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大规模的毁佛灭佛,其实是有着个人因素的推动,韩愈也在其中

古代大规模的毁佛灭佛,其实是有着个人因素的推动,韩愈也在其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41 更新时间:2024/1/17 18:54:53

所谓的三武一宗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在他们统治时期,佛教得到了社会性的毁灭性的打击,在佛教历史上称为“法难”,而史学界一般称之为“三武一宗之厄”,这一段时期,也确实是佛教文化从事者的噩梦。透过这几个皇帝的庙号来看的话,都有一个“武”字,也确实在他们的统治时期,有着一定的武断行为,采取的一些措施对社会确实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他还听从宰相崔浩的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道教的发展自然排除了佛教的地位,也就退出了权利的中心,佛教有了第一次的大规模的抵制行为。

北魏末年,社会动荡。公元515年爆发过冀州沙门法庆聚众造反之事,其众多达5万以上,法庆自称“大乘”,鼓吹“新佛出世”,所至即毁寺、杀僧、焚经、烧像,故此对当时的僧俗地主统治阶级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北魏镇压了“大乘起义”后不久,在公元523年,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六镇起义”,接着各处纷纷出现反魏起事,群雄并出。当时北方地区的僧、道阶层过于庞大。根据《魏书》称,正光(公元520-525年)以后,不少原属国家的编户民众,为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此外,其时社会政治动乱的加剧,亦令普通百姓寻求相对安全的宗教实体之庇护。以致全国的佛寺竟有3万之多,僧、尼数目则有200万之巨,这在当时北中国的人口比例上,达到了极高的程度,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6分之1。士这促使封建国家政权采取极端手段,以扩大经济来源来充实国力。天和二年(567),有一个叫卫元嵩的人给周武帝上书,认为“唐、虞无佛图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国,则会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为本,安乐含生,终不苦役黎民。”因此,他建议周武帝灭佛。因此佛教又面临了第二次厄难,再一次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敕迎佛骨(即所谓舍利)于凤翔法门寺。先在宫中供养三天,然后送京城各寺,供僧俗礼敬,从而再次掀起全国性的宗教狂热。是时,“王公士民瞻奉舍施,唯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养者”。此,韩愈从儒家立场出发,予以坚决反对。他上表认为,佛教只是夷狄之法,非中国所固有,只是在后汉时才传入中国,因而不合先王之道。又说,佛教的流行使“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对封建统治有害而无益。唐武宗即位后,武宗开始了对佛教的整顿。而赵归真因曾遭京师诸僧的诮谤,常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宋高僧传》卷十七),这时便利用武宗对道教的偏信,于宫中“每对,必排毁释氏”(《佛祖历代通载》)。他向武宗荐引了道士邓元起刘玄靖等人,以声气相求,同谋毁佛。加强了唐武宗灭佛的决心。佛教的命运又面临一次劫难,在近百年的时间里遭受了数次打击,佛教也渐渐有了一定的适应性。

在这几次灭佛事件中后周世宗灭佛,是最有影响的一次。其实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都前后采取过一些禁佛的措施,但其中周世宗灭佛则是比较大的一次。从现有的资料上记载,周世宗此次灭佛,并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而是带有一种整顿佛教的性质,还保留着很多寺院与僧尼。但由于整个中国佛教的发展,已经走向了勉强维持的阶段,经过这一个打击之后,就更显得萧条衰落了。

透过这几次的灭佛行为,也就能发现其中有着很大一部分的人为因素的推动,有着一定关键性人物的决策,或多或少的影响着皇帝的决断,久而久之,皇帝自然会对臣属的意见仔细考虑,分析其中要害,有了自己的判断,加上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想周武帝时期的佛教已经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皇帝的行为也就有着一定的道理性。

尽管佛教在中华大地上有着几次不幸的命运,但是,在几次的改造中,佛教与中华文化的相适应性也就越来越明显,它们极力改造自己的文化,适应社会的发展,尽量避免对尘俗社会的影响,这也就是后世社会中,佛教越来越少插手统治的行为,也让自己在一次次的改朝换代的大劫难中幸存下来,也许就是佛教自己的文化智慧。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抬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王朝中众多,翻看记载,我们不难发现,一直以来都没有绝对优秀的皇帝,也不存在完全无能的君主。善于执政的皇帝,收获的是管理有方的朝中大臣;而消极萎靡的皇帝,自然也只能把王朝统治腐败,最终走向灭亡。因此,皇帝的执政方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十分重要。我们熟知,皇帝是封建社会权利的统称,同时也是“子承父业

  • 71岁朱元璋让38名妃嫔殉葬,为何张美人能幸免?她生了个好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张美人主动为朱元璋殉葬,朱元璋死后有几个妃子殉葬,为朱元璋殉葬的女子

    纵观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可能朱元璋是最传奇的一位。他年少差点被饿死、出过家、四处乞讨,后来参军,娶了马皇后,打下了整个大明的天下。然而,他老年丧妻,晚年丧子,一切都仿佛一场梦。71岁这年,朱元璋已经病入膏肓,他躺在床上,回首往昔,最后,下了一道惊世骇俗的命令:后宫嫔妃尽数为自己陪葬。不过,下令后,他

  • 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同日本侵略中国,我们如何区分看待?有何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元朝统治中原五大绝招,元朝什么时候入主中原,元朝和清朝哪个更强大

    元朝和清朝的挺进中原,属于是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不同政权间的较量,对南宋和明朝来说,是入侵,但对中国而言,只是内部政权的较量。而日本入侵就不同了,那是外国对中国的入侵,是民族侵略和奴役,是列强的殖民扩张行为。有人可能说了,蒙元和满清也是少数民族政权,至今还有蒙古国,为何就不能等同于日本入侵呢?我们可

  • 王安石考场上看到一个对联,却意外让他娶到美娇娘,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王安石招亲对联典故,王安石资料,王安石与儿媳的民间故事

    21岁,正是施展才华的好年华,王安石带着梦想,奔向东京,准备考取功名。途径江西的时候,他经过一大户人家门口,听人议论纷纷:吴员外以文招婿,这对联都挂了三个月了,还没人对上啊!本来王安石无心看热闹,但对于求知欲心切的他来说,听到对对子,顿时就来了兴趣。他拨开拥挤的人群,想看看是什么对子竟这么难,只见吴

  • 朱元璋当皇帝以后的生活:凌晨3点起床工作,每天处理450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从乞丐到当上皇帝的全过程,朱元璋做皇帝时如何生活,朱元璋当皇帝时百姓的生活

    在这个管吃管喝管睡但是没有工资的单位,他还是心存感恩的,洗衣做饭扫地上香样样上手。好景不长,50天后,寺院也没粮了,他只好拿个破碗出去化缘,其实就是成为乡村边缘流浪者。就这么当了三年的无业游民(或称乞丐),朱重八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意志,对蒙古人统治恨得牙痒痒。刚好儿时伙伴汤和来信,想拉他一起去一个新

  • 宋仁宗将19岁女儿嫁给表弟,婚后,公主和太监厮混、和婆婆打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仁宗后宫有多残忍,宋仁宗最爱的六个女儿,宋仁宗最宠谁

    宋仁宗本名赵祯,是宋朝的第4位皇帝。他最出名的事件,莫过于“狸猫换太子”了。直到登基之后,宋仁宗才知道自己真正的母亲是李宸妃,便一直懊悔无法为母亲尽孝。他的长女福康公主,是他最宠爱的女儿,也是被他害得最惨的女儿。宋仁宗一共有13个女儿,夭折了9个。他的3个儿子更是一个都没长大。宋仁宗非常疼爱这个公主

  • 万贵妃去世之后,墓碑上刻写了8个字,据说连乾隆都不敢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上真实万贵妃,万贵妃墓志铭,万贵妃皇长子去世

    明英宗收到蒙古瓦剌人来犯的战报,不顾大臣们反对,御驾亲征,但由于诏令2日便出发,大军集结匆忙,准备不足,在河北怀来土木镇境内被瓦剌军打得落花流水,伤亡过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战。随英宗出征的66名文官武将全部战死,英宗一看突围没戏,就面南盘膝而坐,等待被俘。消息传到京城,朝廷内外,人心浮动,

  • 赵匡胤离世后,为何皇位成为弟弟的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匡胤后代如何重登皇位,赵匡胤是怎么把皇位传给弟弟的,赵匡胤坐了多少年皇位

    陈桥兵中,睡梦中的赵匡胤不知不觉被将士龙袍加身,不得不发动了起义,南征北战之下统一中原,建立了一个强盛的王朝——宋。天下平定,宋朝也成为了赵家的天下,宋太祖赵匡胤励精图治,百姓休养生息,宋朝国力大涨。奇怪的是,赵匡胤去世后,皇位并没有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几百年来,这件事引得诸多的讨

  • 壬辰战争时期,朝鲜王国围绕是否“内附”于明朝所引发的党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一、壬辰战前朝鲜的党争现象朝鲜的党争始于宣祖八年,围绕吏曹铨郎一职,士林内部开始分化,逐渐形成了以金孝元为首的后辈士林以及与沈义谦为首的前辈士林。金孝元居住在汉阳城东的乾川坊,而以金孝元为首的后辈士林被称为东人党,而沈义谦居住在西边的贞陵洞,因而以沈义谦为首的前辈士林被称之为西人党。西人党多为李珥及

  • 蒯祥为紫禁城修建千条真龙,朱棣叹为观止,赐其“蒯鲁班”的称号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紫禁城的修建者蒯祥视频,鲁班秘史,蒯祥修建的陵墓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抵御北部蒙古部落的入侵,决定移都到北京。经过几年的勘察选址,便开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为自己建造皇宫。蒯祥的父亲蒯富原为江苏人,在当地木匠工艺十分出色,明朝时期就以出色的建筑工艺被召入宫,担任建筑皇宫的总管“木工首”,是一位资质颇深的建筑大师。在父亲的引导和教育下,蒯祥从小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