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春秋战国时代,礼乐崩坏,所有的诸侯国之间都在竞相开发新的殖民地,且诸侯国之间也是相互征伐。这就跟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是一个道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可以榨取的社会资源变多,利用多榨取的资源开发更多的可榨取空间是所谓文明的必然行为,而获得可榨取空间的最直接手段就是战争。通过战争获得可榨取空间,同时也通过战争整合空间内的人力物力,也就是获得更多权利,权利又促进了更多战争,这也就是为什么春秋战国战乱不止的原因。
[var1]
可为什么一定是在秦国改革成功呢?因为秦国是礼乐之外的诸侯国。春秋战国的天下已经堕落进战争的泥潭,战争哪有人性可言啊,旧派的山东六国被旧礼法所制约反倒是累赘,也就是说谁能把自己的诸侯国彻底的改造成战争机器,谁就更符合战国堕落于战的战国气质,也就能胜战。
秦国人做到了,秦国成了名副其实的战争机器,秦国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闹剧。此时,嬴政有两个选择,而且吕不韦也把这两个选择摆在了嬴政的面前。一是统一之后沿用秦制,二是采用黄老之道休养生息,就像汉初那样。可嬴政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路线,那就沿用秦制。
[var1]
不得不说嬴政也就只能做个秦王,做不得天子,战国之道只能用来战,而治理天下却是另外一回事,而嬴政还是沉醉于秦王的战国思维,所以说秦国必然统一六国,秦国也必然被天下覆灭。总的来说嬴政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他就认定了战争的那一套,认定了法家那种严刑厚赏的一套,反儒家反道家,什么都不听,就认死理,必败也。
以战之国就是靠着战功激励战争,通过战争来缓解极端分级激励制度带来的级别分化的矛盾,一旦没了战争,整个战争机器就没有油了,赖以生存的机制就必然崩溃。
而嬴政在天下统一之后的选择并没有任何创新性可言,在这个重要的时代节点上,没有跳出秦国的思维,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所以我觉得嬴政绝对称不上是雄才大略,他只是在坚持历代秦王所坚持的东西,在秦国变成秦朝之后嬴政并没有产生大天下的概念。秦国的成功是时代的必然,因为大乱的战国必然要有个结尾,而这个结尾只是产生在了秦国,当这个结果摆在嬴政面前,而嬴政并没有对治天下有很明确的概念,更多的只是在反周礼和守秦制,对春秋战国以来的人文发展一概摈弃,所以我觉得嬴政真的配不上雄才大略,只是嬴政处在这浩浩荡荡的战国时代的结尾上,显得悲壮,而他本人并没有把这个时代引导向更好的方向。只能说没文化真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