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抬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朱元璋抬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301 更新时间:2024/1/20 7:08:00

历史上朝中众多,翻看记载,我们不难发现,一直以来都没有绝对优秀的皇帝,也不存在完全无能的君主。

善于执政的皇帝,收获的是管理有方的朝中大臣;而消极萎靡的皇帝,自然也只能把王朝统治腐败,最终走向灭亡。因此,皇帝的执政方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十分重要。

我们熟知,皇帝是封建社会权利的统称,同时也是“子承父业”的代表。

但历史上,竟有一位皇帝出身草根,他一身廉洁,爱民如子,是难得一见的好皇帝。

这位“草根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他当朝时,曾做过无数创举。其中就有一件非常出名的“判稻谷好坏”事件,这让当时的刘伯温都倒吸了几次冷汗。

抬稻谷作为考试题目,这种做法还是第一次。那究竟,朱元璋此番举动的意向是为何呢?

翻看古代历史,我们总会发现,贪官是一抓一大把。由于当时当朝者的监管不力,大多数有权有势的人,是可以轻易触碰底线的。因此,贪官贪图享受的现象比比皆是。

但贪官这种现象,在明朝明太祖时期,可以说是被坚决抵制的。人们对“贪”痛恨于心,再加上明太祖本就是个倡导廉政的皇帝,这才让廉洁之风在明朝充分得以渲染。

作为一个特殊的当朝统治者,朱元璋的廉政建设是有背景缘由可循的。

朱元璋出自草根家庭,他本就靠着跌爬滚打,才走到如今的位置。如若中途还有官员捣鬼阻拦,那朱元璋估计很难有所成就。因此,底层出身的他非常明白“公平”的重要性。

而一旦有贪污腐败的现象存在,基本就很难实现公平了。为了守住公平的底线,朱元璋下令严查贪官,坚决杜绝贪污腐败,让这类事彻底消失在自己当朝的时代。

除此之外,廉政建设还源于元朝灭亡的示,这对处在皇帝位置的朱元璋具有警示作用。

在朱元璋看来,元朝之所以社会动荡不安,农民造反起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统治腐败,人们对法律条文的底线并不清楚。

在元朝,没有任何一部完善的法律,没人教会官员要怎么遵守纪律规范。而对于很多皇亲国戚,贵族官吏,更是采取了宽纵的态度,让很多不必要的事端因此产生。

因此到了朱元璋统治时,为了震慑官员,让国家的发展稳步前进,廉政建设是很必要的。为了推进建设的进程,第一步就是完善法律法规,让官员有法可依。

除了自身原因和王朝灭亡的启示外,廉政建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稳固政权。

本就是通过起义才获得的皇位,自然来之不易,稳固艰难。朱元璋心里明白,元朝的余孽势力正在周边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而当时皇权与相权的争斗也是毫无止境。

为了彻底解决这两大问题,朱元璋忧心忡忡,最终,经过多番思考,听取了多位贤才的建议,明朝确定要通过廉政立法的原则,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为了稳固政权,选拔出更多合适的人才辅助自己,朱元璋决定恢复科举,重新进行社会选拔。

此时的科举与先前不同,考核方面更为严格。选拔人才一共要经过3场考试,最后一场还要直接面试,面对着皇上接受考核,这让许多科举考生心有顾忌。

在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明朝,能通过前两场考试的人屈指可数,最后能面圣的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学识丰富的贤能者,才有资格能站在皇帝面前“班门弄斧”,展示其真本事。

能够进入终面的,大多都是生活优越的官宦子弟。对于高考生来说,从小便要接受各种高强度的教育。因此,他们对科举的题目很是了解,面圣也可以说是做好了十足的准备。

但令这批考生没想到的是,这次朱元璋出的考题,竟是让他们评判抬来的3筐稻谷。这让在场的考生很是费解,几筐稻谷有什么值得考究的呢?

但题目已经出了,考生们只能硬着头皮作答。仔细观察之下,这3筐稻谷还真是很不一样,一筐肥硕饱满,一筐稍显发霉,而最后一筐则质量最差,又干又杂。

观察完毕后,考生们便开始作答,他们有的说稻谷品种不一,反映的是不同的土质问题,有的说这是出自不同地方的不同特产,形态不一等等。

一番回答下来,考生们把能表面看到的摸到的全都说了出来,但高座之上的朱元璋仍旧眉头紧锁,明显对考生们给出的答案非常不满意。

一旁的宰相刘伯温也默默抿紧了嘴唇,因为他太了解朱元璋了,此次稻谷的题目,肯定不仅仅是要观察表面形态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出现不同稻谷形态内里深含的原因。

此番出题,自然不是要刻意为难殿选的考生,而相反,是要真正考察谁才能成为贤能之士。

既然是同样生产出来的稻谷,形态不一就是有原因的。但在座的考生,全部都只看到表面的问题,没有人能够深究下去,思考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

其实第一筐稻谷就出自扬州,此时地方风调雨顺,自然应该产出颗粒饱满的粮食。

但第二第三筐质量不好的粮食,竟都是朝廷的供给物,一筐供给太仓,一筐供给君仓。

这便明显能反映出,朝廷中存在着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用一筐农民的好米来做对比,真正的贤才,就应该有能力猜出这中间的是非对错,因而给皇帝作出有效谏言。

但很可惜,在场的考生没有一人能思量到位,他们卖弄毕生所学,也只是分析了问题的皮毛而已。怪不得朱元璋在上面看得眉头紧锁,刘伯温看得也是心头一紧。

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元璋确实对廉政的建设意图强烈,就连选拔人才,也以此作为考量的标准。他希望,未来朝廷的栋梁之才,应该懂得智慧管理朝政,品行高尚而立场正直。

刘伯温之所以能猜出朱元璋的心思,也是因为他跟着朱元璋一起跌爬滚打上来,一路经历良多,因此能在3筐稻谷一抬出来的时候,就知道这才又有贪官要被砍掉脑袋了。

在不同的朝代,受不同的社会风气影响,会因此造就不一样的盛世奇才。

经历了廉政建设之后的明朝,百姓过着安生的日子,官府也有执法为民的作用,一切都往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并将这廉政精神一直传送至今。

明朝的贤才,正是受到朱元璋统治的影响,才能个个都想着为君分忧,合力创造一个更和谐美好的国家。

这大概也是朱元璋这个“草根皇帝”,这一生所做过最有成就感的事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71岁朱元璋让38名妃嫔殉葬,为何张美人能幸免?她生了个好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张美人主动为朱元璋殉葬,朱元璋死后有几个妃子殉葬,为朱元璋殉葬的女子

    纵观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可能朱元璋是最传奇的一位。他年少差点被饿死、出过家、四处乞讨,后来参军,娶了马皇后,打下了整个大明的天下。然而,他老年丧妻,晚年丧子,一切都仿佛一场梦。71岁这年,朱元璋已经病入膏肓,他躺在床上,回首往昔,最后,下了一道惊世骇俗的命令:后宫嫔妃尽数为自己陪葬。不过,下令后,他

  • 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同日本侵略中国,我们如何区分看待?有何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元朝统治中原五大绝招,元朝什么时候入主中原,元朝和清朝哪个更强大

    元朝和清朝的挺进中原,属于是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不同政权间的较量,对南宋和明朝来说,是入侵,但对中国而言,只是内部政权的较量。而日本入侵就不同了,那是外国对中国的入侵,是民族侵略和奴役,是列强的殖民扩张行为。有人可能说了,蒙元和满清也是少数民族政权,至今还有蒙古国,为何就不能等同于日本入侵呢?我们可

  • 王安石考场上看到一个对联,却意外让他娶到美娇娘,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王安石招亲对联典故,王安石资料,王安石与儿媳的民间故事

    21岁,正是施展才华的好年华,王安石带着梦想,奔向东京,准备考取功名。途径江西的时候,他经过一大户人家门口,听人议论纷纷:吴员外以文招婿,这对联都挂了三个月了,还没人对上啊!本来王安石无心看热闹,但对于求知欲心切的他来说,听到对对子,顿时就来了兴趣。他拨开拥挤的人群,想看看是什么对子竟这么难,只见吴

  • 朱元璋当皇帝以后的生活:凌晨3点起床工作,每天处理450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从乞丐到当上皇帝的全过程,朱元璋做皇帝时如何生活,朱元璋当皇帝时百姓的生活

    在这个管吃管喝管睡但是没有工资的单位,他还是心存感恩的,洗衣做饭扫地上香样样上手。好景不长,50天后,寺院也没粮了,他只好拿个破碗出去化缘,其实就是成为乡村边缘流浪者。就这么当了三年的无业游民(或称乞丐),朱重八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意志,对蒙古人统治恨得牙痒痒。刚好儿时伙伴汤和来信,想拉他一起去一个新

  • 宋仁宗将19岁女儿嫁给表弟,婚后,公主和太监厮混、和婆婆打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仁宗后宫有多残忍,宋仁宗最爱的六个女儿,宋仁宗最宠谁

    宋仁宗本名赵祯,是宋朝的第4位皇帝。他最出名的事件,莫过于“狸猫换太子”了。直到登基之后,宋仁宗才知道自己真正的母亲是李宸妃,便一直懊悔无法为母亲尽孝。他的长女福康公主,是他最宠爱的女儿,也是被他害得最惨的女儿。宋仁宗一共有13个女儿,夭折了9个。他的3个儿子更是一个都没长大。宋仁宗非常疼爱这个公主

  • 万贵妃去世之后,墓碑上刻写了8个字,据说连乾隆都不敢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上真实万贵妃,万贵妃墓志铭,万贵妃皇长子去世

    明英宗收到蒙古瓦剌人来犯的战报,不顾大臣们反对,御驾亲征,但由于诏令2日便出发,大军集结匆忙,准备不足,在河北怀来土木镇境内被瓦剌军打得落花流水,伤亡过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战。随英宗出征的66名文官武将全部战死,英宗一看突围没戏,就面南盘膝而坐,等待被俘。消息传到京城,朝廷内外,人心浮动,

  • 赵匡胤离世后,为何皇位成为弟弟的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匡胤后代如何重登皇位,赵匡胤是怎么把皇位传给弟弟的,赵匡胤坐了多少年皇位

    陈桥兵中,睡梦中的赵匡胤不知不觉被将士龙袍加身,不得不发动了起义,南征北战之下统一中原,建立了一个强盛的王朝——宋。天下平定,宋朝也成为了赵家的天下,宋太祖赵匡胤励精图治,百姓休养生息,宋朝国力大涨。奇怪的是,赵匡胤去世后,皇位并没有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几百年来,这件事引得诸多的讨

  • 壬辰战争时期,朝鲜王国围绕是否“内附”于明朝所引发的党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一、壬辰战前朝鲜的党争现象朝鲜的党争始于宣祖八年,围绕吏曹铨郎一职,士林内部开始分化,逐渐形成了以金孝元为首的后辈士林以及与沈义谦为首的前辈士林。金孝元居住在汉阳城东的乾川坊,而以金孝元为首的后辈士林被称为东人党,而沈义谦居住在西边的贞陵洞,因而以沈义谦为首的前辈士林被称之为西人党。西人党多为李珥及

  • 蒯祥为紫禁城修建千条真龙,朱棣叹为观止,赐其“蒯鲁班”的称号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紫禁城的修建者蒯祥视频,鲁班秘史,蒯祥修建的陵墓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抵御北部蒙古部落的入侵,决定移都到北京。经过几年的勘察选址,便开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为自己建造皇宫。蒯祥的父亲蒯富原为江苏人,在当地木匠工艺十分出色,明朝时期就以出色的建筑工艺被召入宫,担任建筑皇宫的总管“木工首”,是一位资质颇深的建筑大师。在父亲的引导和教育下,蒯祥从小就

  • 香港故宫开馆,北宋定窑孩儿枕,为何成为镇国之宝,原因在这!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定窑孩儿枕价格,宋定窑绿釉孩儿枕的价值,定窑孩儿枕是宋朝的吗

    此时,恰逢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想必香港故宫将会成为新的打卡地。毫无疑问,里面的藏品是大家最关注的。据馆长吴志华介绍,馆内共有9个展厅,届时将展出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914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66件。当被问及最喜爱的镇国之宝是哪一个时,吴馆长毫不犹豫的说,“最爱北宋定窑孩儿枕。”一个长30厘米,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