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玩偶
司马德文是东晋皇朝的最后一位君主,虽然成年后变得仪表堂堂颇为聪慧,幼年时却是个性情暴躁的皇子。那时的司马德文居于琅邪,为了满足自己的恶趣味,经常让侍从搭弓射马,然后自己则等在一旁观察马匹中箭后痛苦异常的表情。为此有人进言说:“如今天下是司马氏族的江山,所以马字乃国姓,王爷实在不应该做这样的事情,否则岂不是不详。”司马德文听后深以为然,很快就停止了这样的举动,而且做事越发谨言慎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司马德文不但聪慧异常还结交了很多名士,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旁人的熏陶下逐渐变成了仪表堂堂的模样。
司马德文乃是孝武帝的次子,所以一开始并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而是由他的兄长司马德宗继位。只是很可惜,这个司马德宗不但没有优秀的治国才能还相当懦弱,连带着自己的弟弟都变成了朝中大臣互相博弈的棋子,二人空有皇嗣之名却只能任人摆布。司马德宗执政期间爆发过很多次叛乱,比方说兖州刺史王恭、豫州刺史庾楷等人,皆是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最后,司马德宗被桓玄彻底拉下皇位,变成了有名无实的闲散王爷。直到公元405年,兄弟二人才在刘裕的帮助下暂时脱离了叛军之手。
三国时期人物
刘裕的出现对于东晋局势来说是幸事也是不幸,如果没有刘裕的帮助,司马德宗与司马德文很可能殒命于桓玄之手,国破人亡是必然的结果。但是,刘裕亦不是心慈手软的良善之辈,他最终的目的也是皇位,只不过更想追求所谓的名正言顺而已。待天下乱世暂时被平定后,刘裕便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只可惜被所谓的天意所阻。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登基为帝不仅要能者居之,更要顺应天意,否则最后的下场定会非常凄惨。为了尽快破除“昌明之后还有二帝”的天意束缚,刘裕多次派人暗害司马德宗,虽然司马德文处处保护,依旧被对方寻到了破绽,晋安帝驾崩。随后,司马德文被迫登上了帝位,刘裕的夺位计划一步步推进。
刘裕剧照
司马德文自从登基开始,便非常清楚自己的结局,所以他只能竭尽全力讨好刘裕,希望能保住性命,哪怕做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也可以。公元419年的时候,刘裕早已大权在握且掌控民心,所以便事先准备好禅位诏书,强逼司马德文誊抄,以便将皇位名正言顺地传到自己手中。此时的司马德文深知败势已定,便没有多做挣扎,退位后听从安排幽居秣陵。但是,这样的平静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他的存在始终是刘裕的眼中钉。在刘裕看来,既然天下大势已定,留着前朝皇帝终究是祸患,还不如斩草除根,省得对方有“死灰复燃”的机会。而且,朝中有很多前朝旧臣,难保有人生出不臣之心,只有将司马德文处死才能打破他们的妄想。
皇帝退位
司马德文的皇后出身阳翟褚氏,刘裕便指使褚皇后的兄长前去监视,以便随时做出处置。最过分的是,他们居然害死了褚皇后刚刚诞下的孩子,虽说皇权更替中落井下石是常事,但杀死外甥终究太过残忍有悖人伦。失去孩子以后,司马德文的精神濒临崩溃,因为他心中非常明白,自己大限将至可能活不了多久。为了处死司马德文,刘裕首先派出旧臣张伟,让他携毒酒送对方最后一程。但没有料到,这个张伟不忍心残害旧主,反而自己自杀,打乱了刘裕的计划。刘裕知道消息后既生气又害怕,他没想到司马德文退位后依旧有人愿意效忠,所以对其更加忌惮。随后,他又派心腹士兵前去,司马德文最终被闷死。
司马德文的结局固然令人唏嘘,但他毕竟是一国之君,为何没有在执政时将刘裕处死,反而任其越做越大?尤其是司马德宗去世后,刘裕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司马德文却并没有抓住最好的时机。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司马德文
刘裕虽出身寒微,却非常有实力。首先来说,刘裕手中掌有足够的兵权,所以才能在两军对垒的时候除掉叛臣桓玄,并且解救司马德文兄弟二人。在平叛乱的过程中刘裕战功赫赫,又是当朝皇帝的救命恩人,发展势力的过程自然相当顺利。在百姓及士兵的拥护下,刘裕继位是迟早的事情。相对于刘裕来说,司马德文既没有兵权也没有良将,他除了绝对服从外没有任何退路。
司马德文身边奸邪辈出,却无可用之人。自从司马德宗继位开始,皇室一族便渐渐没落,如果不是顾忌所谓的天意,刘裕早就登基称帝,又何必扶持傀儡皇帝呢?所以对于刘裕来说,皇帝就是自己的棋子,不管是扶持还是处死,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且,自从司马德文退位后,很多旧臣都改投新主,就连皇后的兄长都“认贼作父”,他即便不甘心也没有丝毫胜算。
古代政变
不管前人后世如何唏嘘,历史轮回的脚步从未停留,当年曹氏夺了汉朝天下,后又被司马氏所灭,如今司马一族的后人又被刘氏所杀,何尝不是变相的因果循环?只是,司马德文的死却给后世树立了反面榜样,前朝废帝被杀慢慢变成了惯例,很多人因此而丢了性命。自古以来,生在帝王家既是荣耀,也是无穷无尽的束缚,又有多少人能得到善终呢?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