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并非一两个人的决定就可以扭转的。蜀汉并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即便是刘备“听”诸葛亮的话也不会有所改变。
分析
“听”话,是听什么话
如果说刘备“听”诸葛亮的话,指的是“听”什么呢?个人认为应该指的是“联吴抗曹”这一基本外交原则。
1、为什么诸葛亮要推出“联吴抗曹”这一根本原则
当面对曹操大军威胁,刘备又没有立足之地的时候,能够与曹操对抗,而又可以同刘备形成联盟的只有东吴集团。双方能够形成这一战略联盟是各取所需,说白了,这是一个军事战略联盟。要建立在双方的实力都不足以为对方所忌惮的基础上。
2、“联吴抗曹”这一外交原则所存在的隐患
①当孙、刘双方的危难都解除之后,这个战略联盟从实际意义上来讲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能够维系这一联盟延续的方式只有实力存在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必须要在一方无法轻易消灭另一方的平衡点之间。
②这个平衡点一旦打破,或者双方的实力旗鼓相当的时候这个联盟就必然面临瓦解。孙、刘双方从地理位置上接壤,都明白“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睡”这个道理。所以,没有人会坐视一方变得强大而无动于衷。
③曹魏集团也不会坐视孙、刘联盟不理。孙、刘联盟越稳定,就意味着曹魏集团越危险。所以,曹魏集团一定会想法设法的破坏这一战略联盟。
3、孙、刘联盟是如何走向破裂的
①刘备、诸葛亮以“欺诈”的方式,向东吴集团“借”荆州,而“借”走之后却没有考虑过归还东吴集团,这个时候两家的关系已经存在了隐患。只不过这个时候刘备尚不足以威胁孙权,这件事也就暂时搁置了。
②随着刘备的势力日益扩张,在他拿下益州、关中之后,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威胁到孙权。而且荆州一地,对孙、刘双方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个时候,孙权不可能继续任由刘备占据荆州势必要有所动作,恰恰曹魏集团此时也有与孙权交好之意,双方就一拍即合,形成新的战略联盟。
③所谓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说到底那只是一个次要原因。他对孙权的羞辱只是加速了孙、刘联盟破裂的速度。这是一个“无解之题”,任谁都不可能长久的维系孙、刘联盟,即便没有关羽的羞辱,孙权依旧会打破孙、刘联盟。这就是政治、军事斗争的必然性,“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诸葛亮的方案有多高的可行性
诸葛亮的《隆中对》可以说是千古流传,可《隆中对》的实际操作性并不强,个人主观意愿太强烈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这段话是《隆中对》里面最为著名的一句,而这个策略的本身就有很多的客观因素
1、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孙、刘联盟的破裂是一种必然性。更何况,刘备借荆州的时候已经表现出来了“诚意”。这种欺诈性的“诚意”势必会让孙权耿耿于怀,其实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诸葛亮所说的结好,更多的是浮于表面的一种口头协议。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结好之策,刘备并无法给孙权任何的实惠,只能维持口头友好。而孙权一旦面临更大的利益诱惑——荆州的时候,友好就不存在了。
2、“天下有变”,这个变是多大的变化,曹魏集团面临破裂,还是曹魏集团易主。如何促成天下有变,诸葛亮在这里并没有给出一个方案,天下有变之后除了要出兵北伐,如何应对此时的东吴集团也没有整体的规划,总而言之就是一切都要等,可是终诸葛亮一生都没有等到这个变化。这个规划又是寄希望于外在因素,可操作性不强。
3、“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一上将军出荆州后,孙权不会乘势而夺取荆州么,在天下格局面前,孙权一定不会坐视不理,而一旦孙权向荆州出手,就会切断刘备这只军团的后路,也就是说刘备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另外,刘备率军从秦川出发,一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抵抗,先攻取哪里,以哪里为战略支点,诸葛亮也没有进行规划,又把希望寄予了百姓。
4、至于说到“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未免更是一厢情愿,诸葛亮后来北伐的时候有百姓支持么?此时的大汉王朝在百姓心中也没有权威了,多年的战乱之后百姓需要的是和平。曹操力推“屯田制”解决了大量的流民问题。而曹魏集团在中原发展多年,中原早已稳定,百姓们也可以正常生活,感恩戴德还来不及,凭什么会觉得百姓要支持刘备呢?
蜀汉集团势必无法统一天下,复兴汉室
想要统一天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蜀汉集团并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
1、诸葛亮的《隆中对》是蜀汉集团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保证孙、刘联盟的稳定,是蜀汉集团发展的基础。我们上文已经分析过了,孙、刘联盟的破裂是必然的,而《隆中对》所制订的策略也太“大而化之”了,说白了《隆中对》有一点“空中楼阁”的设想,客观因素过多。
2、《隆中对》是建立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刘邦统一天下的战略走向制订的。它缺少了与时俱进,因为当时的天下态势与秦始皇、刘邦所面临的格局是不一样的。整个天下是三分的局面,中原也基本上是铁板一块,三方只要任何一方有所动作另一方都很难坐视不理。刘备想要趁“乱局”而夺取天下这种战略构想不符合那个时代。
3、蜀汉集团的确在一个时间内发展很快,但过快的发展也导致蜀汉的“消化不良”。无论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国家,发展也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势力范围的迅速扩张,让刘备有些措手不及。在人才储备和资源整合上都显得捉襟见肘。
4、“资源”问题一直是困扰着蜀汉集团的重要问题,三国的长时间战乱生产力早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虽然说荆州、益州被破坏的程度还算可控,但要想依靠这两个州能够整合出统一天下所需要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5、蜀汉集团一直有很大的内部矛盾,益州本地集团与刘备的外来集团的矛盾,士人集团与草根集团的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如果没有对外战事而一味的缓和内部矛盾尚可做到,可一旦有了对外作战,内部矛盾势必会凸显出来。
结语
统一天下,想指望一个诸葛亮,指望一篇《隆中对》那是无济于事的。《隆中对》的策略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很多客观因素。
孙、刘联盟势必会破裂,尤其是在刘备夺取益州后,破裂的速度会更加剧。这绝非刘备一方想挽回就可以做到的。
而且当时的天下大势,与秦始皇、刘邦时代已经截然不同,《隆中对》却是建立在他们统一天下的基础上给刘备进行规划的,这也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如果把《隆中对》比作一个发动机,天下比作一个汽车。这个发动机可以带动秦始皇、刘邦时代的汽车,可当汽车也进步了,发生改变了,这个发动机的动力就显得不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