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吕后病死,刘肥的儿子配合周勃、陈平发动政变,推翻吕氏,差点就抢到了皇位。让文帝对他们很是忌惮。所以文帝继位后,就骗这些堂侄回齐国,嘴上说的好好的,然而转脸就不认账,把许诺给刘章的赵王换成了齐地的城阳王,封刘兴居为济北王。进一步将齐国肢解。
之后,文帝干脆把齐国一分为六,分别给了刘肥的几个儿子。武帝后来玩的,其实都是文帝当年玩剩下的。
这种玩法用文帝朝担任太傅、太中大夫贾谊的话说,叫“众建诸侯少其力”。
既然推恩令早已有之,且文帝也亲身实践了,那为什么在武帝之前没有大规模地推行呢?在汉武帝之后,怎么就没人用了呢?道理很简单,汉武帝之前的朝廷,没实力让藩王执行。藩王们不执行推恩令。推恩令说到底也不过是废纸一张罢了。
七国之乱示意图
如果推恩令真厉害到让藩王们无法拒绝,那汉文帝或汉景帝,干嘛不直接颁布法令,把吴、楚分成若干小国。后面哪还有什么七国之乱?
所以汉武帝时期,他能落实推恩令,能逼着藩王们明知道结果,却不敢反抗的原因。其实就是当时的藩王没实力反抗。
再进一步说:推恩令的本质,其实是朝廷在已经全面压制地方诸侯国的情况下,让双方都能在面子上过得去的一个政策。毕竟在当时汉武帝的高压下,各诸侯国藩王的选择很有限。
毕竟,中央势力大,得罪了皇帝,藩王的位置随时都可以被中央撸掉。
汉武帝虎视眈眈地看着诸侯王。他搞推恩令的目的就是削藩,毫不掩饰。只不过他不想把事情做绝。藩王们知道武帝就是意图削藩,也知道推恩令会导致的结果。但武帝毕竟没有直接削藩,给藩王留了缓冲时间,藩王们得过且过,好死不如赖活着。自然也犯不着为此而铤而走险。
在当时那个情况,藩王和汉武帝是实力不对等的关系。
后来武帝“酎金失侯”,一口气罢免了一百多个侯爵。到了汉武帝统治后期,藩王们便以“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抵制推恩令。以致推恩令的推行,限于停滞。不过藩王大势已去,就算不执行推恩令,也无法阻止朝廷对藩国的削弱之势。
汉宣帝继位后,采取新的削藩策略,藩王毫无抵抗之力。
汉武帝之前,朝廷没条件推行推恩令。后汉武帝时代,朝廷不再需要再推恩令方式对付藩王。这也就是为什么,推恩令只在汉武帝一朝有大规模推行。之后就销声匿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