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起:出将入相第一人,为何又被视为“不仁不义不孝”之人?

吴起:出将入相第一人,为何又被视为“不仁不义不孝”之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103 更新时间:2024/1/17 17:25:47

吴起和比他早100年的“兵圣”孙武齐名,后世将两人并称为“孙吴”,吴起著有《吴子》,与孙武所著的《孙子》合称为《孙吴兵法》。

吴起是我国历史上“出将入相”的第一人,何谓“出将入相”?就是出征可为将军,入朝可为宰相,这也是古代天下所有人终生所追求向往的目标。

也许有人说了,将军是武职,宰相是文职,两者相差很大,一个人怎么可能当完将军又能回朝当宰相呢?

其实,在先秦时期,这种“将相一体”的现象还是比较多见的,比如后来的赵国大将军李牧,就曾担任过赵国相国。同样,廉颇和蔺相如争相位的故事,最后又上演了一番“将相和”,也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故事。

[var1]

吴起是我国历史上既担任过将军,又担任过相国的第一人,当然,他是在鲁国、魏国担任的将军,最后又在楚国担任的相国。

可是,你知道吗,吴起作为集将军和相国于一身的战国知名人物,在后世却又是被视为“不仁不义不孝”的代表人物!

须知,在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是一个人人推崇并遵循的基本礼节,而“孝道”更是从远古至今社会的基本礼法。

吴起作为战国初期著名的“四大家”,究竟做了些什么事,会被后人所不齿呢?

吴起年少时家境殷实,他不想过平庸的生活,乃出外游历,期望能遇得明主,不料散尽家财仍未成功,还被乡邻所嘲笑,吴起一怒之下,将嘲笑他的三十多人全部杀死,然后逃离卫国,并发誓不做卿相,绝不回乡。

吴起逃到鲁国后,拜在孔子弟子曾参门下,开始学习儒学。数年后,吴起母亲去世,但他觉得自己还没有实现理想,就没有回去为母奔丧。

[var1]

儒家最讲究孝道,作为古往今来十大孝子之一的曾参更是如此,曾参得知此事后,认为吴起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门徒,就将他逐出了师门。

吴起离开曾参后,又改为学习兵法。后来,齐鲁两国烽烟再起,齐国发动大军攻打鲁国,吴起知道自己机会来了,他游说鲁国君主鲁元公,请求带兵出征。

吴起毕竟是有才华的,鲁元公被他一番游说,动了心,但是,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吴起面前: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他也就是齐国女婿。

鲁元公怎么可能把鲁国的大军指挥权交给一个齐国女婿呢?

吴起为了自己的仕途,为了获得鲁元公的信任,他竟然干出了一件令人发指的行为:杀妻求将。

吴起亲手杀掉了自己的妻子,以此来表示自己与齐国没有任何瓜葛。

吴起成功了,他果然带兵打败了齐国,一战成名,开始在战国舞台上崭露头角。然而,令吴起没想到的是,等待他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在战后不久就被罢免了官职。

[var1]

吴起虽然为鲁国立下了大功劳,可因他杀妻的行为受到世人所不齿,尤其是在鲁国,鲁国人是非常重视礼仪人伦的,在大圣人孔子的奔波呼喊下:周礼尽在鲁矣!

吴起的行为被鲁人总结起来并送到鲁元公耳边:吴起斩杀乡邻,是为不仁;杀妻求将,是为不义;母丧不归,是为不孝。

就这样,刚刚为鲁国立下大功劳的吴起,没有获得任何奖赏,就被弃用了。

吴起倒是没有消沉,他怀着一颗追求功名的心,离开鲁国,再次踏上游说的步伐,前往魏国。

魏国当时的君主是开国君主魏文侯,他也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魏文侯拜大儒子夏(孔门十哲之一)为师,并在西河讲学,吸引各国士人前来求学,这些人才学成后大多留在了魏国。魏文侯又实施李悝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发展经济,后来的秦国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的这次变法为蓝本的。

吴起和李悝[kuī]是同门师兄弟(曾参门下),在李悝的支持下,吴起又被魏文侯拜为将。

吴起在魏国组建了“武卒”,这也是战国初期精锐、彪悍的代名词。吴起率领“武卒”四处征战,为魏国立下更大的功劳。

[var1]

据《吴子》记载,吴起在河西期间,“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大战76场,全胜64场,剩下的10场还是平局,这记述虽有夸大,但亦见其战功之卓著,这战功,也不差后世秦国的一代战神白起了吧?

大约在魏武侯九年(公元前387年)左右,吴起又因小人的谗言,受到魏武侯的猜疑,被迫离开魏国,向南投奔楚国。

吴起在楚国又得到楚悼王的赏识,被拜为令尹(相当于楚国的相国),任相期间,吴起针对楚国的弊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吴起变法”

吴起的变法,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了楚国国力,使楚国出现“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的强盛局面。

吴起变法虽然使楚国变得强大起来,却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公元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吴起在楚王停尸前被楚国贵族射杀,一代名将就此尴尬落幕。

吴起作为战国初期一名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他的思想对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所犯下的那三个错误,也不被后人所原谅,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在《慈乌夜啼》这样批判吴起:“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更多文章

  • 孔子对弟子失望,骂了句难听话,后来竟成“千古名句”,流传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孔子有名的弟子资料,孔子问弟子志向的原话,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完整版

    [var1]孔子是一位伟大的老师,收了3000多名弟子,这些弟子中最后产生了72位贤人,他们流芳百世,按理说孔子对于这七十二位弟子应该是很看重,但其实不然,72位弟子中有一位弟子让孔子非常的失望,那就是宰予,比如他经常会针对一些已有的定论,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这让孔子很不高兴,温文尔雅的孔圣人脾

  • 在长平之战中败给秦国,是赵括换下了年老稳重的廉颇真的是这样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括长平之战后廉颇哪去了,廉颇守长平,廉颇是长平族的族长吗

    咱们都知道,在公元前262年的时分,秦国和赵国为了抢夺韩国上党这个当地,发动了我国前史上闻名的长平之战!终究这场战役以秦国战损二十万大军惨胜,并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而完毕,这一仗也给秦国将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带来了无穷而深远的影响!在许多人看来,赵国之所以会在长平之战中败给秦国,其主要原因是赵国国君中

  • 此人名气比孔子大,学生比孔子多,孔子当权后立即将他诛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自然多有美化之意。孔子是圣人而非菩萨,是儒家而非佛家。孔子提倡仁义道德,反对滥杀,并非一味慈悲,并未坚决抵制统治者杀伐决断。儒家能够为秦之后历代统治者定为正统,必定符合当时历史环境,和统治者需求。少正卯未必如孔子所说的那么不堪,很可能他的学说,正是当今提倡的民主自由平等思

  • 秦昭襄王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完璧归赵,学者:他愚蠢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蔺相如和廉颇保卫赵国的故事,蔺相如和赵王的三问三答,秦昭王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的目的

    [var1]在公元前281年,此时的的和氏璧还是一块普通的玉石,并没有后世传国玉玺的附加价值在身上,但仅仅凭借着其本身的价值就被历代楚王视做珍宝,从不轻易示人,要不是为了向赵国求亲,恐怕和氏璧会一直在楚国手中。常言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赵国和楚国不同,赵国是春秋五霸中晋国分裂出的三个小国之一,和

  • 公孙衍本在秦国担任最高官职,为何之后与秦国反目成仇,一生抗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国公孙衍简历,公孙衍在秦国待了几年,公孙衍后来为什么又离开秦国

    在秦国担任大良造之时,公孙衍积极为秦国的战事出谋划策,例如在对阵自己的故乡魏国的时候,公孙策也毫不手软,用兵如鬼,征战如电,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拿下河西之地,魏国割地求和。[var1] 按道理来说,公孙衍在军事指挥上的才能顶尖,再加上攻打家乡魏国的时候毫不手软,足以显现他的能力和对秦国的忠心,秦国

  • 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功高震主的白起最后被秦王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为何被赐死,大秦帝国白起被赐死,秦始皇赐死白起电视剧

    我国历史上的名将,真的是不计其数,若要给出排行,很是让人尴尬。1.白起[var1]杀神终身杀敌近百万人,占到战国时期阵亡战士的一半,其恐惧程度可想而知。最光辉的是长平之战,直接让战国从强国流浪为弱国,被喻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功高震主的白起,最终被秦王赐死。2.韩信[var1]能伸能曲的韩信,运筹帷幄

  • 秦国怎会被一群无战斗力的农民给推翻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国怎么被推翻的,秦国农民,秦国部队的战斗力

    公元前209年秋,陈胜、吴广指导戍卒杀死押送戍卒的军官,发起叛乱。就此拉开了农人反秦的尾声。云云强大的秦国怎会被一群无战役力的农人给颠覆呢?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var1]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大秦帝国沦亡的间接缘由有二:1,当秦国国都紧张时,在帝国的北疆有30万的精锐队伍,却没能去援助。这支队伍大将军

  • 康熙拜祭孔子墓时不肯下跪,有人见状挡住墓碑一角,康熙立马拜倒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康熙跪孔子墓地,康熙下跪孔子为什么不跪,康熙微服私访记康熙戴着木枷

    [var1]根据史料记载,有一次康熙皇帝前去拜祭孔子墓,但他死活不肯跪下参拜,这是为什么呢,按理说康熙推崇孔子的儒家文化,而孔子作为先贤圣者,康熙虽贵为皇帝,下跪参拜也是应该的,原来主要是孔子墓碑上的字,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抗拒。孔子墓位于孔林,在今天的山东曲阜城北,这里埋葬了孔子和他的后裔,是孔氏家族

  • 古人所用兵符之“虎符”,信陵君用它救了赵国,它究竟长什么样儿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国为何不重用信陵君,偷兵符救赵国,兵符虎符图片

    今天我们来聊聊古代的“虎符”,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有一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文章,讲得是信陵君,但其中关键物品就是虎符。公元前258年,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指日可待,战争频发。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了赵降卒40万。之后,秦国乘胜追击,围困了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

  • 此人是民国倒戈将军,反复无常被活埋,两个女儿的境遇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民国十大倒戈将军,冯玉祥为什么不断倒戈,倒戈将军

    可能是石友三这个人比较圆滑,懂得阿谀奉承,所以他在冯玉祥麾下逐渐发迹,从一个马夫逐渐升迁,当上了西北军第六军军长,并跻身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按照道理来讲,石友三的发迹与冯玉祥的赏识提拔有莫大的关系,他应该誓死效忠才对。可是,石友三不这么想,谁的腿粗就抱谁的腿,在冯玉祥通电下野之时,石友三改头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