《风云战国》,里面有关于荆轲的相关故事,所以,也想表述一下我的看法,尽管这如同夕阳残照镀上千年铜鼎,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话题。

[var1]

司马迁在《史记 刺客列传》中,总共写了五位刺客,专诸侍奉公子光刺吴王僚,曹沫挟齐桓公尽复失地,豫让知遇智伯瑶刺赵襄子聂政报恩严仲子刺韩相侠累,荆轲舍身燕太子丹刺秦王嬴政。

其中荆轲是最有名的,却也是唯一失败的刺客,之所以他名气大,并不是他有多么地优秀,而是他刺杀对象的名气大,加上前面太子丹逼他就范的手段,以及易水边送别的悲壮,成就了他最牛刺客的名声。

其实我觉得,将这些人唤作刺客是有些偏颇的,他们只能说是“死士”,因为他们并不是职业杀手,不是专门以帮人去杀人而获得财富之人,而是为了感恩,或者是其他如为“正义”一类的精神而赴死地的壮士。

[var1]

换一种说法,刺客是以帮助出钱的主子杀人并以此为生的,他们无所谓正义与否,也不管杀的是谁,谁给钱就帮谁,如今日之雇佣军一般。

而司马迁为之写传的这几位,都是“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的壮士,明显不是为钱财而行杀人之事的。

不过,如果不用刺客这个词,用什么呢,这个就不知道了,我只是感觉这样的称呼不是太全面而已,就如同《红楼梦》中,香菱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觉,“直”和“圆”觉得直白不好,却不知用什么来换一样。

[var1]

这所以要罗嗦这些,是因为我觉得,这荆轲就不能算刺客,司马迁也说,“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这里面重要的是,他以“术”来劝说国君,这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是什么“术”,司马公未说,但肯定是强国之术,如商鞅、李悝那样的变法之术,可惜,国君未采用,如果用了,在战国诸雄中,也许就有卫国的一席之地。

这其实说明,荆轲很可能是一位有才能,但没有被重用的政治家,至于读书和击剑,是那个时候有条件之人的必修课,都是要学的,是傍身的基本技能,只是水平高低不同而已。

[var1]

我们不知道荆轲读书的水平如何,没有被重用,并不能说明他水平不行,这其中的原因太多,但可以说,荆轲剑术的水平不是太高,当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曾记载他两次与真正的剑客有过交集,都是处于下风,而且,当他刺秦失败后,剑客鲁勾践评论其失败的原因,是“其不讲于刺剑之术。”

剑术不精,是很多人议论其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似乎与其刺客的身份不符,这个并不新颖,为弥补这一缺陷,《风云战国》中作了这样的修改,易水送别时,太子丹特地给了荆轲一瓶毒药,告诉他,将其塗在剑上,见血封喉,必死无疑。

[var1]

但是,待到那悲歌唱完,荆轲起身离别后,却将那毒药倒掉,这是为什么,说明他并不想将秦王置于死地,也就是说,他此行的目的并不是杀秦王,而是另有所图。

杀死秦王是否能挽救燕国,这个不用想都会有答案的,肯定不行,太子丹焉能不知,他只是想以此来使得秦国发生动乱,即使后来又有一个更厉害的雄主出现也在所不惜,他想要的,就是那不可捉摸的一点“变数”。

荆轲对此当然也是心知肚明,与太子丹的投资不同,他赌上的可是身家性命,不管成功与否,他都必死无疑,所以,他要投资回馈最大化。

[var1]

他是卫国人,没必要为燕国的复国而献身,他为的不仅是报太子丹的恩,像他这样的人,什么没见过,太子丹为他提供的优厚待遇,其实对他是没有一丝诱惑力的,同生命比较起来,什么都是空谈。

我总觉得,他是被田光拖下水去的,这可以从他一开始的拒绝能看出,可是架不住太子丹一个劲儿的请求,于是终于答应了。

要我看,太子丹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道德绑架,你自己不敢去,然后撺掇荆轲去,荆轲要不去,就是不以天下为念,就是对不住天下苍生,反正,什么帽子给荆轲戴上都合适。

[var1]

骏马的肝,美女的手,应有尽有,满足一切,太子丹这样的做法,表面上看似对荆轲好,其实是逼他早些上路,让他没有任何反悔的机会,所以,荆轲既然淌了这趟浑水,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

我经常在想,荆轲说一直在等一个人,可那个人始终没来,这是不是一种借口,他心中是否后悔过,是否能够反悔不去了,但细想一下,荆轲想不去也是不行的了。

荆轲等的是何人,我们不知道,我更愿意相信是一种托词,以此拖时间,多过一天是一天,多享受一天,因为,不管等的是谁,肯定不会是替代他刺秦之人,那么,即使那人再有能耐,能够一起围上殿去,二打一地将秦王刺死吗?肯定是不可能的,能借献图之机接近秦王的,只能有一人。

[var1]

因为,当荆轲知道刺秦一事后,他就必死无疑了,如田光,樊於期一样,去也是死,不去更是死,如那个到了秦庭大殿就吓得筛糠的秦舞阳一样,上不上殿都是一个死。

后世有一种说法,怪那秦舞阳胆小,不过,这只能说,太子丹看走眼了,他没能分辨出凶狠同勇敢的区别,秦舞阳只是一个没过大世面的街头混混,常年在小吃一条街上混吃混喝的恶棍而已,指望他能成事,那只能说,太子丹,你想多了。

刺秦失败,后人找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分析了多种可能,越想越复杂,越分析越深沉,其实我认为很简单,刺秦为何失败,全怪荆轲有私心,他是在为活命在找退路。

[var1]

我们都知道,荆轲自同意刺秦以后,便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死,是否有活路可走呐,有,那便是他要如曹沫那样,挟秦王,逼其承诺退还侵占的六国土地,那样的话,自己也许还有一线生机,甚至全身而退。

也许,后人可以认为荆轲这样做太天真,但毕竟历史上是有这样的事发生,不说曹沫的一劫洗三败,还有著名的毛遂自荐,更有那一样挟秦王的蔺相如,能演绎“完璧归赵”的传奇,那荆轲为何又不能再现呐。

古人是很看重承诺的,所谓一诺千金,君王无戏言,这些都是人们普遍的认知;不过,那是在春秋时期还管用一二,自从勾践将夫差灭国后,时代便由春秋而进入了战国,此时,再无仁义可言,道德让位于结果,为结果可不择手段。

[var1]

于是,宋襄公成为笑话,《孙子兵法》大行其道,成就了中国三千年诈术横行的现状,而秦国是虎狼之国,经张仪这些顶级的欺诈高手调教后,哪有什么信用可言,这些难道荆轲不懂吗,肯定不是。

然而,荆轲还能想出比这主意还好的办法吗,死马当作活马医,万一有奇迹发生呢,于是,荆轲刺秦就这样毫无悬念地失败了。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这是荆轲刺秦失败后的哀鸣,如果他像专诸或要离一样,一击致命,也许就能完成太子丹交与的使命,实现秦国出现“变数”的局面。

[var1]

可惜,他想多得太多了,反误了卿卿性命,空赢得后世的一片赞美之声。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更多文章

  • 五国相王,战国诸侯的集体称王行动,公孙衍的合纵小巅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公孙衍攻魏,苏秦和公孙衍谁厉害,公孙衍苏秦同一人吗

    魏国、韩国、赵国、燕国、中山国这五个国家能走到一起惊掉了天下人的下巴。赵国历来不服魏国,韩国也总是关键时刻捅魏国刀子,燕国和赵国有领土争端,中山国习惯性的劫掠燕赵,五个国家之间年年龃龉不断,岁岁战火连绵,恨似天高,仇比海深。可就是这样的五个国家,竟然能被公孙衍鼓动地放下争议,结盟互王,这背后有怎样的

  • 韩国明明经历了“申不害变法”,为何还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七雄韩国变法,战国韩国地盘,七雄韩国

    也正因为如此,韩国当时在位的韩昭侯开始启用远近闻名的法家贤人申不害进行变法。根据历史记载申不害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法家术派名士,与当时商鞅、李悝等人师出同门,由此可以看出“申不害变法”对当时的韩国来说完全是“救命良药”。[var1]那么为何“申不害变法”后,韩国为何仍然还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国家?并且

  • 李牧不死,赵国真的不亡吗?从李牧入手浅谈赵国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国李牧简介,李牧不死赵国不亡,赵国李牧真的厉害吗

    [var1]要说到赵国灭亡的那段历史,李牧是一个避不开的人物。李牧其人的主要事迹记录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他是赵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位名将,早期活跃在赵国北疆战场上,在代地大破匈奴十余万大军之战使李牧一战成名。李牧二败秦军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军发兵攻赵,秦将桓齮在平阳之战中一举斩首十万赵

  • 三国:孙权的忽悠和感动,感动过后继续忽悠,魏国之臣被忽悠瘸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孙权资料简介,孙权把魏国使者扔入油锅,三国孙权的评价

    讲一则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身上发生的故事,由此可以看看,能成为一方霸主的不同之处。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在水淹七军一役中俘获了不少曹魏的高级将领。比较知名的是投降关羽的于禁,以及拒绝投降后被杀的庞德。其中还有一个人叫浩周,他的官职也不小,此前担任过徐州刺史,曹操派于禁援救樊城

  • 秦国有白起,赵国有李牧,那么魏国有哪些名将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战国七雄李牧和白起谁厉害,李牧vs白起完整视频,李牧赵国最后的名将

    [var1]一、吴起首先,魏国能够在初期称霸中原,特别是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吴起这位名将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和白起一样,吴起征战一生,基本上都没有吃到败仗。公元前389年,因为被吴起多次击败,不甘心的秦惠公于是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试图夺回河西之地。在阴晋之战中,吴起亲自率领5万没有立下战功的

  • 楚国称霸之前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楚国为什么能一直称霸,哪个省是正宗楚国人,楚国800年纪录片

    [var1]在古代历史中,君王最忌讳的就是大臣或者士族的力量太过强大,没办法控制,而楚国历史上大臣的最高职位令尹一职中,若敖氏就贡献了十一位令尹中的八位,可谓是楚国当时权力最大的家族,也一度让楚庄王三年不鸣。若敖氏家族,也是楚国皇族的一个支系,可以追溯到楚国的国君熊仪,当时的楚国国君在以前是没有专门

  • 吴起:出将入相第一人,为何又被视为“不仁不义不孝”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出将入相第一人吴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原句,大将吴起为何要弃魏去楚

    吴起和比他早100年的“兵圣”孙武齐名,后世将两人并称为“孙吴”,吴起著有《吴子》,与孙武所著的《孙子》合称为《孙吴兵法》。吴起是我国历史上“出将入相”的第一人,何谓“出将入相”?就是出征可为将军,入朝可为宰相,这也是古代天下所有人终生所追求向往的目标。也许有人说了,将军是武职,宰相是文职,两者相差

  • 孔子对弟子失望,骂了句难听话,后来竟成“千古名句”,流传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孔子有名的弟子资料,孔子问弟子志向的原话,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完整版

    [var1]孔子是一位伟大的老师,收了3000多名弟子,这些弟子中最后产生了72位贤人,他们流芳百世,按理说孔子对于这七十二位弟子应该是很看重,但其实不然,72位弟子中有一位弟子让孔子非常的失望,那就是宰予,比如他经常会针对一些已有的定论,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这让孔子很不高兴,温文尔雅的孔圣人脾

  • 在长平之战中败给秦国,是赵括换下了年老稳重的廉颇真的是这样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括长平之战后廉颇哪去了,廉颇守长平,廉颇是长平族的族长吗

    咱们都知道,在公元前262年的时分,秦国和赵国为了抢夺韩国上党这个当地,发动了我国前史上闻名的长平之战!终究这场战役以秦国战损二十万大军惨胜,并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而完毕,这一仗也给秦国将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带来了无穷而深远的影响!在许多人看来,赵国之所以会在长平之战中败给秦国,其主要原因是赵国国君中

  • 此人名气比孔子大,学生比孔子多,孔子当权后立即将他诛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自然多有美化之意。孔子是圣人而非菩萨,是儒家而非佛家。孔子提倡仁义道德,反对滥杀,并非一味慈悲,并未坚决抵制统治者杀伐决断。儒家能够为秦之后历代统治者定为正统,必定符合当时历史环境,和统治者需求。少正卯未必如孔子所说的那么不堪,很可能他的学说,正是当今提倡的民主自由平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