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国相王,战国诸侯的集体称王行动,公孙衍的合纵小巅峰

五国相王,战国诸侯的集体称王行动,公孙衍的合纵小巅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352 更新时间:2023/12/18 18:17:53

魏国、韩国、赵国、燕国、中山国这五个国家能走到一起惊掉了天下人的下巴。赵国历来不服魏国,韩国也总是关键时刻捅魏国刀子,燕国和赵国有领土争端,中山国习惯性的劫掠燕赵,五个国家之间年年龃龉不断,岁岁战火连绵,恨似天高,仇比海深。可就是这样的五个国家,竟然能被公孙衍鼓动地放下争议,结盟互王,这背后有怎样的玄机呢?

[var1]

五国相王形式图

整合三晋,曾让无数野心家梦碎

赵、魏、韩三国是由晋国分裂而成,因此称其为三晋。晋国未分裂时,不仅领土广袤,人口众多,而且物产富饶,经济发达,更甭说地理位置优越,既有表里山河之险峻,又有中原腹地之膏腴,是当之无愧的中原霸主。

[var1]

三家分晋

因此,哪个国家能让三晋臣服,那他就是毫无争议的霸主。

魏惠王为了整合三晋,前后花费三十多年时间,四处征伐,软硬皆施,最后因为打输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庞涓和太子申被杀,耗尽了魏国家底儿。(大哥想夺二弟、三弟家产没成功)

齐国和魏国互王结盟后,先后发动两次中原争霸的战役,企图整合三晋,都被秦国和楚国联手打压,并且招致赵国和韩国的反抗,终究未能得偿所愿。(大哥联合左邻居夺二弟、三弟家产,被前邻居和右邻居制止,并招致二弟、三弟反抗)

秦国夺取西河之外以后,与韩、魏两国结盟互王,积极改善与赵国关系,心中想什么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终被三晋内部争斗打乱计划(参照上篇公孙衍伐赵)。(右邻居给哥仨劝架,收哥仨调解费,哥仨仇恨太大,不具备和解基础)

魏惠王、齐威王、秦惠文王皆为一代雄主,但都在整合三晋上栽过跟头,直到善于借势的公孙衍的出现后,情况才有了转机。

[var1]

公孙衍

千载难逢,齐魏整合三晋

历次整合三晋失败,无外乎两种原因:

一、其它国家都不愿让强大的晋国重现江湖,只要发现有人整合三晋,就出手干预。

二、三晋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相互之间征伐不断,这就给了其它国家分裂三晋的机会。

但此时魏国所处的时机,却是千载难逢,为公孙衍解决这两个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首先,魏国在秦惠文王十三年与秦国结盟互王,与韩国结盟互王,与齐国仍保持着盟友关系,魏国的外交环境空前的好,就差让赵国臣服。

[var1]

公元前323年,魏国的“朋友圈”

其次,秦国为了商洛地,曾在秦惠文王九年派兵助魏攻楚,秦楚关系大不如前。

最后,赵国正值主少国疑之际,内政不稳,就撑不住外来压力。

[var1]

赵武灵王年少,国家大事由丞相赵豹负责

因此,只要齐国在整合三晋这件事情上站在魏国这边,即使秦楚反对,两国想重修旧好也需要时间。短时间内局势就呈现为齐魏韩三国打赵国一国,赵国必然承受不住。

于是,公孙衍联合齐国丞相田婴,带领齐魏联军伐赵,开齐魏联盟的第三次中原争霸战争。

秦国大感形势不妙,甚至等不到楚国响应,张仪亲率秦军攻魏国的陕地,但远水难解近渴,赵国还是倒向了魏国。

过河拆桥,“第三世界国家”的结盟互王

齐魏联盟的第三次中原争霸战争以胜利收尾,但战争的胜利却导致了联盟的破裂。

魏王突然发现:我们三晋打断骨头连着筋啊,兄弟三个都和好了,凭什么认你齐国当老大哥呢?不行,三晋的事情我说了算!

公孙衍同样想瓦解齐魏联盟,因为他惦记魏国丞相的位置很久了,但惠施这个老匹夫,借着齐魏联盟的力量,始终屹立不倒。想把惠施拉下马就得先破坏齐魏联盟。

[var1]

魏国丞相惠施

但三晋与齐国决裂,那就意味着要独自面对秦、齐、楚三国的威胁,这三个国家谁都不想看到晋国重出江湖,一定会联手将三晋联盟掐死在摇篮中。

这对公孙衍来说却不是问题,既然三晋力量不够,那就再拉燕国和中山国入局。燕国和中山国被齐国欺负很久了,拉拢这两国来对付齐国,剩下的秦楚两国交给三晋对付,这样就可以形成大体均势。

更关键的是,魏国虽然现在是二流战国,但其它四国比魏国还弱,魏王是这群“第三世界国家”当之无愧的老大,他一定会同意。

于是五国相王局面就此形成。五国相王的实质是一群弱国不堪忍受秦、齐、楚三国的侵略,在公孙衍带领下结成的合纵联盟,是合纵行动的一个小高峰,其目的是集合五弱对付三强。

秦、齐、楚三强这下坐不住了,当年一个晋国就让楚国不敢北上,秦国偏安一隅,齐国俯首称小弟,现在再加上燕国和中山国,三国谁能顶得住?于是秦相张仪照会齐、楚两国,在齧桑举行会盟,齐相田婴,楚令尹昭阳与会,一场三强pk五国的巅峰对决,即将上演!

更多文章

  • 韩国明明经历了“申不害变法”,为何还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七雄韩国变法,战国韩国地盘,七雄韩国

    也正因为如此,韩国当时在位的韩昭侯开始启用远近闻名的法家贤人申不害进行变法。根据历史记载申不害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法家术派名士,与当时商鞅、李悝等人师出同门,由此可以看出“申不害变法”对当时的韩国来说完全是“救命良药”。[var1]那么为何“申不害变法”后,韩国为何仍然还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国家?并且

  • 李牧不死,赵国真的不亡吗?从李牧入手浅谈赵国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国李牧简介,李牧不死赵国不亡,赵国李牧真的厉害吗

    [var1]要说到赵国灭亡的那段历史,李牧是一个避不开的人物。李牧其人的主要事迹记录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他是赵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位名将,早期活跃在赵国北疆战场上,在代地大破匈奴十余万大军之战使李牧一战成名。李牧二败秦军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军发兵攻赵,秦将桓齮在平阳之战中一举斩首十万赵

  • 三国:孙权的忽悠和感动,感动过后继续忽悠,魏国之臣被忽悠瘸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孙权资料简介,孙权把魏国使者扔入油锅,三国孙权的评价

    讲一则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身上发生的故事,由此可以看看,能成为一方霸主的不同之处。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在水淹七军一役中俘获了不少曹魏的高级将领。比较知名的是投降关羽的于禁,以及拒绝投降后被杀的庞德。其中还有一个人叫浩周,他的官职也不小,此前担任过徐州刺史,曹操派于禁援救樊城

  • 秦国有白起,赵国有李牧,那么魏国有哪些名将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战国七雄李牧和白起谁厉害,李牧vs白起完整视频,李牧赵国最后的名将

    [var1]一、吴起首先,魏国能够在初期称霸中原,特别是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吴起这位名将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和白起一样,吴起征战一生,基本上都没有吃到败仗。公元前389年,因为被吴起多次击败,不甘心的秦惠公于是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试图夺回河西之地。在阴晋之战中,吴起亲自率领5万没有立下战功的

  • 楚国称霸之前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楚国为什么能一直称霸,哪个省是正宗楚国人,楚国800年纪录片

    [var1]在古代历史中,君王最忌讳的就是大臣或者士族的力量太过强大,没办法控制,而楚国历史上大臣的最高职位令尹一职中,若敖氏就贡献了十一位令尹中的八位,可谓是楚国当时权力最大的家族,也一度让楚庄王三年不鸣。若敖氏家族,也是楚国皇族的一个支系,可以追溯到楚国的国君熊仪,当时的楚国国君在以前是没有专门

  • 吴起:出将入相第一人,为何又被视为“不仁不义不孝”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出将入相第一人吴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原句,大将吴起为何要弃魏去楚

    吴起和比他早100年的“兵圣”孙武齐名,后世将两人并称为“孙吴”,吴起著有《吴子》,与孙武所著的《孙子》合称为《孙吴兵法》。吴起是我国历史上“出将入相”的第一人,何谓“出将入相”?就是出征可为将军,入朝可为宰相,这也是古代天下所有人终生所追求向往的目标。也许有人说了,将军是武职,宰相是文职,两者相差

  • 孔子对弟子失望,骂了句难听话,后来竟成“千古名句”,流传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孔子有名的弟子资料,孔子问弟子志向的原话,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完整版

    [var1]孔子是一位伟大的老师,收了3000多名弟子,这些弟子中最后产生了72位贤人,他们流芳百世,按理说孔子对于这七十二位弟子应该是很看重,但其实不然,72位弟子中有一位弟子让孔子非常的失望,那就是宰予,比如他经常会针对一些已有的定论,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这让孔子很不高兴,温文尔雅的孔圣人脾

  • 在长平之战中败给秦国,是赵括换下了年老稳重的廉颇真的是这样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括长平之战后廉颇哪去了,廉颇守长平,廉颇是长平族的族长吗

    咱们都知道,在公元前262年的时分,秦国和赵国为了抢夺韩国上党这个当地,发动了我国前史上闻名的长平之战!终究这场战役以秦国战损二十万大军惨胜,并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而完毕,这一仗也给秦国将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带来了无穷而深远的影响!在许多人看来,赵国之所以会在长平之战中败给秦国,其主要原因是赵国国君中

  • 此人名气比孔子大,学生比孔子多,孔子当权后立即将他诛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自然多有美化之意。孔子是圣人而非菩萨,是儒家而非佛家。孔子提倡仁义道德,反对滥杀,并非一味慈悲,并未坚决抵制统治者杀伐决断。儒家能够为秦之后历代统治者定为正统,必定符合当时历史环境,和统治者需求。少正卯未必如孔子所说的那么不堪,很可能他的学说,正是当今提倡的民主自由平等思

  • 秦昭襄王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完璧归赵,学者:他愚蠢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蔺相如和廉颇保卫赵国的故事,蔺相如和赵王的三问三答,秦昭王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的目的

    [var1]在公元前281年,此时的的和氏璧还是一块普通的玉石,并没有后世传国玉玺的附加价值在身上,但仅仅凭借着其本身的价值就被历代楚王视做珍宝,从不轻易示人,要不是为了向赵国求亲,恐怕和氏璧会一直在楚国手中。常言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赵国和楚国不同,赵国是春秋五霸中晋国分裂出的三个小国之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