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官告老还乡,却没有回乡路费,朱元璋得知后大怒:处以极刑

清官告老还乡,却没有回乡路费,朱元璋得知后大怒:处以极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605 更新时间:2024/2/3 16:08:56

要说自古以来,哪个皇帝最痛恨贪官污吏,那想必非朱元璋莫属,光是朱元璋处理贪官的著名案件,就有空印案,郭恒案等等,甚至据统计,仅朱元璋在位期间,处理的贪官污吏就多达15万人,轻则罢官,重则抄斩的人比比皆是,那这么多人之中,难道就没有什么冤假错案吗?这还真有。

曾秉正就是一起朱元璋判定的著名冤假错案,曾秉正人如其名,他在当差期间,体恤民情且坚决不贪污受贿,可奈最终还是被贬官,这位可怜的大人,因为当值期间从不贪污受贿,手上连回乡的盘缠都没有,万般无奈之下,他想了一办法,可这个办法却让他丢掉了性命。

曾秉正生于元末,那时虽然朝廷昏暗,百姓苦楚,但好在曾秉正祖上有点积蓄,不仅能支撑家族的开销,还能再富余一些拿去让曾秉正接受教育,而这些付出,也确实很有成效。等到朱元璋起义成功,登基称帝时,曾秉正的学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而朝代开元,稀缺的就是天下有识之士,于是顺其自然的,曾秉正也被朱元璋看中,成为了一名公职人员。

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仅仅只有正九品,但一直饱读诗书的曾秉正却还是兴奋不已,一来是自己多年的才学有了用武之地,二来是多年来看遍了百姓疾苦,如今终于可以自己出力帮扶百姓了。带着一腔热血,曾秉正程赴职来到了海州。

说过,朱元璋是有史以来处理贪官力度最大的帝,但不仅如此,恐怕朱元璋还是历代最扣的帝王,为了防止官员贪污,朱元璋干脆直接降低他们的收入,那时,哪怕是当朝宰相,一年到头都攒不到什么钱,更别提天高皇帝远的小官员了。

因此,曾秉正虽然当了官,但是生活质量方面并没有什么提升,甚至有时比以前在家时还差,但曾秉正从来不在乎,因为这么多年的学识灌溉,让他认为,当官是为百姓为朝廷做事,俸禄多少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也正因如此,曾秉正在当地的口碑一直很不错。

老话总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曾秉正就是如此,在海州呆了九年后,曾秉正迎来了升官的好机会。那时,为了考察官员,朱元璋给所有人出了一道题,题目只有两个字,“天变”。一些不明就里的官员,便以此为题,将朱元璋夸得天花乱坠,只有曾秉正,在认真的思考以后,结合百姓的现状和自己的学识,对当下的形式做出了一番分析。

毫不意外,曾秉正这篇文笔温润,条理清晰地文章一下就戳中了朱元璋,于是,朱元璋直接特批,将曾秉正八百里加急调来了应天府,担任思文监丞。呆在朱元璋身边以后,曾秉正的谈吐和为人让朱元璋对他更加满意,于是不久后,曾秉正又升迁至刑部主事。

虽然曾秉正的官越升越高,但他的心性,并没有因此改变,他还是秉持着不受贿的原则,对朱元璋直言进谏,但是曾秉正如今的这个职位,却触碰了很多人的利益。在官场中,官员之间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哪怕明面上没什么关系,暗地里,总也是千丝万缕,因此,疏通关系,就成了重中之重。

所以,曾秉正上任以后,总是会有一些人来无事献殷勤,一般对待这种人,曾秉正都是直言不讳,甚至有时不惜直接下逐客令,一来二去,曾秉正的政敌是越来越多,对此,曾秉正却不在乎,在他眼里,只要办好百姓的事就可以了。

曾秉正这条路走不通,无形中就断了很多人的财路,于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除掉他,就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在呈给朱元璋的奏折里,诬陷曾秉正的言语越来越多,一次两次到还好,朱元璋可以不在意,但次数多了,朱元璋的心里也开始犯嘀咕,可出于爱才之心,朱元璋并没有真的处理曾秉正,仅仅是开始疏远他而已。

其实这时候,曾秉正还是有退路的,不如直接辞官回乡,这样不仅不会有后来的杀身之祸,还能留下一个清白之名,但曾秉正骨子里就有书生的傲气,一直觉得身正不怕影子斜,对于朱元璋态度的变化,也只当无关紧要。

渐渐的,朱元璋身边弹劾曾秉正的奏折越来越多,哪怕是他提的一些好的建议,也被那些小人扭曲成了有谋逆之心,而朱元璋一个草根皇帝,最忌惮的就是谋反,于是他看曾秉正越来越不顺眼,直到最后,干脆一纸公文,将曾秉正贬官了。

直到这时,曾秉正才意识到,官场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可如今既已贬官,养家糊口才是最主要的,自己这么多年,因为为官正直,每个月的俸禄只够一家老小吃喝,如今突然遭此变故,手头连一点盘缠都拿不出来。

万般无奈之下,曾秉正看了身边的小女儿,毕竟在那时,家里的女孩子都是不受重视的,于是曾秉正忍痛将女儿卖给了人贩子,换了几钱碎银,准备启程回乡,可不想,那些小人并不打算放过他,因为虽然如今曾秉正被贬了,但谁也不能保证他会不会突然有一天被翻案,万一真有这么一天,拿倒霉的就是自己了,于是,这么些人一直暗中监视着他。

如今曾秉正卖女儿可算是让他们抓到了把柄,于是这几人又将此事上报给了朱元璋,在那时,可是明令禁止贩卖人口的,更何况是朝廷官员,朱元璋怒不可遏,当即下令逮捕了曾秉正。当侍卫押着曾秉正回来时,朱元璋大声质问他,虎毒尚且不食子,你怎么忍心卖掉自己孩子的?曾秉正只得实说,自己没有盘缠回乡,迫不得已只能这么办。

可这一番话不仅没能让朱元璋消气,反而气的朱元璋恨不得一剑砍了他,因为不了解民间百姓生活,朱元璋从不认为自己给官员发放的俸禄稀薄,而如今曾秉正这一行为,岂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告诉天下人,朝廷抠门俸禄稀薄。再加上一直以来他对曾秉正的印象,让朱元璋觉得,曾秉正这一行为只不是为了逃脱罪责所找的借口,于是一气之下,将曾秉正处以极刑。

可惜一代忠臣清官,竟因为没有回乡路费,葬送了一家老小的未来,实属可悲。

曾秉正的事情也反映出,朱元璋虽然是一代明君,但在贪污腐败的问题上,一直找不到根治的解决办法,才会使得情况越来越糟,最终致使王朝崩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北宋灭亡后,为何不见杨家将的身影,杨家将、杨门女将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宋朝将领,除了人尽皆知的岳飞、就是杨家将了,作为保家卫国的英雄符号,杨家将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戏剧、电影、评书等艺术形式使得这满门忠烈的故事多了几分传奇色彩,那么,你了解真正的杨家将吗?北宋江山的万里长城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若说哪一幕最让人无法忘怀,莫过于杨家七子齐赴

  • 临死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笑了:看看金牌背面写的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善长死前替朱元璋说话,朱元璋发的免死金牌,李善长死后朱元璋有没有后悔

    李善长投奔朱元璋这还应该从朱元璋结识李善长时说起。当时朱元璋在攻打平定滁州的时候,就听说有这么一号人物,聪明到极致在当地呢也是赫赫有名的有才之人,但是李善长当时还很年轻,朱元璋其实并非相信他一介文人;而李善长也并非认为朱元璋是可以一统天下之人。随后明太祖朱元璋找到李善长就问了他一个问题“四方战斗,何

  • 马皇后久病不愈,却拒绝医治,临死前一句话,朱元璋悲恸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与达兰皇后吻戏,马皇后死了朱元璋抱着马皇后哭,朱元璋电视剧马皇后之死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巩固地位手段残忍,杀伐无数,无人不怕。可就是这么一位皇帝,却事事与马皇后商议,也只有马皇后敢跟他“对着干”。马皇后用她的仁爱救赎着朱元璋的残忍,无人不称其贤。然而这一代贤后,久病不愈却拒绝医治,临死前一句话让朱元璋大哭,她说了什么?身世背景孝慈高皇后马氏名秀英,是南直隶凤阳

  • 贵州有个老人自称崇祯的12代后人,别人不信,他拿出三个证据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崇祯第十九代后人,贵州崇祯帝后人,崇祯的后裔有多少

    这个老人叫邹代清,现年60岁,面目慈祥却不怒自威,他是朱慈照(邹启贵)的第11代后人,朱慈照(邹启贵)却正是明思宗朱由检第四子,所以邹代清是崇祯的12代后人。可是很多人不相信,他拿出三个证据。证据一:崇祯尚方宝剑一把根据邹代清介绍,崇祯第四子朱慈照于清顺治年间逃难隐匿于遵义西乡,即今遵义市红花岗区巷

  • 都说包拯一生清廉,为何还要设疑冢?专家打开墓葬后给出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句话清楚地揭示了历代官场上的腐败。人们一说起清官,总会是那么几个:明代的海瑞、清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郑板桥,还有宋代的鼎鼎大名的“包青天”,这些都是在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人们对于清官的第一反应就是两袖清风、为民请命,日子清贫。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处工厂在扩建时,疑似发现包拯的衣冠冢,但是包拯为官清廉

  • 她身为北宋最美公主却被送给金朝人当舞姬,两年后因谷道破裂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上的宋朝公主赵书颖,宋朝最惨的一位公主,金朝最惨皇后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南宋末年一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句话,道破了战乱纷飞年代多少人的心酸悲苦。生逢乱世,就注定要在战火中起伏,刀枪无眼,无论世勋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难逃魔爪。乱世浮沉,谁都难逃过,哪怕是金枝玉叶的一国公主,在国家衰微之际,也得为了江山社稷而献出自己一生的幸福。多年来,

  • 成吉思汗后裔,当年各自逃命,600年后,靠一首诗在四川相聚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成吉思汗后裔隐居四川,成吉思汗后人变化,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多次西征

    他是蒙古族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大蒙古国的建立者他就是成吉思汗,出生于辽阔的大草原的他有着像小草一样坚韧不拔的性格,身为蒙古族最伟大的可汗,他有勇有谋,用兵如神,灭国四十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的蒙古帝国,地域横跨亚欧两大洲的面积,也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蒙古铁骑南征北战,可就算这样成

  • 河南省发现的一座宋朝时的古墓,还原了一位梁山好汉的悲惨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古墓发掘,梁山程垓村古墓,河南北宋时期古墓

    梁山好汉的故事,发生在北宋的末期。那个时候,皇帝十分昏庸无能,不仅任用无能的人做官,还特别贪婪,百姓们的赋税很重。有很多人不甘心就这样背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就这么生活下去,所以干脆就一起到梁山上,结成了一股反对朝廷的势力。后来,因为皇帝的各项不合理的制度,所以梁山上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力量的加大,梁山上的

  • 戚继光的戚家军,战斗力有多强?为何到最后落得全军被屠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戚家军与戚继光简介,戚继光在什么时间创建戚家军,戚继光为什么要害戚家军

    明朝末年,沿海地区倭寇横行,百姓民不聊生,可偏偏军队束手无策,原来这些倭寇大部分是由日本地区的流浪武士组成,不但武功高强,而且来去无踪,他们不仅抢夺百姓的财务,还严重的影响的沿海地区的经济。无奈之下,戚继光临危受命,前往福建地区剿灭倭寇,经过多年发展,戚继光组建了自己的戚家军,不仅使得倭寇消失,还打

  • 宋朝有“打假”机构?从州到县,聊聊不卖书的宋代“书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拍一拍宋朝#“打假”这个词汇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在商品鱼龙混杂、各种违法不良行为足以以假乱真的现代社会,打假不仅是提高大家购物体验的手段,也是保障市场平稳运行以及消费者权利的重要工具。但其实早在千年之前的宋朝就出现了“打假”意识,只是因为时代需要不同,必然性地导致了针对范围以及侧重点不同而已。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