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亮提出的战略规划中,诸葛亮明确表示:“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也就是说诸葛亮在初次与刘备会面的时候就提出来要拿下益州,后来也有不少人提出来趁刘璋暗弱而西取益州,不过这时候刘备却表示:“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这个时候,庞统说了一句改变刘备一生的话:“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这句在史书中并不起眼的话,非常重要!
刘备
因为这句话改变了刘备的道德观与思维方式。刘备在这前后的转变十分巨大。在这之前的刘备,言必称仁义,动不动说不忍心,似乎有种道德洁癖的感觉。而这之后的刘备,就变得非常现实与功利。这一定是受到了庞统的影响。比如当初“携民渡江”时有人劝刘备偷袭襄阳劫持刘琮,刘备说:“吾不忍也。”但是后来张松、法正、庞统在涪城二刘大会上集体劝刘备偷袭刘璋,这时刘备说的却是:“此大事也,不可仓卒。”虽然这两件违反仁义的事刘备都没做,但从刘备回答来看,显然,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从前不管这事做不做得成,刘备都是先从仁义方面考量,而现在刘备只管这事能不能办成,仁义成了次要的东西。
从这方面来看,如果说刘备、诸葛亮是政治家,那么庞统、法正二人更像是战国时的策士,战国策士的特点是,他们看问题,从来只讲利害,不讲仁义,只讲成败,不讲立场,所以后来面对夷陵惨败诸葛亮就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诸葛亮和赵云未必只懂得说立场,但论分析利害,还是不如庞统法正口若悬河,经验老到。
总之,听了庞统的话后,刘备这才下定决心试一试。但荆州是根本,万万不能丢,虽然曹操的主攻方向已不再是荆州,但他在襄阳仍然留了乐进、满宠等大将,不可疏忽。所以刘备将赵云、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全留了下来,自己只带了庞统、魏延、黄忠等一批新入伙的荆州人入川。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说刘备“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其实都是虚张声势,因为后来刘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白水关在今广元市青川县营盘乡五里垭,乃蜀中通往汉中的门户,非常紧要),这样才“并军三万余人”,可见此前刘备入蜀的兵力并不多,最多一万多人。
看来,刘备入蜀,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或许,刘备还真想过替刘璋干掉张鲁,然后以此高祖龙兴之地,与荆州互为犄角,最终成就大业。这样刘璋与益州豪强也可以在刘备的屏障之下过他们的小日子,双赢结局。这从二刘在涪城大会时互相推举的官职中也看得出来,刘璋推刘备为代理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全是中央官职,显然是撺掇刘备赶紧从汉中打去三辅迎回汉帝,而刘备推刘璋为代理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则是对刘璋对益州的统治权表示承认,并表明自己对其绝无觊觎之心。
张鲁
但刘备很快发现,他这种想法也根本是行不通的。张鲁在汉中,实行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其五斗米教众的凝聚力很强,再加上曹操在打败关中诸将后,马超、程银、侯选等关中军阀都率残兵逃到了张鲁处,另外双方交战正激的时候,还有数万户的关中百姓从子午谷逃亡汉中。据张鲁的功曹阎圃所说,此时“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张鲁的兵马至少在五万以上,还有战斗力极强的凉州铁骑助战。刘备想用这三万多杂牌部队拿下汉中,简直痴人说梦。
那怎么办呢?按照刘备在徐州和荆州的惯用套路,那只有等曹操大军拿下汉中,然后攻打益州的时候,益州豪强走投无路,就只能抛弃军事能力差劲的刘璋而投靠刘备了。但曹操似乎知道刘备打的什么鬼主意,所以明明已经拿下关中,却偏偏不打汉中,导致刘备在葭萌关(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在白水关以南,相当于在白水关后再设一后勤基地)一待就是一年多,进退两难。
当然,刘备在这一年多也不是啥也没做,他“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和杨怀、高沛等刘璋派给他的白水关将领搞好了关系。但是,刘备对于如何夺取益州,还是没底,而且也没借口,非常焦虑。
庞统
关键时刻,还是得庞统这位阴谋家给刘备出主意,庞统给了刘备上中下三策。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这两策真烂透了。我们前面就分析过,刘备入蜀的军队也就一万多,就算刘璋再没有防备,也不可能让刘备一举偷袭得手,而且刘备一走,白水关的杨怀、高沛必然动手,到时候南北夹击,刘备必定全军覆没;而下策刘备也无法接受,这等于他一年多白忙活了,刘备已经53岁了,就算汉高祖这种老皇帝在他这种年纪都已经统一天下了,而他还连个影子都没有,时间宝贵,徐图不起啊!
所以,关键还是中计。像庞统这样高水平的策士,一定认真研读过《战国策》,明白要让领导听从自己的建议,最好的方法就是同时摆几个不靠谱的建议,这样领导就会选自己最靠谱的那个建议。而庞统实际要给刘备出的主意,关键就在杨怀、高沛二人身上。
庞统说:“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
庞统这个计策还是相当靠谱的,而且这也是刘备现在唯一的办法了。但这么做最大的问题是,杨怀、高沛并无过错,刘备就这么砍了他们,于其道德形象有损。我们知道,一个人想要突破自己维护已久的道德形象和心理设防,这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就算是没有什么底线的汉高祖刘邦,在听说吕后用计杀死韩信后,都会“且喜且怜之”,何况是张口仁义闭口道德的刘备。但刘备最终做到了,他竟然借口刘璋援助他回荆州的物资人马太少,“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然后又进入白水关,将刘璋军队将士的家属作为人质,胁迫刘璋将士加入刘备大军,合军三万,一举向成都攻去!
庞统到底是如何让刘备过了心里这个槛,我们不得而知,总之,经过此事后,刘备终于突破了自己的底线,真正升级成了一代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