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顾炎武

顾炎武

顾炎武的介绍

顾炎武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字宁人,原名绛,曾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初为明诸生,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讲求经世之学。清兵南下时,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抗清起义。事败后出游华北各地,十谒明陵,所至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还曾纠合同志,垦荒种地,谋兴复明朝,晚年卜居华阴,卒于曲沃。其人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方舆、经史百家及音韵训诂等,均有研究。

有关“顾炎武”的历史故事

  •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故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背景)

    顾是明末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在《日本国志》中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既是对自己应尽义务的提醒,也是对整个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本文将通过一个故事来解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总之,南宋时期,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有一天,一个普通的农民从外面走进他家,发现妻子被三个恶霸欺负。他当场挺身而

  • 顾炎武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顾炎武

    第一节早岁行记顾炎武,名绛,一度更名继绅,字忠清,一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以表示对南宋爱国志士王炎午的仰慕。在流亡生活中,曾使用过蒋山佣、顾圭年的名字,学者称为亭林先生。他是江苏昆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病逝,终年七十岁。他一生足迹半天下,以&ldqu

  • 顾炎武简介: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着名的诗人

    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着名的诗人。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入清不仕。治经重考据,注意经世致用,开清代汉学风气。其诗沉郁苍凉,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有《亭林集》。

  • 顾炎武为何不顾五十九岁的高龄仍坚持纳妾?

    核心提示:我们这里不妨看看一代大儒顾炎武的例子。他一辈子以反清复明为己任,到处奔波还要着书立说,但是在子嗣问题上却未能免俗。他一生无子,引为憾事,当一代名医傅青主告诉他还有生孩子的可能的时候,他不顾五十九岁的“高龄”纳了个妾。如果按照房事禁忌去行房的话,简直找不到几个好日子可以做爱了。我们知道,任何

  • 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的诗有哪些?名言有哪些?

    顾炎武全集顾炎武是明末清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三大儒”,还对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为当时的清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从而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记录了

  • 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相信我们从小就听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话是由明朝着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文学家顾炎武说出来的,并且与明朝的黄宗羲、王夫之三人被后人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雕像顾炎武生于公元1613年7月15日,是苏州昆山人。顾炎武本名为绛,字为忠清。但是因为极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

  • 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何对抨击科举制度进行抨击

    相信我们从小就听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话是由明朝着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文学家顾炎武说出来的,并且与明朝的黄宗羲、王夫之三人被后人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雕像顾炎武生于公元1613年7月15日,是苏州昆山人。顾炎武本名为绛,字为忠清。但是因为极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

  • 顾炎武瞧不起所谓“文人” 明亡后烧掉33岁前诗文

    导读:瞧不起以“文人”自居者,是顾炎武一贯的思想,至少是顾炎武在1644年明王朝灭亡以后就有的非常鲜明的思想。顾炎武在明朝灭亡以后,把他33岁以前的诗文作品基本上全部烧掉了。顾炎武是清代初年的一位大儒,他跟黄宗羲、王夫之三位并称为明清之际、尤其是清代初期的三大儒。作为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一

  • 顾炎武简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当年的三月份,明朝廷又再次增加江南淮扬等府赋税,致使民怨沸腾。就在这年的五月二十八日,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东南的一个叫千墩的江南小镇。

  • 顾炎武瞧不起所谓“文人”:明亡后烧掉33岁前诗文

    顾炎武是清代初年的一位大儒,他跟黄宗羲、王夫之三位并称为明清之际、尤其是清代初期的三大儒。作为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一个超前的想法,在《日知录》第十三卷《正始》里,顾炎武有一段话,是大家耳熟能详,也一直津津乐道的:“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

  • 顾炎武瞧不起“文人” 明亡后烧掉33岁前诗文

    顾炎武是清代初年的一位大儒,他跟黄宗羲、王夫之三位并称为明清之际、尤其是清代初期的三大儒。作为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一个超前的想法,在《日知录》第十三卷《正始》里,顾炎武有一段话,是大家耳熟能详,也一直津津乐道的:“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

  • 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

  • 顾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

    [摘要]:顾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凡四百...明代顾炎武说的我认为八股取士的害处跟焚书一样,而对人才的迫害和影响比当年在咸阳郊区坑儒四百六十余人更大.这儿有更为具体的说法.明代顾炎武说。顾炎武的

  • 1682年2月15日 顾炎武逝世

    [摘要]:1682年2月15日顾炎武逝世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康熙壬戌年是公元多少年?康熙壬戌年是公元1682年,明永历三十六年;清康熙二十一年;中国农历壬戌年(狗年)。1682年2月15日(农历1682年1月9日),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逝世。顾...王夫之顾炎武是什么学派?乾嘉学派。“乾嘉学

  • 顾炎武评价昆阳之战: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摘要]:顾炎武评价昆阳之战: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是一段汉朝历史的历史,一战摧大敌更使何宇平什么意思?准确的应该是“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意思是:一次战役就摧毁了大敌,顿时就使天下太平。这是顾炎武赞扬昆阳之战中刘秀的话。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历史名人对昆阳之战的评价?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

  • 顾炎武:致力于反清复明的旷世大儒,最终却成了清代学者的祖师爷

    1682年2月15日,大儒顾炎武于友人家中不幸离世,享年70岁,而随着顾炎武离世的消息传开,清廷官场上出现了极为怪异的一幕:官员们一边扼腕叹息,一边却又长舒了一口气。图|顾炎武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怪异现象,是因为顾炎武虽然是学究天人的旷世大儒,但同时也是个让清廷觉得如鲠在喉的人。自1671年起,清朝的

  • 明末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思想有何异同,有何历史影响?

    只说黄宗羲吧黄宗羲认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由公众制定“天下之法”以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反对两千年来“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强调“工商皆本”。黄宗羲所提倡的,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秦始皇时,法家李斯主张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而儒家淳于越则极力反对。儒家提倡分封制。分封制改进之后,就是

  • 顾炎武介绍,他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清朝初期,坚持民族气节的诗人首推顾炎武。顾炎武在当时的学术界远比他的诗名为高。在民族斗争激烈的时代里,他的诗写胸臆,洋溢着为恢复汉族的统治权而战斗的热情。他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别号亭林:一度曾化名蒋山佣,江苏昆山人。明末曾参加过复社。清兵入关后,在江南地区先后参加过南明福王的抗清和昆山

  • 顾炎武思想主张的实质内容(其带来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批判唯心主义理学和倡导“实事求是”精神的顾炎武思想。明清之际,我国思想界兴起一种新的学风,从空疏的心身性命之学的泥坑中自拔而出,转向“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这种思潮以顾炎武为代表,发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顾炎武提倡“博学于文,行已有耻”,强调“引古以筹今”,带有“古为今用”

  • 1682年02月15日:顾炎武逝世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崇祯十六年(1643年),成为国子监生,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后,先后依托于弘光政权、佥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