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孙权的忽悠和感动,感动过后继续忽悠,魏国之臣被忽悠瘸了

三国:孙权的忽悠和感动,感动过后继续忽悠,魏国之臣被忽悠瘸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463 更新时间:2024/2/18 3:22:42

讲一则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身上发生的故事,由此可以看看,能成为一方霸主的不同之处。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在水淹七军一役中俘获了不少曹魏的高级将领。

比较知名的是投降关羽的于禁,以及拒绝投降后被杀的庞德

其中还有一个人叫浩周,他的官职也不小,此前担任过徐州刺史,曹操派于禁援救樊城时,以浩周“领护于禁军”,查了查资料,他的职责应该算是监军之类。

从职责来看,浩周的官位比庞德高,至少跟于禁平齐,这么个大人物为何后来在史书中没多少记载?估计很多三国迷都不知道有这么个人。

原因跟孙权有关,因为轻信了孙权的忽悠,浩周后半生的仕途终止了。

孙权趁着关羽北伐,派吕蒙陆逊偷袭荆州,拿下了关羽占据的所有地盘,顺便也解救了此前被关羽俘获的曹魏将领们。

因为孙权此时为了跟刘备集团起冲突时曹魏不在自己的背后捣乱,正在极力巴结曹魏,故而,对待这些曹魏的败军之将们很不错。

如浩周就得到了孙权的善待和高规格礼遇,“权袭羽,并得周,甚礼之。”

[var1]

后来,曹操病逝,曹丕继任魏王,孙权赶紧送上贺礼并表示愿意臣服,还把于禁、浩周等遣返回去。

孙权还让浩周等带回去一封写给曹丕的信,信中孙权极尽愿意臣服之言,并做出了许多承诺。

这封信的内容很长,就不专门刊载了,根据本文的主题,主要是关注其中的部分语句。

《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注引《魏略》中的记载:

……权之赤心,不敢有他,原垂明恕,保权所执。谨遣浩周、东里衮(曹魏南阳太守),至情至实,皆周等所具……凡所原言,周等所当传也。

孙权担心曹丕不信自己,还专门点名,说这事浩周可以担保。

孙权礼遇浩周的行为没有浪费,根据《魏略》中的记载,浩周回去后果然帮他担保了,曹丕也果然信了:

帝问周等,周以为权必臣服,而东里衮谓其不可必服。帝悦周言,以为有以知之。

古时,诸侯臣服于诸侯,最高等自然是彻底投降,比如孙权直接去朝见曹丕,次一等就是派遣质子,比如把孙权的继承人派到曹魏去当人质。

[var1]

孙权显然不是真臣服,不会真的自己跑去朝见曹丕,曹丕也不会认为孙权会来见自己,他主要是希望孙权派遣质子。

而这事,浩周也为孙权担保了,还拿自己的全家性命为孙权担保,不知道孙权给他吃了什么药?他对孙权是千信万信。

可曹丕和浩周等到花儿都快谢了,孙权也没派个质子过来。

直到曹丕代汉称帝,因为此前孙权愿意臣服的表态,曹丕还把孙权封为吴王,但东吴的质子还是没来。

曹丕也不急,这事反正有浩周担保,派遣使者去东吴册封孙权时,曹丕干脆把浩周也派去了,让他到东吴去找孙权讨要质子。

曹丕估计在想,我都给你孙权封王了,讨要个人质不过分吧?

当浩周来到东吴,面对孙权时表示,我都拿自己的全家百口性命为你担保了,当时孙权真是感动到热泪盈眶,《魏略》中记载:

魏王受汉禅,遣使以权为吴王,诏使周与使者俱往。周既致诏命,时与权私宴,谓权曰:“陛下未信王遣子入侍也,周以阖门百口明之。”权因字谓周曰:“浩孔异,卿乃以举家百口保我,我当何言邪?”遂流涕沾襟。

然后孙权继续忽悠浩周,当其返回魏国时,孙权还对天发誓表示自己臣服魏国和准备派遣质子是真事,“及与周别,又指天为誓。”

[var1]

浩周接受了孙权的忽悠,回去后继续为孙权担保。

其实,浩周估计也是没办法了,在这事上他是陷进去了,只能赌孙权会信守承诺,事情的走向根本就不在他的掌控中。

等到浩周回魏国后,又过了大半年,东吴的质子还是没来。

而且,孙权还写信给浩周,继续忽悠,说因为儿子孙登年幼,有些舍不得,所以耽搁了,还说儿子没有婚配,能否让浩周帮忙做媒娶个夏侯家的女儿,婚事要成了,马上派人送儿子来,还派张昭一起来。

《魏略》中记载:

又与周书曰:“……又曰:“昔君之来,欲令遣子入侍,于时倾心欢以承命,徒以登年幼,欲假年岁之间耳……又曰:“今子当入侍,而未有妃耦,昔君念之,以为可上连缀宗室若夏侯氏……如是欲遣孙(邵)长绪与小兒俱入,奉行礼聘,成之在君。”又曰:“……又欲遣张(昭)子布追辅护之……”

到此时,孙权的忽悠还没有被看破,曹丕直接表示:“(孙邵、张昭)彼二人皆权股肱心腹也。又欲为子於京师求妇,此权无异心之明效也。”

但孙权的儿子孙登就是不来。

然后曹丕给了孙权最后一次机会,“魏乃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徵任子,权辞让不受。”

[var1]

曹丕终于怒了,曹魏皇初三年(公元222年)十月,失去耐心的曹丕颁布《伐吴诏》,并御驾亲征,准备以武力征服东吴。

孙权也不示弱了,直接宣布不承认曹魏的年号,改元黄武,然后率领东吴军队“临江拒守”

这一战曹魏是先胜后败,没能拿下东吴,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曹丕没能拿下东吴,且此前一直相信浩周为孙权做出的保证,自然要怪罪浩周,他的结局是:“自是之后,帝既彰权罪,周亦见疏远,终身不用。”

浩周的仕途终止了,他轻信身为君主的孙权的承诺,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因此,他没能走上曹魏朝堂的最高层,史书中自然也就没必要过多记载他的事迹。

从史料中对于浩周的简短记载能看出,他早前已经做到一州刺史这样的位置,且被曹操派去当于禁数万大军的监军,绝对是有心提拔重用。

且从浩周对孙权表示以全家百口性命为其担保来看,他的家族也算是大族,家族人口较多。

身为大族,又受曹操信任,曹丕同样也信任他,否则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因为他的担保,相信孙权会真的臣服。

这么好的条件,如果没有意外,稳步发展,是能成为曹魏有数的重臣的,结果,因为孙权的忽悠,结果被忽悠瘸了,失去了一切,实在可惜。

[var1]

当然,对于孙权来说,把浩周忽悠瘸了才是常规操作,他的一切行为,都只会以自家江山社稷为重,“流涕沾襟”“指天为誓”等行为都只是实现目标的把戏而已,为了拖住曹魏,好专心跟蜀汉刘备作战。

参考文献:《三国志》《魏略》

更多文章

  • 秦国有白起,赵国有李牧,那么魏国有哪些名将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战国七雄李牧和白起谁厉害,李牧vs白起完整视频,李牧赵国最后的名将

    [var1]一、吴起首先,魏国能够在初期称霸中原,特别是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吴起这位名将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和白起一样,吴起征战一生,基本上都没有吃到败仗。公元前389年,因为被吴起多次击败,不甘心的秦惠公于是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试图夺回河西之地。在阴晋之战中,吴起亲自率领5万没有立下战功的

  • 楚国称霸之前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楚国为什么能一直称霸,哪个省是正宗楚国人,楚国800年纪录片

    [var1]在古代历史中,君王最忌讳的就是大臣或者士族的力量太过强大,没办法控制,而楚国历史上大臣的最高职位令尹一职中,若敖氏就贡献了十一位令尹中的八位,可谓是楚国当时权力最大的家族,也一度让楚庄王三年不鸣。若敖氏家族,也是楚国皇族的一个支系,可以追溯到楚国的国君熊仪,当时的楚国国君在以前是没有专门

  • 吴起:出将入相第一人,为何又被视为“不仁不义不孝”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出将入相第一人吴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原句,大将吴起为何要弃魏去楚

    吴起和比他早100年的“兵圣”孙武齐名,后世将两人并称为“孙吴”,吴起著有《吴子》,与孙武所著的《孙子》合称为《孙吴兵法》。吴起是我国历史上“出将入相”的第一人,何谓“出将入相”?就是出征可为将军,入朝可为宰相,这也是古代天下所有人终生所追求向往的目标。也许有人说了,将军是武职,宰相是文职,两者相差

  • 孔子对弟子失望,骂了句难听话,后来竟成“千古名句”,流传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孔子有名的弟子资料,孔子问弟子志向的原话,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完整版

    [var1]孔子是一位伟大的老师,收了3000多名弟子,这些弟子中最后产生了72位贤人,他们流芳百世,按理说孔子对于这七十二位弟子应该是很看重,但其实不然,72位弟子中有一位弟子让孔子非常的失望,那就是宰予,比如他经常会针对一些已有的定论,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这让孔子很不高兴,温文尔雅的孔圣人脾

  • 在长平之战中败给秦国,是赵括换下了年老稳重的廉颇真的是这样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括长平之战后廉颇哪去了,廉颇守长平,廉颇是长平族的族长吗

    咱们都知道,在公元前262年的时分,秦国和赵国为了抢夺韩国上党这个当地,发动了我国前史上闻名的长平之战!终究这场战役以秦国战损二十万大军惨胜,并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而完毕,这一仗也给秦国将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带来了无穷而深远的影响!在许多人看来,赵国之所以会在长平之战中败给秦国,其主要原因是赵国国君中

  • 此人名气比孔子大,学生比孔子多,孔子当权后立即将他诛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自然多有美化之意。孔子是圣人而非菩萨,是儒家而非佛家。孔子提倡仁义道德,反对滥杀,并非一味慈悲,并未坚决抵制统治者杀伐决断。儒家能够为秦之后历代统治者定为正统,必定符合当时历史环境,和统治者需求。少正卯未必如孔子所说的那么不堪,很可能他的学说,正是当今提倡的民主自由平等思

  • 秦昭襄王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完璧归赵,学者:他愚蠢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蔺相如和廉颇保卫赵国的故事,蔺相如和赵王的三问三答,秦昭王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的目的

    [var1]在公元前281年,此时的的和氏璧还是一块普通的玉石,并没有后世传国玉玺的附加价值在身上,但仅仅凭借着其本身的价值就被历代楚王视做珍宝,从不轻易示人,要不是为了向赵国求亲,恐怕和氏璧会一直在楚国手中。常言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赵国和楚国不同,赵国是春秋五霸中晋国分裂出的三个小国之一,和

  • 公孙衍本在秦国担任最高官职,为何之后与秦国反目成仇,一生抗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国公孙衍简历,公孙衍在秦国待了几年,公孙衍后来为什么又离开秦国

    在秦国担任大良造之时,公孙衍积极为秦国的战事出谋划策,例如在对阵自己的故乡魏国的时候,公孙策也毫不手软,用兵如鬼,征战如电,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拿下河西之地,魏国割地求和。[var1] 按道理来说,公孙衍在军事指挥上的才能顶尖,再加上攻打家乡魏国的时候毫不手软,足以显现他的能力和对秦国的忠心,秦国

  • 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功高震主的白起最后被秦王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为何被赐死,大秦帝国白起被赐死,秦始皇赐死白起电视剧

    我国历史上的名将,真的是不计其数,若要给出排行,很是让人尴尬。1.白起[var1]杀神终身杀敌近百万人,占到战国时期阵亡战士的一半,其恐惧程度可想而知。最光辉的是长平之战,直接让战国从强国流浪为弱国,被喻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功高震主的白起,最终被秦王赐死。2.韩信[var1]能伸能曲的韩信,运筹帷幄

  • 秦国怎会被一群无战斗力的农民给推翻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国怎么被推翻的,秦国农民,秦国部队的战斗力

    公元前209年秋,陈胜、吴广指导戍卒杀死押送戍卒的军官,发起叛乱。就此拉开了农人反秦的尾声。云云强大的秦国怎会被一群无战役力的农人给颠覆呢?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var1]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大秦帝国沦亡的间接缘由有二:1,当秦国国都紧张时,在帝国的北疆有30万的精锐队伍,却没能去援助。这支队伍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