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管仲留下遗言:此4人不走,齐国必乱!齐桓公不听,一语成谶

管仲留下遗言:此4人不走,齐国必乱!齐桓公不听,一语成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170 更新时间:2024/1/21 4:15:56

[var1]

齐桓公本名吕小白,乃姜子牙(吕尚)的第十二代孙,因齐国内乱,齐桓公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在归国的路上,被管仲射了一箭。后来齐桓公成了国君,要杀管仲,被鲍叔牙阻拦。鲍叔牙对齐桓公说:“你要想成就霸业,必须有管仲这样的人辅佐。”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拜管仲为相。

[var1]

事实证明,管仲的确是王佐之才,他励精图治,选拔人才,用智慧和谋略让齐国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一方霸主。关于管仲的故事有很多,在这里分享一个“楚国购鹿”的谋略。

齐楚两国矛盾重重,齐桓公一直想讨伐楚国,但楚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短时间内齐国恐怕无法战胜楚国。于是,管仲给齐桓公出了个主意,让齐国高价购买楚国的鹿。于是,齐桓公在齐楚边境上建了一座小城,专门收购楚国的鹿,价格奇高,本来楚国的活鹿一头才卖八万钱,结果齐国以四十万钱的价格购买,价格是原来的5倍。

[var1]

楚国百姓看到这个赚钱的机会,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集体去捉鹿。等楚国百姓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管仲又让齐桓公提高价格。最后,楚国的百姓大多不种地了,都去捉鹿了。因为用卖鹿的钱到齐国买来的粮食,比耕种收获的粮食要多得多。

第二年,管仲突然让齐桓公关闭国境,不允许齐国商人向楚国卖粮食。楚国因为一年没有耕种,举国上下都缺少粮食,全民陷入恐慌之中,米价飞涨,很多人有钱也买不到粮食,饿死者无数。齐国趁机收留楚国的难民,获得了楚国十分之四的人口。楚国从此元气大伤,向齐国屈服。

[var1]

管仲的这一招,在现在看来,是赤裸裸的经济战,但在春秋时期,人们还没有这个意识,等楚国发现管仲的意图之后,一切都晚了。就这样,管仲通过自己的一个个谋略,把周边诸国一个个打败,帮齐桓公谋得了天下霸主的地位。后人因此称管仲为“管子”、“华夏第一相”。有人甚至认为,若管仲多活几年,恐怕“春秋五霸”就变成“春秋一霸”了。可惜的是,管仲毕竟是吃五谷的人,有自己的寿命。

[var1]

管仲活了70多岁病逝,临终前,齐桓公来看望他,问管仲有什么遗言。管仲说:“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方这4个人,必须撵走,否则齐国必乱!”

齐桓公不理解,说:“这4个人都对我忠心耿耿,易牙把他自己的儿子煮了给我吃;竖刁不惜亲自阉割自己来侍奉我;常之巫擅长占卜;卫公子启方为了效忠于我,父亲去世他都不回家。难道这4个人值得我怀疑吗?”

[var1]

管仲回答说:“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易牙却煮了自己的孩子,他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怎么会爱大王您呢?没有人不爱自己的身体,竖刁却阉割了自己,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怎么会爱惜大王您呢?生死有命,常之巫用巫术来蛊惑人心,这样的人怎么能相信呢?卫公子启方连自己的父亲都不要,难道他会要你这个君主吗?”

管仲死后,齐桓公对管仲的话充满怀疑,他试着将上述4人全部撵走,但总感觉自己的生活缺少乐趣,吃饭都不香,起居也不舒服。三年后,齐桓公终于无法忍受,又把4人召了回来。

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于是皆复召而反。

[var1]

翌年,齐桓公病了,首先是常之巫散布谣言,说齐桓公将在某月某日病死。然后易牙、竖刁二人一起关上宫门,在宫内作乱。最后卫公子启方带着上千户齐国的百姓投奔了卫国。齐桓公被关在屋里,连一口水都喝不到,此时他含泪感叹说:

“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

齐桓公嘴里的“圣人”,正是管仲。他现在开始感慨管仲有远见,但已经晚了。管仲当年的那句遗言,竟一语成谶。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大乱。齐桓公的5个儿子为了争夺国君之位,相互攻伐,齐桓公的尸体长出了蛆虫,都无人过问。这就是“停尸不顾,束甲相攻”。

[var1]

管仲对4人的判断,为何如此准确呢,因为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做人底线都没有,他要么极其善于伪装,要么另有所图。

其实,管仲的这种思路,被后人广泛学习。例如,战国时期,鲁国攻打齐国,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国君不信任吴起。吴起于是回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虽然他达到了目的,但鲁国国君从此不再信任吴起。吴起不得不投奔魏国。

明朝时期,金吾卫指挥使傅广主动阉割自己,请求到宫中伺候明宣宗。明宣宗摇头说:“你已经官至三品,还要自毁身体,恐怕是不甘居于人下之辈。”于是,并没有重用傅广,而是将他问罪。

[var1]

管仲被后人称为“圣人之师”,管仲看人的智慧,至今仍然有用啊。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赵括之母曾阻止悲剧发生,赵王不听,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括兵败长平完整版,长平之战赵括兵败原因,赵括长平杀多少秦兵

    [var1]长平之战,流血漂橹,何其惨烈。作为赵国的军事统帅,赵括自认为“天下莫能当”,结果却成了“纸上谈兵”。南宋文学家徐钧曾有诗云: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这首诗讽刺了赵括纸上谈兵,最终害得40余万人被杀,还提到一件事,就是“一败谁能逃母料”,赵括的母亲对

  •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为何先灭这三国?因为他对这一事实很忌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始皇是按什么顺序灭六国的,秦始皇灭六国的条件,秦始皇灭六国先灭哪个国家

    [var1] 一、秦始皇先灭韩、赵、魏这三国而不先灭楚,原因绝非为楚国“强大” 之所以说秦始皇先灭韩、赵、魏三国而不先灭楚国,原因并非是因为秦始皇忌惮楚国的“强大”,原因有两条: 1, 楚国没落的事实。楚国虽然自春秋至战国时期始终位列南方大国之地位,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广大的疆土面积和众多的人口:领有

  • 秦始皇为什么能一统六国?这几样东西,根本不应出现在2000多年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始皇为什么能灭六国,秦始皇是不是一统六国第一人,秦始皇是怎么一统六国的

    [var1] 第一:”铁路“。可能大家一听到这个词最先想到的就是运输火车的铁路轨道,甚至还会觉得非常奇怪,为何在秦国就出现了铁路。其实这里的”铁路“并非大家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铁路,它是秦国专门用来运输货物的一个简易装置,其运输原理就是利用圆筒的滚动来完成货物的运输。 [var1] 由此可见,那时秦国就

  •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谜被揭开:有3样东西,本不该出现在当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始皇统一六国历史讲解,秦始皇是怎么一统六国的,秦始皇当年如何统一六国

    秦始皇是古代第一个称帝的皇帝,他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让国土更加的统一,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五千多年来没有断代过的国家来说,秦始皇的贡献功不可没,而中国的这么多封建王朝之中,还是之后秦朝让人们更加的心神向往。 秦始皇横扫六国的事情我们也非常的了解,而我们知道的是,在那个时候,

  • 秦国统一用了140年,成功15年灭国?其中2个原因,史书不会告诉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国统一的历史,秦国统一全部过程,秦国统一的三个原因

    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意思就是,只要能让秦国富强,不仅可以做高官,还有股票分红可以拿。这应该是最原始的股权激励了。 《求贤令》传到关东六国之后,很多优秀人才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感觉还不错,就收拾行李西行,准备去秦国奋斗。 其中一个人是魏国臣子卫鞅。 卫

  • 曹魏旗下被忽视的一员大将,一眼识破刘备的诡计,可惜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备最忌惮的曹魏大将,刘备和曹魏谁强,曹魏和刘备关系好的将领

    刘备自徐州败走后,又投靠了袁绍,后来,觉得袁绍不能成大事,又南下投靠了刘表。有一次,刘表就派刘备向北进攻曹操领地的叶县。曹操当时注意力在北方四州,没有过来亲自救叶县。而是派了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去抵抗刘备。果然不出李典所料,夏侯惇追击刘备,果然中了埋伏。眼看着十分被动,这时候后方的李典带兵过来增援

  • 韩信使刘邦成就了霸业,如果当时韩信自立为王,结果会不同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信死后刘邦的下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完整版,刘邦对张良萧何韩信三个人的评价

    “兵仙”韩信权势鼎盛之时,是在攻灭齐国,当上齐王之后。彼时,他甚至有实力与西楚霸王项羽以及汉王刘邦三分天下。但是,韩信灭齐,实则是过大于功,弊大于利,并为他日后的惨死埋下了伏笔。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先后俘虏了魏王豹,攻破了赵国、代国,降服了燕国。接连平定三国后,韩信又东进攻打齐国,但大军刚

  • 李自成与刘邦朱元璋一样出身低微,成为皇帝,为何结局却大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与李自成,李自成和朱元璋命运转折点,朱元璋和李自成的结局

    这三个草根,都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走上人生巅峰,坐上了皇帝宝座。不同的是,刘邦和朱元璋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而李自成却功亏一篑,身死国灭。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他们三人之间的重大差别呢?一、不同的战略眼光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人在利益面前,往往会裹足不前。成大事者,要做到不为眼前小利所惑,凡事从大

  • 一代明君汉武帝,晚年却要杀掉自己的妻子,只因早年太后干政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汉武帝为什么要杀掉儿子孙子,汉武帝一代明君,汉武帝一共死了几个皇后

    可是皇帝真的有那么好做么,我们来剖析剖析深处,坐上皇帝的宝座,你需要有着足够的号召力,此外必须得得民心,如果没有民心,那么就算坐上皇帝也做不了多久,还有就是需要有着足够的眼界,一个国家的稳固是需要长久发展的,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久,帝位才能做得长,而若是在位的皇帝是一个目光短浅之辈,那么他无法让百姓获

  • 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却在鸿门宴上投靠了刘邦,他到底得到了啥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鸿门宴刘邦是如何收服项伯的,项羽至亲项伯为何屡次帮刘邦,刘邦项羽鸿门宴故事

    但实际上楚汉之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项羽占据了优势,而且是庞大的优势。这样的优势足以让项羽灭掉刘邦,那么项羽是如何把庞大的优势拱手送给刘邦,而且还让战局的走势被逆转的呢?其实是因为有一个人,左右了楚汉之争的走向,这个人并不起眼,但是却十分关键。这个人就是项羽的叔父——项伯,在鸿门宴上范增早就已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