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与隋朝都是二世而亡,那两者有什么共通点吗(相同与不同)

秦朝与隋朝都是二世而亡,那两者有什么共通点吗(相同与不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108 更新时间:2024/2/4 1:58:38

二者的相同点 其一,使后人获益的政策 秦朝建立后为了抵御匈奴对内地的入侵,所以破天荒的将之前各国各自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以此为后世王朝树立了一个对付匈奴 (游牧民族)的绝佳对策。除此之外,秦朝还修建了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 “秦直道”,在秦直道的帮助下,秦朝无论军事调动还是人员流通都是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再就不用说为华夏一族立下了绝对伟业的 “书同文车同轨”,倘若没有这项政策,那么此时的我们很有可能重蹈今日欧洲的覆辙。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先后实施了三省六部 (曹)制,输籍法,均田制,义仓制,科举制等令后世受益匪浅的各项规章制度。除此之外,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又迁都洛阳以发展当地民生经济,同时修建大运河以求贯穿南北通航,所以此举无疑是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地理优势政策。

其二,用自己国祚为后世铺路 秦朝建立之初因为百废待兴,再加上自己本身就是第一个封建王朝,所以很多规章制度都是首次出现。但也正因如此,导致秦朝在各项制度的发展上都是举步维艰,最终在14年后含恨倒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秦朝灭亡后他们的一切经验教训都被后世王朝所吸纳,尤其是汉朝。汉高祖刘邦在充分吸取了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后,便在其废墟之上建立了我国唯一一个超过四百年国祚的强大王朝。

隋朝是建立在魏晋南北朝的经验基础之上,再加上隋朝的前身是少数民族政权北周,所以隋朝当时看似强大但依然被很多因素所掣肘,因此隋文帝杨坚不得不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并试图寻找出一套最适合当下及后世的规章制度。隋文帝去世后继位的隋炀帝起初也是按部就班的推行着父亲的政策,但可惜后来因为急功近利而丢失了这来之不易的大好河山。 隋朝灭亡后在其废墟上重建的唐朝,也十分自然的吸取了他们灭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唐朝以289年的国祚屹立于我国古代最强盛王朝的前排。

其三,悲惨的亡国之君 秦朝二世皇帝为胡亥,而胡亥作为大秦帝国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却悲惨的死于最信任的宦官 (不是太监)赵高之手,史称望夷宫之变。隋朝二世皇帝为隋炀帝杨广,作为隋朝正版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杨广也十分悲惨的死于最信任的大臣宇文化及之手,并且当时身边的所有子嗣都与他一同被杀,史称江都之变。 这里多嘴一句,秦朝是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长达数百年的大分裂大割据时代,而隋朝则是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同样长达数百年的大分裂大割据时代。

二者的不同点 其一,对内政策不同 秦朝建立之初以中原各地的百姓为华夏正统,也包括当时其实并不属于中原的他们。但对于中原各地以外的其他民族百姓,则是以异族看待,并采取了相当排斥的手段。但隋朝建立之初,因为本身就是继承了少数民族政权,所以隋文帝并没有任何轻视或瞧不起其他民族的政策和举动,而且作为皇帝,他还带头亲近少数民族,比如后宫独宠皇后独孤伽罗一人。

其二,官员的上任方式不同 秦朝当时还没有完善的科举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所以凡2000石以上的高级官员,必须由始皇帝本人亲自任命。而对于2000石以下的其他官员,则必须奏请他,且必须在他知情的情况下才能上任。 隋朝时期因为前面就已经有了九品中正制,再加上隋文帝中期还实行了科举制,所以官员上任的途径宽广了很多,而且对于中低端的官员也不用在经过皇帝本人的同意,只需由吏部批准即可。

其三,灭亡方式不同 秦朝的灭亡是因为由刘邦带领的农民起义军打进了咸阳,并包围了当时已经去帝号改称王号的子婴,且最终是在子婴的投降下秦朝才彻底灭亡的。但隋朝的灭亡则是因为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弑杀,且后面在由李渊所拥立的隋恭帝禅让的情况下才彻底灭亡的。 文章最后,秦朝和隋朝其实都是在历史中起到了承上下的重要作用,他们虽然都有早亡的缺陷,但究其根本,他们对中华民族所做出的的伟大贡献,都是我们后辈所不能轻易忘记的。 历年今日: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占领天津;1913年7月14日,白朗起义爆发;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带回“新疆棉”,忽必烈强推,六百年后,棉花终于打败丝绸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有棉布吗,丝绸棉花,棉花和丝绸的组成元素

    不料,到了贞观十三年,鞠文泰倒向了西突厥,坚持和唐朝为敌,李世民决定给鞠文泰一个解释的机会,但鞠文泰称病,不愿意来长安。李世民大怒,派侯君集发兵征讨高昌,不曾想,侯君集的大军刚到高昌,鞠文泰竟然死了。《旧唐书》云:及军至碛口,而文泰卒。所以,后世就有传闻,说高昌国王鞠文泰是被唐朝大军吓死的。后来,侯

  • 舞马,舞于盛唐之巅的宫廷娱乐,从其盛衰轨迹看唐王朝的时代缩影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王朝鼎盛,唐王朝的复兴史,开元盛世的唐朝

    圣王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腕足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蹈千蹄。髤髵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马儿跪下衔着杯子呈递美酒,确实让人大开眼界在唐代宰相张说的诗中,详尽地记录下了这样一副热闹的宫廷庆典画面,庆典之上,数百匹马儿伴着鼓点乐奏翩跹而舞

  • 李世民的弟弟谋反,唐高宗不想杀他,宰相举一个例子,他立即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太子谋反李世民痛哭,唐高宗评价李世民,李世民为何杀死自己的亲哥哥

    最后由房玄龄献策,眼下不能和薛延陀硬拼,建议从长计议,先和他议和,如果有可能,大唐可以嫁过去一位公主,但是条件是契毖何力必须被放回来。李世民同意后,让谁去做使者和薛延陀议和呢,有一人比较合适,此人通晓西北形势,胆识过人,而且会说藩国语言,他就是崔敦礼。于是崔敦礼带上议和的众人,深入险地,凭借他的三寸

  • 秦叔宝为何排在凌烟阁24功臣之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叔宝为什么排在24功臣最后,罗成为什么没进凌烟阁,秦叔宝在历史上的地位

    门神之一秦叔宝竟然排在凌烟阁24功臣之末。 在民间的传说中,秦琼即秦叔宝那是很出名的人物,在文学作品《隋唐演义》中那是核心人物之一,传说中的门神之一就有他,另一位是尉迟恭即尉迟敬德。而两个人都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将军,应该都属于开唐战神级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重要的将领。后来,唐太宗到了晚年,为了纪念

  • 逃户,晚唐朝廷新税法下的牺牲品,大唐王朝自己培养出来的掘墓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大唐旧史,唐朝的掘墓人朱温,唐朝战死沙场的人

    晚唐逃户背井离乡,房屋坍塌而无人居住唐代薛能的这首《题逃户》,道尽了晚唐时期农民逃亡、流离失所的凄凉景象,然而纵观整个唐朝时期,我们却不难发现,逃户这个问题非但晚唐所独有,即便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在文人笔下不吝溢美之词的盛世里面,我们也能够看到那些佝偻、卑微而又痛苦、无奈的逃户身影。随后

  • 长安号称十三朝古都 为什么唐朝以后不再作为国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都城长安,是中国古代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号称“十三朝古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不过,令人不解的是,唐朝以后,中国还经历了1000年的封建历史,建立了宋朝、元朝、明朝、清朝4个大一统王朝,为何没有一个王朝选择在长

  • 武则天大帝的面首何其多也,为什么她没有给他们生下一儿半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则天面首之谜,历史记载的武则天面首,求穿越成武则天面首张五郎的小说

    武则天是公元624年出生,14岁入宫当了唐太宗的才人,公元651年,28岁的武则天再次被唐高宗李治召回宫廷,655年,也就是在32岁时爬上皇后之位,683年,风眩症折磨了22年之久的唐高宗李治终告不治,唐中宗李显即位,大权被皇太后武则天掌控,这一年她60岁。正常女性50岁左右绝经,武则天即使营养跟得

  • 追溯六代人,浅谈唐太宗李世民和“诗圣”杜甫的血缘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杜甫个人资料,杜甫与李唐皇室的关系,杜甫和唐太宗的关系图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这里的“兴圣皇帝”指的是西凉的开国皇帝李暠[hào],李暠是唐高祖李渊的七世祖,是唐王朝公认的始祖,李暠的“兴圣皇帝”称号是唐玄宗李隆基追封的。如果按照《新唐书》的说法,李白是李暠的九世孙,那么李白和唐朝王氏就是同族。而且,按照辈分,李白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子侄辈。如果说

  • 武则天成功统治中国十五年,一个男宠功不可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武则天的四大宠男下场,武则天做出的巨大贡献,关于武则天真实历史

    利用佛教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对佛教的利用。洛阳的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是在武则天时期建造的,这也说明了武则天时期佛教的兴盛,但是为什么她要花费巨资,在龙门建造如此大的佛像呢?因为,她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的稳固,推崇佛教就是在利用佛教。佛经里讲众生平等,而这个平等不光是指各种生物种类的平等,还指的

  •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铩羽而归,唯一庆幸的是挖掘了一位“战神”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世民战神,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战果,李世民打没打下高句丽

    同年,在山西河津,一位中年农民正在田野里耕种,他姓薛,30岁,他边干农活,边对妻子说:“我祖上也是名门贵族,如今家道中落,空有一身本事。我打算春耕之后,把祖坟迁到另一个地方。”妻子姓柳,劝丈夫说:“相公虽然有本事,但也要等合适的时机才能显露出来,我听说当今陛下正在征兵讨伐辽东,这个机会非常难得,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