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许多人总是语带惋惜。这一方面是因为崇祯帝悲惨的结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许多人认为明亡的责任并不在崇祯。不能否认的是,崇祯的确是一个愿干肯干的皇帝,他推行了不少措施,甚至还有不少政绩。
他生长在魏忠贤的残酷统治之下,年少时生命甚至受到魏忠贤的威胁,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并最终获得皇帝、战胜魏忠贤的他,自然是不愿意像之前的诸位皇帝那样荒废年华的,他一定是想做出一些成绩的。正是因为如此,他十分努力,也十分希望可以让大明帝国重现辉煌。
但很可惜的是,虽然他很努力,虽然后人也赞同他的努力,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他的一些措施即便不是直接地,也是间接地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在历史的关键点上,崇祯做了许多他认为必要的决定,有些决定在当时甚至看来是正确的措施,但后来都在历史的发展下一步一步地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本文希望就崇祯皇帝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进行分析,看看这些措施是如何导致明朝的最终灭亡的。
崇祯帝画像
一、政治改革
当我们谈及明朝的政治制度时,有两个制度是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一个是内阁制度,第二个则是厂卫制度。这内阁制度,实际上是中央集权的产物,这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一职后所设置的新机构,其本意原是为了将政治权力进一步地往皇帝手中集中,奈何他的子孙中有不少人是不喜处理政务的,因此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内阁的权力是越来越大,特别是内阁首辅,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这样的制度下,内阁的权力大大增加,因此明朝的中后期虽然并没有什么英明的君主,但出了不少能力出众的内阁首辅,比如说大家都很熟悉的杨廷和、张居正等人。内阁制度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崇祯年间已是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制度,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皇帝不过多地干预内阁事务,给予内阁自行其是的空间。但崇祯并不喜欢这一点,他希望将权力更多地揽在自己手中,因此开始抛开内阁,自己做决定。
明朝文官画像
据《明史》记载:“崇祯三年,军兴,兵部尚书梁廷栋请增田赋。户部尚书毕自严不能止,乃於九厘外亩复徵三厘……后五年,总督卢象升请加宦户田赋十之一,民粮十两以上同之。既而概徵每两一钱,名曰助饷。越二年,行均输法,因粮输饷,亩计米六合,石折银八钱,又亩加徵一分四厘九丝。越二年,杨嗣昌督师,亩加练饷银一分。”
这是对于明朝末期加征农业税的记录。对于这一次的加征农业税,户部和御史都提出了激烈的反对,认为这样做会激起民变。按照常理来说,既然大臣如此反对,皇帝自然应该咨询内阁,详加商议之后再做决定,可崇祯并不这样,而是一意孤行地推行加税政策,结果激起了西北地区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这便是一个崇祯抛开内阁、集中权力,最终却产生反面效果的例子。
崇祯不仅不让内阁处理政务,而且还频繁更换阁臣,被更换之人则常常有牢狱之灾。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内阁的政策无法连续执行,更使得大臣们不愿担任内阁职务,如此便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内阁的功能愈发下降,无法在皇帝需要建议的时候提供合适的意见。而偏偏崇祯又并非一个能够独当一面、英明神武的皇帝,在缺少正确建议的情况下,他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影视剧中的厂卫形象
而所谓的厂卫制度,便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东厂、西厂以及锦衣卫。在影视剧中,这三者,特别是东厂和西厂常常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的,他们似乎常常是迫害大臣、压迫好人的坏蛋形象。确实,厂卫制度发展到明朝的中后期,的确是存在权力滥用的问题,也的确出现了不少厂卫滥害忠良的事情,因此崇祯在上台之后坚决地废除了厂卫制度。
可是这厂卫制度一经废除,便显示出了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厂卫最重要的一个作用,便是监督管理的作用,有这一群人的存在,使得王公大臣们不敢随便贪污枉法,而厂卫一被废除,与厂卫斗了几百年的文官集团终于获得了解放,开始大肆地侵贪公款。大家都知道,崇祯是一个非常节俭的皇帝,他为了应对战事,大幅度地裁撤行政机构、节省资金,甚至自己所穿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可就是这样一个节俭的皇帝,他手下的官员却是异常的富有。
《国榷》中记载了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所见的场景:“所掠输共七千万。大约勋戚、宦寺十之三,百官、商贾十之二。先帝减膳撤悬,布衣蔬食,铜锡器具尽归军输,城破之日,内帑无数万金。贼淫掠既富,扬言皆得之大内,识者恨之。”
李自成画像
为什么皇帝如此节俭,官员却如此富有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厂卫制度被废除之后,文官集团缺乏必要的制衡和监督,使得许多官员开始胡作非为,国家穷得叮当响,他们却是手握重金、鱼肉百姓。崇祯的这两项政治改革,虽是出于好的目的,但其结果却是令人苦涩的。这于其说是崇祯好心办了坏事,倒不如说是他的个人政治能力不足使然,我们在下文还会进一步介绍崇祯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后果。
二、政治能力不足
崇祯的政治能力不足,不仅表现在我们之前所说的政治改革一事上,同时也体现在作战之中。崇祯的对手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当时的后金,另一个则是国内的农民起义军。在与这两个对手的作战中,明军实际上是互有胜负,局面并没有那么绝望,但崇祯对于局势的错误判断和最终的犹豫不决,导致了明朝的崩盘。
在与农民起义军的作战中,明军实际上在前期占据了很大的优势,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几乎弹尽粮绝,明军如果在这个时候一鼓作气,甚至可以完全地剿灭农民起义军。可是,崇祯在这种关键时刻,却犹豫不决,不断在剿和抚之间犹豫不决,致使李自成部有了冲出明军包围圈的机会。到了后来,农民起义军的声势越来越大,局势便远远不是崇祯所能控制的了。
对于后金也是一样,明军在与后金的作战中,实际上曾经有过不错的战果,比如袁崇焕曾经带领明军取得过宁远大捷。当时的后金也不过仅仅是在东北地区立足,甚至没有占领中原的想法,因此后金实际上是有与明朝议和的想法的。
皇太极画像
根据《清太宗实录》的记载,当时皇太极开出的条件是这样的:只要明朝每年能“馈赠”万两黄金、百万两白银,清愿为明朝属国。同时,清每年亦上贡明朝貂皮千张、人参千斤。以塔山为清国界,以宁远双树铺中间土岭为明国界,在连山一地开通互市。
这样的条件实际上并不苛刻,因此崇祯是愿意并且希望接受这样的议和条件的,但是在当时华夷之辨甚嚣尘上的社会背景下,议和的想法受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而崇祯在这样的情况下犹豫不决,无法做出决定,也使得局势越来越向着不利于明朝的方向发展。
直到最后,崇祯实际上都还有力挽狂澜的机会。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十天,李邦华、项煜、范景文请求崇祯南迁,惹得崇祯大怒:“国君死社稷,古今之正。朕志已决,无复多言。”而几天之后,崇祯又改变了主意,招来巩永固询问如今是否还来得及南迁,可惜这个时候已经为时太晚,两天之后北京城便被攻破。
《清太宗实录》史料部分内容
倘若崇祯决意迁都的话,他并非没有机会力挽狂澜,即便不能夺回失去的领土,也可以像南宋一样继续生存数百年,虽然有些不齿,但也不至于转瞬之间便葬送大明百年江山。实际上,无论是与后金议和,还是尽早消灭农民军,只要先停止一边的战事,明朝便能够有足够的兵力去打赢另外一场战争。但是,由于崇祯的犹豫不决,使得明朝一直在进行双线作战,最终导致明朝衰落的国力无法支撑双线作战,最终亡于李自成之手。
三、性格缺陷
我们在前文说过,崇祯的少年时代是在魏忠贤的残酷统治下度过的,他自己也曾经一度受到魏忠贤的威胁,他也是在打败了魏忠贤之后,才真正地掌握了权力。这样的成长的环境使得崇祯养成了一种怀疑他人、不信任他人的性格,而这则使得崇祯在后来成为皇帝后,对于自己的臣子也是极度不信任。而作为皇帝,若是对臣子缺乏信任,那么国家的治理肯定是难以为继的。
就以袁崇焕为例,袁崇焕虽然有着不少缺点,但领兵作战的能力是无人可以质疑的,由他来镇守辽东,可以说是当时最为妥帖的上上策。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对于明王朝忠心耿耿、战功卓著的将领,也因为崇祯皇帝的疑心而被千刀万剐,只可惜了袁崇焕,还在狱中以诗铭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画像
袁崇焕不是死在崇祯疑心下的第一人,也远远不是最后一人。袁崇焕死后,不少中下级将领也由于崇祯的怀疑而下狱或是被处死,崇祯巨大的疑心所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便是后来没有将领再愿意镇守辽东,因为他们担心稍有不慎便会脑袋落地,这样一来,辽东的战事便是愈发紧张。
战场用人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在前文所说的崇祯裁撤内阁中的阁僚实际上也是他疑心病的一个表现。这就使得后来忠心耿耿的人不敢说话,鱼肉百姓的人却是活得逍遥自在,最后葬送的是崇祯自己的江山。
当然,影响历史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所谓崇祯的性格只是一个分析的角度,但不得不说,崇祯不能算是一个坏皇帝,从某些方面来说,他甚至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好皇帝,可惜的是历史并不眷顾他,他的努力并没有成功,而他也注定只能成为一个悲情的角色。
崇祯影视照
四、评价
崇祯的一生,无疑是带有悲情色彩的,他的青少年时期过得胆战心惊,结局也带有十足的悲剧色彩。崇祯并不是一个坏皇帝,从某些层面来说,他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好皇帝,他希望将大明王朝从之前宦官专政的泥潭中带出来,他甚至愿意勒紧裤腰带为国库节省开支,与明朝的诸位荒唐皇帝相比,崇祯实在可以算得上是不错的一个。但历史的发展并不遂他的意,他终究成为了一个悲情的角色。
崇祯的悲情并不只在于他的命运,也在于他的性格和能力注定一步一步地将他拖入泥潭。历史让他在明末统领大明的江山,而在明末这样一个风云诡谲的时代,行事是需要处处小心的。但崇祯多疑的性格和略显不足的能力使得他一步一步地将他的左膀右臂投入大牢,使得他一步一步地将错误的政策贯彻执行,使得他错过了无数个本可以挽救他的命运的关键时刻,最终堕入深渊。如果崇祯不是皇帝,或者崇祯不是在这个时候成为皇帝,也许他和他的江山的命运都会不同,但历史没有如果,历史就是历史。
所以说,明朝的灭亡并不是崇祯一个人的责任,但崇祯也需要负起最大的责任。他个人的因素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历史的必然和偶然结合在一起,使得现实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作为后人,我们也只能为崇祯感到惋惜了。
参考资料:《国榷》、《明史》、《清太祖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