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牧不死,赵国真的不亡吗?从李牧入手浅谈赵国的灭亡

李牧不死,赵国真的不亡吗?从李牧入手浅谈赵国的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403 更新时间:2024/1/22 7:52:14

[var1]

要说到赵国灭亡的那段历史,李牧是一个避不开的人物。李牧其人的主要事迹记录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他是赵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位名将,早期活跃在赵国北疆战场上,在代地大破匈奴十余万大军之战使李牧一战成名。

李牧二败秦军

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军发兵攻赵,秦将桓齮在平阳之战中一举斩首十万赵军。第二年(前233年),秦将桓齮再度领兵,越过太行山进攻赵国的后方。由于赵国前年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后方兵力极度空虚,为此,赵王迁只能就近把驻守代地的李牧军团抽调过来与秦军作战。秦、赵两军在肥下遭遇,结果是赵军“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此战秦军惨败而归,秦军主将桓齮生死不明,李牧凭借战功被赵王迁封为武安君。

[var1]

为了报上年秦军战败之耻,秦国在赵王迁四年(前232年)又一次集结大军攻赵,秦军兵分两路:南线秦军为主力意图直取赵都邯郸,北线秦军为助攻意在牵制赵军。

赵军由于在兵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因此只能让李牧统帅大部分赵军投入到阻击南路秦军的战场上,在漳河流域、在军事要地番吾,秦、赵两军经过四次激烈的拼杀,秦军最终不敌赵军,又一次大败而归。随着南路秦军的败退,北路秦军也立刻停止了作战,秦国此次攻赵之战再次以失败告终。

李牧这两次胜利极大的振奋了赵国的军心士气,只有李牧能够继续指挥赵军作战,秦国要是继续攻打赵国,肯定还会吃不了兜着走的。可是就在短短的四年后的秦灭赵之战中,赵国这一次不仅没有像之前两次那样击退秦军,反而是李牧被冤杀、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的结局。

[var1]

有关李牧的死在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最广为人就是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那个版本:“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反,而捕得李牧斩之。”;在《战国策》里还有两个版本,《战国策·秦策四》记载为:“秦王资弱顿以万金,北游燕、赵而杀李牧。”《战国策·秦策五》的说法是赵王迁的宠臣韩仓诬陷李牧而使其自杀。

这些记载粗略一看似乎是十分合情合理的,中国历史上这种事情也是屡见不鲜点,但是仔细一品却会发现其中疑点实在是太多了。赵王迁无论再怎么昏庸无能都不会傻到因为手下人的几句谗言,就把赵国的顶梁柱李牧给杀掉,而且李牧可以说是被赵王迁一手提拔上来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迫使赵王迁做出了如此举动呢?

以上的这些版本的核心人物都是李牧和赵王迁,而重点都差不多因中了秦国以上的这些版本的核心人物都是李牧和赵王迁,而重点都差不多因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赵国的昏君奸臣错杀了李牧。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了解赵国最后那几年的处境。

从两国国力上看,战国后期秦国的国力远在赵国之上,虽然李牧能够击退秦军的两次攻击,但是也根本改变不了秦强赵弱的局面。

李牧的军队自从平阳之战十万赵军全军覆没后就成为了赵军绝对的主力,在大破匈奴的作战中,李牧麾下拥有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骑兵、五万步兵和十万弓手,据此推测李牧在与秦军作战的过程中其兵力应该不会超过十五万人。在经历了两次秦赵大战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因此赵军的损失也不轻,尤其是赵王迁四年的这次秦赵大战。

史料记载:“秦、赵战与漳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赵军在四次激烈的战斗中,虽然最后是打败了秦军,但自身的损失也是极其惨重的。

[var1]

此时整个赵国的可战之兵我估计应该不会超过十万,好在秦国这时候也无力继续进攻赵国。在前232年——前229年的这几年时间里,赵国本来是可以趁此机会休养生息、训练和补充军队,迎击秦军的下一次进攻,但是在此期间赵国国内却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天灾。

前230年,也就是秦灭韩的同一年,赵国的代地传来噩耗。“五年,代地大动,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墙垣太半坏,地坼东西百三十步。”——《史记·赵世家》

这次大地震毫无疑问彻底粉碎了赵国的未来,代地作为赵国大后方是保障赵军与秦军作战的主要后勤供应基地,经历了地震之后,代地不仅无法和原来一样提供军粮补给,也大大影响了赵军军力补充。而且赵国军队中的士兵大多是李牧从代地招募来的,这些将士的家乡发生了大地震,赵军的军心士气也同样遭受到极大的打击。

邯郸危急,赵王危急

到了前229年,秦始皇嬴政决定趁着地震的天灾,要发动对赵国的最后一战。为了毕其功于一役,秦国在国内进行了总动员,攻打赵国集结了更多的兵力。

与前232年那次攻赵之战相比,这次秦军拥有了更充裕的兵力,秦军主帅王翦因此得以部署了三路伐赵大军:王翦带领主力大军从上党郡出发越过太行山攻击赵国中部地区;杨端和与羌瘣带领大军从河内郡出发,攻打包括赵国首都邯郸在内赵国南部地区;李信带领军队从云中郡、太原郡出发牵制赵国在代地的军队。

[var1]

面对这三路浩浩荡荡的秦军,赵国的处境可以说是相当的困难,赵国大部分的军队在李牧手上用于抵抗中路王翦的攻击,以至于赵国首都邯郸被南路的杨端和部迅速包围,邯郸保卫战在一开战的时候就已经打响。实际上邯郸城的被秦军包围,才是赵王迁杀害李牧的直接原因,赵王迁见邯郸被围,势必要求李牧率军解邯郸之围。

而作为身经百战一代名将李牧,他的战略判断依旧没有什么大问题,王翦指挥的这一路秦军才是赵国最大的威胁,只有击败了王翦,赵国才有可能击退秦军的攻击。邯郸城虽然被秦军围困,而且赵王迁本人也在城中,但是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防御是十分牢固的,秦军一时间是无法攻下邯郸的。在秦灭赵之战中,邯郸城也一直坚持到了赵国灭亡的最后时刻。

不过赵王迁此时已经坐不住了,要求前线的李牧迅速回师增援邯郸,李牧是以将在为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没有选择立刻回师救援邯郸。

这样一来,赵王迁和李牧君臣之间必然就会产生矛盾,最终丧失理智的赵王迁还是决定铤而走险下令诛杀李牧,并且同时撤掉了李牧的副手司马尚,让自己的亲信赵葱和齐国人颜聚指挥赵军。赵王迁的这个行为无疑是加速了赵国的灭亡速度,在李牧死后的三个月后,赵葱统领的赵军被秦军所击败,赵王迁本人在逃亡到东阳后也被秦军所俘虏,赵国被秦国所灭。

[var1]

在这里我们重新来说说秦国的反间计,在了解了上述赵国的情况后,秦国的那些个反间计能够成功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李牧之死的事件中,反间计仅仅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而并没有我们所想象当中起到了那么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秦国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赵王迁宠臣郭开这么一个有收受秦国贿赂前科的人,在此时此刻也就理所应成为一个卖国贼了,给赵王迁进谗言。即便当时没有没有郭开,张开、李开在这种形势下也是都有可能会出现的。但是他们都不是李牧之死的直接责任人,归根到底还是赵王迁自己的问题。

不过话又说话回来了,如果赵王迁没有错杀李牧,以当时赵国的力量也已经是无力回天了。熟悉秦赵两国国情的司马空曾经在开战之前预言道:“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司马空的预言是十分准确的,李牧担任赵军主帅的话或许还能够勉强支撑战场局面,等到其死后,赵国只撑了半年的时间就迅速的亡国了。

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杀了他就等于自毁长城,给历史留下了所谓“李牧死,赵国亡”的千古之叹。但是一座残破的长城最终是抵御不了敌人攻击的,赵国灭亡的命运就是这个道理。

更多文章

  • 三国:孙权的忽悠和感动,感动过后继续忽悠,魏国之臣被忽悠瘸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孙权资料简介,孙权把魏国使者扔入油锅,三国孙权的评价

    讲一则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身上发生的故事,由此可以看看,能成为一方霸主的不同之处。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在水淹七军一役中俘获了不少曹魏的高级将领。比较知名的是投降关羽的于禁,以及拒绝投降后被杀的庞德。其中还有一个人叫浩周,他的官职也不小,此前担任过徐州刺史,曹操派于禁援救樊城

  • 秦国有白起,赵国有李牧,那么魏国有哪些名将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战国七雄李牧和白起谁厉害,李牧vs白起完整视频,李牧赵国最后的名将

    [var1]一、吴起首先,魏国能够在初期称霸中原,特别是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吴起这位名将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和白起一样,吴起征战一生,基本上都没有吃到败仗。公元前389年,因为被吴起多次击败,不甘心的秦惠公于是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试图夺回河西之地。在阴晋之战中,吴起亲自率领5万没有立下战功的

  • 楚国称霸之前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楚国为什么能一直称霸,哪个省是正宗楚国人,楚国800年纪录片

    [var1]在古代历史中,君王最忌讳的就是大臣或者士族的力量太过强大,没办法控制,而楚国历史上大臣的最高职位令尹一职中,若敖氏就贡献了十一位令尹中的八位,可谓是楚国当时权力最大的家族,也一度让楚庄王三年不鸣。若敖氏家族,也是楚国皇族的一个支系,可以追溯到楚国的国君熊仪,当时的楚国国君在以前是没有专门

  • 吴起:出将入相第一人,为何又被视为“不仁不义不孝”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出将入相第一人吴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原句,大将吴起为何要弃魏去楚

    吴起和比他早100年的“兵圣”孙武齐名,后世将两人并称为“孙吴”,吴起著有《吴子》,与孙武所著的《孙子》合称为《孙吴兵法》。吴起是我国历史上“出将入相”的第一人,何谓“出将入相”?就是出征可为将军,入朝可为宰相,这也是古代天下所有人终生所追求向往的目标。也许有人说了,将军是武职,宰相是文职,两者相差

  • 孔子对弟子失望,骂了句难听话,后来竟成“千古名句”,流传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孔子有名的弟子资料,孔子问弟子志向的原话,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完整版

    [var1]孔子是一位伟大的老师,收了3000多名弟子,这些弟子中最后产生了72位贤人,他们流芳百世,按理说孔子对于这七十二位弟子应该是很看重,但其实不然,72位弟子中有一位弟子让孔子非常的失望,那就是宰予,比如他经常会针对一些已有的定论,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这让孔子很不高兴,温文尔雅的孔圣人脾

  • 在长平之战中败给秦国,是赵括换下了年老稳重的廉颇真的是这样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括长平之战后廉颇哪去了,廉颇守长平,廉颇是长平族的族长吗

    咱们都知道,在公元前262年的时分,秦国和赵国为了抢夺韩国上党这个当地,发动了我国前史上闻名的长平之战!终究这场战役以秦国战损二十万大军惨胜,并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而完毕,这一仗也给秦国将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带来了无穷而深远的影响!在许多人看来,赵国之所以会在长平之战中败给秦国,其主要原因是赵国国君中

  • 此人名气比孔子大,学生比孔子多,孔子当权后立即将他诛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自然多有美化之意。孔子是圣人而非菩萨,是儒家而非佛家。孔子提倡仁义道德,反对滥杀,并非一味慈悲,并未坚决抵制统治者杀伐决断。儒家能够为秦之后历代统治者定为正统,必定符合当时历史环境,和统治者需求。少正卯未必如孔子所说的那么不堪,很可能他的学说,正是当今提倡的民主自由平等思

  • 秦昭襄王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完璧归赵,学者:他愚蠢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蔺相如和廉颇保卫赵国的故事,蔺相如和赵王的三问三答,秦昭王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的目的

    [var1]在公元前281年,此时的的和氏璧还是一块普通的玉石,并没有后世传国玉玺的附加价值在身上,但仅仅凭借着其本身的价值就被历代楚王视做珍宝,从不轻易示人,要不是为了向赵国求亲,恐怕和氏璧会一直在楚国手中。常言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赵国和楚国不同,赵国是春秋五霸中晋国分裂出的三个小国之一,和

  • 公孙衍本在秦国担任最高官职,为何之后与秦国反目成仇,一生抗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国公孙衍简历,公孙衍在秦国待了几年,公孙衍后来为什么又离开秦国

    在秦国担任大良造之时,公孙衍积极为秦国的战事出谋划策,例如在对阵自己的故乡魏国的时候,公孙策也毫不手软,用兵如鬼,征战如电,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拿下河西之地,魏国割地求和。[var1] 按道理来说,公孙衍在军事指挥上的才能顶尖,再加上攻打家乡魏国的时候毫不手软,足以显现他的能力和对秦国的忠心,秦国

  • 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功高震主的白起最后被秦王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为何被赐死,大秦帝国白起被赐死,秦始皇赐死白起电视剧

    我国历史上的名将,真的是不计其数,若要给出排行,很是让人尴尬。1.白起[var1]杀神终身杀敌近百万人,占到战国时期阵亡战士的一半,其恐惧程度可想而知。最光辉的是长平之战,直接让战国从强国流浪为弱国,被喻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功高震主的白起,最终被秦王赐死。2.韩信[var1]能伸能曲的韩信,运筹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