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国明明经历了“申不害变法”,为何还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

韩国明明经历了“申不害变法”,为何还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378 更新时间:2024/1/17 9:13:24

也正因为如此,韩国当时在位的韩昭侯开始用远近闻名的法家贤人申不害进行变法。根据历史记载申不害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法家术派名士,与当时商鞅李悝等人师出同门,由此可以看出“申不害变法”对当时的韩国来说完全是“救命良药”。

[var1]

那么为何“申不害变法”后,韩国为何仍然还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国家?并且成为了六大国中最先被消灭的诸侯国?

一、过于依赖于君主的决策水平和领导能力

在“申不害变法”的过程中,申不害只看重韩国君主的管理能力,例如在选拔方面只在意对官吏的任用、考核等进行改革创新。并且教唆韩国君主对不称职的官吏直接罢免或除去,对能力突出的官吏予以嘉奖,不仅如此还对本国的王宫贵族的发展进行限制,希望以此可以增强韩国的综合实力。

[var1]

但是,此番做法没有从根本上改善韩国弱小的事实。以当时的战国七雄来看,韩国在实力排行榜中依然处于最弱的位置。相对于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是不完全成功的,但是也不能说是失败的,申不害变法在其它方面来看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其主要还是过于依赖于君主的水平和能力。

在历史的记载中唯有一次的韩昭侯的申不害变法也在诸国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最终申不害自杀,最终导致了变法的韩国新军全军覆没,因为后续君主的能力不够贤明,申不害变法没有继续推行下去。韩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能抵抗其他诸国的进攻了,七国之中最先被秦国所灭。

[var1]

二、地理位置与疆土面积与其他各国差异明显

韩国的疆域在七国中本身就是最为狭小的,本身更是位于四战之地,这是称霸中原的必经之路,而韩国四周平原盆地,几乎可以说是无险可受,四周的强国都不会坐视一个强大的韩国的崛起的。因此,此时韩国缺乏足够的扩张空间,再加上申不害变法本身并没有帮助韩国扩大多少疆域。

由于韩国的疆域较少,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如其他的六国,因此在军备上也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的,再加上韩国位于中原之地,周围强国林立,东有齐国,南有楚国,西有秦国,所以,无论哪个国家崛起都比较从韩国下手。

[var1]

所以当时的韩国对于他们来说,形同与案板上插翅难逃的猪肉却又不会轻易吞并,其他六国对其也仅仅是观望的状态,从始至终都没有采取具体的措施,直到后来秦国崛起才逐渐打破这种局面,随后便迎来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三、韩国本身发展缓慢自身实力远不如其他六国

在韩国开始实行申不害变法之前,其周边的大国都已经逐渐崛起了,这更加压缩了韩国的成长空间,迫使韩国处于夹缝生存的地位。后来韩国“申不害变法”开始推行与全国却错过了最好的成长时机,各个国家的压力也接踵而来,不仅如此其自身实力也远远不如其他国家,先天的弱势令其在后来的崛起之路艰难前行。

[var1]

所以说“申不害变法”它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帮助韩国彻底走向成功,只能算是给予了他们强大的希望,而这一丝希望的曙光也被后来的秦国所破灭。在韩昭侯和申不害等人去世后,韩国持续遭到秦国打压,以至于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先被消灭的国家。

总结

综上,在当时韩国的国情与综合实力如此比如薄弱的情况下,秦王嬴政能够派遣大军轻而易举地消灭了韩国,促使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也是有理可据的。

[var1]

因此,有人结合以上多重原因,推断韩国在当时的乱世中,是战国七雄中攻克难度相对最低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想要一统天下首当其冲选择的韩国是十分正确的。对此,你是否有不同的看法呢?

更多文章

  • 李牧不死,赵国真的不亡吗?从李牧入手浅谈赵国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国李牧简介,李牧不死赵国不亡,赵国李牧真的厉害吗

    [var1]要说到赵国灭亡的那段历史,李牧是一个避不开的人物。李牧其人的主要事迹记录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他是赵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位名将,早期活跃在赵国北疆战场上,在代地大破匈奴十余万大军之战使李牧一战成名。李牧二败秦军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军发兵攻赵,秦将桓齮在平阳之战中一举斩首十万赵

  • 三国:孙权的忽悠和感动,感动过后继续忽悠,魏国之臣被忽悠瘸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孙权资料简介,孙权把魏国使者扔入油锅,三国孙权的评价

    讲一则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身上发生的故事,由此可以看看,能成为一方霸主的不同之处。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在水淹七军一役中俘获了不少曹魏的高级将领。比较知名的是投降关羽的于禁,以及拒绝投降后被杀的庞德。其中还有一个人叫浩周,他的官职也不小,此前担任过徐州刺史,曹操派于禁援救樊城

  • 秦国有白起,赵国有李牧,那么魏国有哪些名将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战国七雄李牧和白起谁厉害,李牧vs白起完整视频,李牧赵国最后的名将

    [var1]一、吴起首先,魏国能够在初期称霸中原,特别是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吴起这位名将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和白起一样,吴起征战一生,基本上都没有吃到败仗。公元前389年,因为被吴起多次击败,不甘心的秦惠公于是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试图夺回河西之地。在阴晋之战中,吴起亲自率领5万没有立下战功的

  • 楚国称霸之前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楚国为什么能一直称霸,哪个省是正宗楚国人,楚国800年纪录片

    [var1]在古代历史中,君王最忌讳的就是大臣或者士族的力量太过强大,没办法控制,而楚国历史上大臣的最高职位令尹一职中,若敖氏就贡献了十一位令尹中的八位,可谓是楚国当时权力最大的家族,也一度让楚庄王三年不鸣。若敖氏家族,也是楚国皇族的一个支系,可以追溯到楚国的国君熊仪,当时的楚国国君在以前是没有专门

  • 吴起:出将入相第一人,为何又被视为“不仁不义不孝”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出将入相第一人吴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原句,大将吴起为何要弃魏去楚

    吴起和比他早100年的“兵圣”孙武齐名,后世将两人并称为“孙吴”,吴起著有《吴子》,与孙武所著的《孙子》合称为《孙吴兵法》。吴起是我国历史上“出将入相”的第一人,何谓“出将入相”?就是出征可为将军,入朝可为宰相,这也是古代天下所有人终生所追求向往的目标。也许有人说了,将军是武职,宰相是文职,两者相差

  • 孔子对弟子失望,骂了句难听话,后来竟成“千古名句”,流传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孔子有名的弟子资料,孔子问弟子志向的原话,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完整版

    [var1]孔子是一位伟大的老师,收了3000多名弟子,这些弟子中最后产生了72位贤人,他们流芳百世,按理说孔子对于这七十二位弟子应该是很看重,但其实不然,72位弟子中有一位弟子让孔子非常的失望,那就是宰予,比如他经常会针对一些已有的定论,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这让孔子很不高兴,温文尔雅的孔圣人脾

  • 在长平之战中败给秦国,是赵括换下了年老稳重的廉颇真的是这样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括长平之战后廉颇哪去了,廉颇守长平,廉颇是长平族的族长吗

    咱们都知道,在公元前262年的时分,秦国和赵国为了抢夺韩国上党这个当地,发动了我国前史上闻名的长平之战!终究这场战役以秦国战损二十万大军惨胜,并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而完毕,这一仗也给秦国将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带来了无穷而深远的影响!在许多人看来,赵国之所以会在长平之战中败给秦国,其主要原因是赵国国君中

  • 此人名气比孔子大,学生比孔子多,孔子当权后立即将他诛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自然多有美化之意。孔子是圣人而非菩萨,是儒家而非佛家。孔子提倡仁义道德,反对滥杀,并非一味慈悲,并未坚决抵制统治者杀伐决断。儒家能够为秦之后历代统治者定为正统,必定符合当时历史环境,和统治者需求。少正卯未必如孔子所说的那么不堪,很可能他的学说,正是当今提倡的民主自由平等思

  • 秦昭襄王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完璧归赵,学者:他愚蠢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蔺相如和廉颇保卫赵国的故事,蔺相如和赵王的三问三答,秦昭王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的目的

    [var1]在公元前281年,此时的的和氏璧还是一块普通的玉石,并没有后世传国玉玺的附加价值在身上,但仅仅凭借着其本身的价值就被历代楚王视做珍宝,从不轻易示人,要不是为了向赵国求亲,恐怕和氏璧会一直在楚国手中。常言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赵国和楚国不同,赵国是春秋五霸中晋国分裂出的三个小国之一,和

  • 公孙衍本在秦国担任最高官职,为何之后与秦国反目成仇,一生抗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国公孙衍简历,公孙衍在秦国待了几年,公孙衍后来为什么又离开秦国

    在秦国担任大良造之时,公孙衍积极为秦国的战事出谋划策,例如在对阵自己的故乡魏国的时候,公孙策也毫不手软,用兵如鬼,征战如电,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拿下河西之地,魏国割地求和。[var1] 按道理来说,公孙衍在军事指挥上的才能顶尖,再加上攻打家乡魏国的时候毫不手软,足以显现他的能力和对秦国的忠心,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