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之衣冠楚楚

春秋战国之衣冠楚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834 更新时间:2024/1/29 23:30:32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礼坏乐崩,百家争鸣。当时至少形成了有八个文化圈即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和巴蜀滇文化圈这些文化圈的形成,往往是分封带来的周文化和围绕在四周的蛮、夷、戎、狄的蛮族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随着藩镇实力的加强,各个文化圈越来越显示其独特性。到了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中国的文化内涵其实已经大大的丰富,在此基础上诞生的将是一个世界性的文明。

[var1]

随着礼坏乐崩藩镇割据,各地区的服饰又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后汉书·舆服志》记载;“降及战国,奢僭益炽,削灭礼籍,盖恶有害己之语。竞修奇丽之服,饰以舆马,文罽玉缨,象镳金鞍,以相夸上。争锥刀之利,杀人若刈草然,其宗祀亦旋夷灭。”《晋书·舆服志》记载道:“一紫乱于齐饰,长缨混于邹玩。孔子曰:君子其学也博,其服也乡。服若乃豪杰不经,庶人干典,彯鹬冠于郑伯之门,蹑珠履于春申之第。”有一首诗可以再现当时的服饰奇观齐好紫衣,国中无异色。晋公好恶衣,朝中尽褴褛。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可见在没有统一的服饰制度下,各国的服饰尽随相变,都无法无章了。因此这个时候的服饰特征,很难一言以蔽之。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各国的服饰不仅在贵族中,没有统一的规制,连平民百姓也各具其特点。比如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国王,陪葬墓当中的玉人身着格子裙,头戴牛角式,在今天看来也是极具异国风情。而洛阳韩墓中的战国青铜女孩,则梳着辫子穿着折裙颇有现代风范,还有长裙善舞的韩国舞女、短衣革靴的胡人等等风格各异。

[var1]

在这个时期中楚国的服饰颇有特点,楚国地处南方,一直以来被中原人视为蛮夷。而楚国人则自以为来自中原,是受商人的驱赶被迫南移,因此一心想回归中原。在被迫冷落的情况下愤然崛起,战国中晚期,成为了南方最大的诸侯国,楚文化也蓬勃发展。屈原与《楚辞》、庄子与《逍遥游》,曾候乙编钟都是那个时代的楚国人文荟萃,文化意识达到了巅峰。楚人遵奉尚赤,崇火拜日,喜巫敬鬼。在屈原的《楚辞》当中充满了神奇、梦幻和光怪陆离的浪漫主义情怀,那些不食烟火的香草美人应该就是楚人心目当中的女神。事实上与中原各国相比,楚国人的服饰也更加追求华美和灵动。细腰袅袅、裙居摇摇。剑玉环佩、高冠博带仿佛随时可以飘然而去。

[var1]

在目前出土的春秋战国服饰中,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就是湖北省江陵县的马山一号楚墓。共出土了丝织品21件,其中有不少是国宝级的文物,也从此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的衣着之谜。出土的21件丝织品当中,有七件把保存完好的赏析连署的袍服,全部为直裾,衣长从45.5厘米到200厘米不等。

[var1]

通过对出土服饰的研究发现,这些袍都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上下连属,但是上下分裁,从采取结构看马山楚墓出土的这七件袍服,以腰部为界,上下分裁后再缝合为一体。上衣下长是中国古人最早创制的服饰形制,至春秋战国之交,开始出现上下连属式样的服装,也就是后世将的深衣。深衣上下分裁的形制,有中古的文化逸韵,是对上衣下长形制的继承。上衣下长都是由数量不等的,衣片拼合而成,这可能受到当时门府的限制。其次,衣身与袖宽相等。据测量出素纱棉袍外,马山楚墓袍服的上衣长度,基本与袖身宽度相等。这与文献当中记载,周代悬端的式样是非常相符。《仪礼·丧服记》中记载:“衣二尺有二”春秋战国时期上衣非常短,大衣和革带一般束于腰腋间。清代的黄宗羲《深衣考》当中也称为深衣的下长其长居身三分之二。

第三,交领、右衽、直裾。从衣襟开合方式看,马山楚墓出土袍服均为右衽、直裾。在穿着时,左襟与右襟作“又”字形重合相,即左襟在上压往右襟至右腋部,使左右衣领形成交叉状。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马山楚墓出土的袍服衣襟都为直裾。折与同期楚墓出土的木佣和绘画作品当中普遍见到的,身穿曲裾袍的楚人有不同。它的原因至今尚未定论,而且比马山楚墓时代稍晚,地理相近的也属楚文化体系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当中,也出土了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种式样。

[var1]

[var1]

最后,楚衣的特点还有袖有宽有窄。从形状上看,这些服装的袖形均为筒袖。从袖口形状看,可分为“敝口”和“收口”两种。前者袖口与袖身同宽,后者袖口则明显小于袖从袖根处开始向袖口收缩,第一种,从袖袂处开始向袖口呈弧线收缩;第二种,从袖根处开始向袖口收缩。这些袍服的袖口均为缘饰,且多为别的衣料,是古时人所称的躯。袖身窄小的收口在后世被称为褠衣,在《释名·释衣服》当中解释道:“褠,禅衣之无胡者也,言袖夹直形如沟也。”除了袍服之外,马山楚墓还出土了裙和裤,古代的裙其实就是下裳。《太平御览》中记载道:“裙,下裳也。又曰:裙,里衣也。古服裙不局外,皆有衣笼之。”

更多文章

  • 《大秦帝国之裂变》里商鞅很高大上?功利主义,刻薄无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秦帝国之裂变商鞅片段,大秦帝国之裂变商鞅面见秦孝公,大秦帝国之裂变商鞅对话秦孝公

    [var1]到了秦献公时期,秦国的处境更是危险,时刻可能被强大的魏国灭国。秦献公死后,二公子赢渠梁继位,即秦孝公。秦孝公继位时,真是到了秦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强大的魏国一心想把位居身后的秦国覆灭。秦献公刚死,秦国内忧外患,刚继位的秦孝公无奈,只有向魏国割地,以求换得秦国喘气的时间。和魏国达成协议后

  • 吕不韦,一个商业疯子,亦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异人是秦王的孙子,他的老爸安国君独独宠爱一个华阳夫人,丝毫不把异人的母亲夏姬放在心上,再加上安国君儿子有20多个,就更加不在意异人这个平凡普通的儿子了。于是异人便被留在赵国成为质子。在旁人眼里,这能算得上什么事呢?吕不韦却发现了他经商以来最大的商机。原来啊,那华阳夫人虽然盛宠不衰,又兼

  • 一书生科举屡不中,想不开对孔子牌位干一事,大儒:必杀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科举与孔子关系,孔子牌位图片,李卫扛孔子他爹的牌位

    [var1]这个读书人的名字叫做洪秀全,他放弃儒家之学后,自己在家捣鼓出了一个拜上帝教的教义,自己独创了一门教派,并且洪秀全还到民间去宣扬自己的教义,洪秀全不是一个读书种子,但他一定是一个聪明人,为了更好的自圆其说,他还专门到广州的一个教堂跟随一个传教士学习基督教义,最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又改良了一番

  • 荆轲刺秦为何失败,人们想得太多了,真正的原因就是他想活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荆轲为什么要刺秦,刺秦荆轲完整视频,荆轲刺秦成功会怎样

    荆轲: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在人类历史上,凡是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但是,历史是无情的,谁想阻挡历史前进,就必然要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这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段话,时间是1974年,说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主要意思是,如荆轲这样的所谓“壮士”,无非是螳

  • 五国相王,战国诸侯的集体称王行动,公孙衍的合纵小巅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公孙衍攻魏,苏秦和公孙衍谁厉害,公孙衍苏秦同一人吗

    魏国、韩国、赵国、燕国、中山国这五个国家能走到一起惊掉了天下人的下巴。赵国历来不服魏国,韩国也总是关键时刻捅魏国刀子,燕国和赵国有领土争端,中山国习惯性的劫掠燕赵,五个国家之间年年龃龉不断,岁岁战火连绵,恨似天高,仇比海深。可就是这样的五个国家,竟然能被公孙衍鼓动地放下争议,结盟互王,这背后有怎样的

  • 韩国明明经历了“申不害变法”,为何还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七雄韩国变法,战国韩国地盘,七雄韩国

    也正因为如此,韩国当时在位的韩昭侯开始启用远近闻名的法家贤人申不害进行变法。根据历史记载申不害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法家术派名士,与当时商鞅、李悝等人师出同门,由此可以看出“申不害变法”对当时的韩国来说完全是“救命良药”。[var1]那么为何“申不害变法”后,韩国为何仍然还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国家?并且

  • 李牧不死,赵国真的不亡吗?从李牧入手浅谈赵国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国李牧简介,李牧不死赵国不亡,赵国李牧真的厉害吗

    [var1]要说到赵国灭亡的那段历史,李牧是一个避不开的人物。李牧其人的主要事迹记录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他是赵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位名将,早期活跃在赵国北疆战场上,在代地大破匈奴十余万大军之战使李牧一战成名。李牧二败秦军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军发兵攻赵,秦将桓齮在平阳之战中一举斩首十万赵

  • 三国:孙权的忽悠和感动,感动过后继续忽悠,魏国之臣被忽悠瘸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孙权资料简介,孙权把魏国使者扔入油锅,三国孙权的评价

    讲一则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身上发生的故事,由此可以看看,能成为一方霸主的不同之处。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在水淹七军一役中俘获了不少曹魏的高级将领。比较知名的是投降关羽的于禁,以及拒绝投降后被杀的庞德。其中还有一个人叫浩周,他的官职也不小,此前担任过徐州刺史,曹操派于禁援救樊城

  • 秦国有白起,赵国有李牧,那么魏国有哪些名将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战国七雄李牧和白起谁厉害,李牧vs白起完整视频,李牧赵国最后的名将

    [var1]一、吴起首先,魏国能够在初期称霸中原,特别是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吴起这位名将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和白起一样,吴起征战一生,基本上都没有吃到败仗。公元前389年,因为被吴起多次击败,不甘心的秦惠公于是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试图夺回河西之地。在阴晋之战中,吴起亲自率领5万没有立下战功的

  • 楚国称霸之前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楚国为什么能一直称霸,哪个省是正宗楚国人,楚国800年纪录片

    [var1]在古代历史中,君王最忌讳的就是大臣或者士族的力量太过强大,没办法控制,而楚国历史上大臣的最高职位令尹一职中,若敖氏就贡献了十一位令尹中的八位,可谓是楚国当时权力最大的家族,也一度让楚庄王三年不鸣。若敖氏家族,也是楚国皇族的一个支系,可以追溯到楚国的国君熊仪,当时的楚国国君在以前是没有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