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管仲的治国三板斧,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其中一个方法用了2000年

管仲的治国三板斧,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其中一个方法用了2000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790 更新时间:2024/2/4 2:22:59

[var1]

二、 当时的齐国是个烂摊子。 齐襄公和无知多年来肆意妄为,动不动就发起权力斗争,搞的大臣们惶恐不安,生怕站错队伍脑袋搬家。 而齐国又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奴隶制已经崩溃,但官员任用方式没有调整,社会结构得不到整顿,尤其是齐国的经济落后,在大争之世很难说有什么竞争力。 怎么办? 管仲告诉齐桓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就是说,一定要先发展经济,经济发展起来以后,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具体操作方法也简单:“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人民想要什么,政府就给什么,人民不喜欢什么,政府就要想办法禁止。 总之, 齐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齐桓公和管仲的奋斗目标。 于是,管仲甩出三板斧: 第一是整顿官场。 管仲向齐桓公推荐了“五杰”,用隰朋管理官员任用,用宁戚管理财政,用王于成父管理军队,用宾须无执掌纪律,用东郭牙影响舆论。 有这五个人管理各个系统,基本能把齐国的内政理顺,不会再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而他们又对相国管仲负责,管仲对齐桓公负责。 从此,齐国政令通达。 除了高层人事调整,管仲还给中下层官员定下规矩,每年的固定时间,官员必须亲自来朝廷汇报工作,并且写下书面总结报告,管仲根据官员的政绩,决定齐国官员的升降。 不管出身如何,只看工作能力。 能力强的升迁上不封顶,能力不行的一级一级降职。 朝廷职位做不了就去做县长,县长做不了就去做乡长,乡长做不了就去做村长,要是村长也不能升任,那就趁早退休吧。 管仲整顿官场,就是要调动官员的积极性,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第二是发展鱼盐制造业。 齐国不是在东海之滨嘛,不论捕鱼还是煮盐,都有很便利的地理条件,而鱼和盐又是天下各国离不开的必需品。 尤其是盐,不管吃什么都要用到,长期吃不到盐是要出问题的。 于是,管仲在整顿齐国的农业之后,大力发展鱼盐制造业,然后利用地理优势和先进工艺,在天下的鱼盐市场中占有庞大份额。 谁要想吃鱼和盐,都得向齐国买。 只要齐国不卖,市场就要出现商品短缺,紧接着便是生活质量下降和人民闹事。 换句话说, 起码在鱼和盐两个领域,齐国成为春秋的世界工厂。 谁敢和齐国呲牙咧嘴,就是跟钱过不去。 有这样的人吗? 没有。 所以齐国把商品卖到天下各国,换回财富和其他货物,不仅富裕了齐国人民,还能促进商品的再生产,一个完整闭环就出来了。 这个经济闭环生生不息,也让齐国的国力蒸蒸日上,逐渐成为天下首屈一指的强国。 第三是壮大国企。 齐国为了发展经济,对商业的态度很宽松。有一种说法是关卡只查货物,不收任何赋税,另一种说法是收2%的商业税。 不管怎么说,在齐国做生意是能赚钱的。 但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管仲不允许私人进入,而是用国家经营的方式垄断市场。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收入全部归国家所有,私人没有实力对政府指手画脚。 按照“壮大国企”的思路,管仲把家家户户都要吃的盐、做工程造兵器必须用的铁,全部收归国有。 这两个领域不仅是经济的上游,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快消品,可想而知齐国政府赚了多少钱。 后来的王朝遇到财政危机,都要把盐铁收归国有,达到充足国库的目的。 可以说, 壮大国企和垄断经济上游,是中国2600年来的治国理政经验。 这项经验的创始人就是管仲。 管仲的三板斧甩出来没几年,就出现国库充盈人民富足的局面,而且政府没有太大的人事纠纷,执行力极其强大。 从这个层面来说,虽然齐国不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但是最有活力的国家。 历史上的改革都要得罪很多人,而且往往推行不下去,为什么管仲在齐国就能搞的风生水起? 其实还是他说过的话:

人民想要什么,政府给什么就是了。

[var1]

三、 齐桓公和管仲执政的齐国,除了满足齐国人民的向往,还让天下各国对齐国抱有期待。 为什么这么说呢? 齐国不是人民币,地理位置又在东海之滨,怎么可能做到人见人爱? 其实都是有原因的。 自从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周王室的威信一落千丈,再也不能维护诸侯国平等生存的秩序。 什么分封子弟、诸候朝贡、追随周天子征讨刺头等等,好像是上个世纪的老古董,谁要是按照这套方式生存,要被人嘲笑为傻冒。 至于周天子,更是成为没人搭理的傀儡。 既然天下各国的秩序崩溃了,那么各诸侯国就像脱缰的野马,肯定是怎么舒服怎么来喽。 这个世界上最舒服的事,莫过于为自己争利。 而对于各诸侯国来说,最大的利益就是扩张领土、掠夺财富、青史留名。 于是,没有周天子维护秩序的春秋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乱世,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每年都要打仗。 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有点新鲜感。没有周天子的束缚,诸候可以放心打仗、贵族可以无限扩张权力、农民可以到别国抢劫,他们都有光明的前程。 可是几百年过去,所有人都苦不堪言。 诸侯国君变的没有安全感,生怕哪天国家就被灭了,要不就是被权臣拉下马,没有哪个国君能睡好觉。 贵族由于权力扩张,逐渐陷入和国君的零和博弈,不是用百年时间积累实力杀掉国君,就是被国君和其他贵族联合杀掉。 农民更不用说,日子惨的要死。

乱世狂欢过去,所有人都希望重建秩序。 只有甩出一套各界都认同的理论,才能和各诸侯国坐在一起商量,重新建立维护天下太平的秩序,填补周王朝崩溃留下的权力真空。 这种事情太难了,极其考验诸侯国君和执政大臣的能力,而且由谁来牵头,也是大麻烦。 正好,齐国都有。 齐桓公和管仲的能力就不用说了,早已在齐国经历重重考验,从上到下没有不认可的。 而放眼天下来说,有能力牵头的大国只有4个——齐、楚、秦、晋。 但是秦国的位置太偏僻,民生凋敝不说,还远离主流文化圈,让秦国牵头,相当于让现代的俄罗斯领导世界,心有余而力不足。 晋国的实力很强,又是根正苗红的周朝嫡系,可惜国内乱成一团,贵族大臣只知道争权夺利,晋文公崛起前的晋国,就像如今的散装欧洲一样。 天下本没有楚国,楚国能位列诸侯,基本是几百年扩张领土挤进来的。可能是楚国扩张成习惯了,春秋时期依然贼性不减,动不动就吞并周边小国,捡软柿子捏。 楚国的问题在于,常年不讲道理的吞并小国,表面上显得很强大,实际上大家都对楚国有了戒心,生怕楚国专门欺负老弱病残。 得到利益失去道义,说的就是美国,哦不对,楚国。

天下大国中间,有资格有实力重建秩序的,只有东方大海之滨的齐国。 齐国,就这样站在历史的进程中。

[var1]

四、 齐桓公和管仲抛出的理论是“尊王攘夷。” 要理解这个理论,重点在王和夷二字。 王的字面意思是周天子,意思是齐国以实力为基础,号召天下各国维护周天子的地位,该进贡就进贡,该尊重就尊重。 由于生产力的限制,谁都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甚至不能太多的占领别国领土,那不如倒退回几百年前,找一个大家都认可的代表出来,凝聚天下各国的人心。 于是就引出“王”字的深层含义: 历代周天子建立的天下秩序。 齐国要做的就是,通过维护周天子的地位,进而维护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天下秩序,最终达到天下太平。 天下太平的目的是什么? 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啊。 而周天子曾经赐给齐国一项权利,可以代表周天子征讨搞破坏的国家,那么周天子就类似于联合国,齐国的特权类似于常任理事国。 齐国只有尊王,才能给天下各国追随的理由,然后以道德和实力为武器,带领天下各国打击不服从的国家。 这些不服从的国家就是“夷。” 我们说起“夷”都会想起异族,其实在齐桓公和管仲的理论中,“夷”字一方面是说威胁中原国家的异族,另一方面是说不服从天下秩序的刺头。 比如北方的戎狄,动不动就想骑马进入中原抢劫,当然是不安定因素。 齐桓公就要和其他国家组成联军,一起把戎狄驱逐出中原,开拓中原国家的生存空间。 比如南方的楚国,虽然实力强大但不讲道义,还想把边境线推进到黄河以北,这还得了?不给楚国点颜色看看还没完了。 于是,齐桓公带着联军南下击楚,硬生生把楚国遏制在长江以南。 只有北击戎狄南遏强楚,维护好天下秩序,让各国都能和平共处,“攘夷”才算完成。 这就是“尊王攘夷”的意义。 我们开上帝视角,可以知道“尊王攘夷”是好方法,并且取得极大成功,可春秋时期的人不知道啊,他们凭什么信齐国呢? 答案是——诚信。 “诚信”二字被人说烂了,我们听着像假大空一样,那是因为我们平时体会不到,甚至没有体验诚信的机会。 人只有在紧急时刻,才能体会到“诚信”二字的威力,进而体会到坚守诚信的人和国家,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 齐桓公继位5年的时候,发兵击败鲁国,鲁国实在没办法只能割地求和,双方说定,到一个地方举行签约仪式。 那天是万里无云、礼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的好日子,齐桓公喜气洋洋的签下名字,鲁国君主愁眉苦脸正准备落笔,白光一闪,鲁国人曹沫手持匕首冲过来。 曹沫用匕首抵住齐桓公的脖子:“把鲁国土地还回去。” 匹夫一怒血溅五步,齐桓公没办法,只能答应曹沫,刚才的签字不算数,并且把占领的鲁国土地还回去。 曹沫退下,齐桓公后悔了。 堂堂大国君主被敌国威胁,成何体统?再说了,威胁一下就把土地还回去,以后还怎么做人? 所以齐桓公准备继续签约,然后弄死曹沫。 此时管仲说话了:“你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这是给天下各国看的,出来混要讲诚信。” 齐桓公想想也对,便放过曹沫,退回土地,烧掉合同......打了一仗什么都没有得到。 但是天下各国都看在眼里,不禁感叹:“说到做到,而且不以实力称雄,真是好大哥啊,以后我们都跟你混。” 太史公是这样写的: “诸候闻之,皆从齐。” 这才是人心所向。 后来卫国被戎狄侵略,齐桓公带着各国联军驱逐戎狄,并且筑楚丘城重建卫国,让这个被灭的国家可以继续生存下去。 于是天下各国又看到不一样的意义:“大哥有能力保护我们,还不收保护费,比楚国强太多了,简直是春秋活雷锋。” 这样的大哥,谁不喜欢? 于是,不管是经商国家还是种地国家,沿海国家还是内陆国家,都愿意和齐国交朋友,导致齐国的朋友遍天下。

他们站在“尊王攘夷”的大纛之下,一边维护周天子的天下秩序,一边发兵攻打威胁天下秩序的刺头,重新建立起太平世界。 管仲做相国41年,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大旗所指,天下景从。 齐国,霸业已成。

[var1]

五、 回顾齐国霸业的历程,我们就会知道: “国家霸业”是争取不来的,而是历史进程走到某个时间点,旧秩序崩溃新秩序没有建立起来,需要一个国家出来做霸主,维护世界和平。 齐国正好是齐桓公和管仲执政,有足够的能力和眼界,接过历史交代的任务,而其他国家又处于衰落时期。 这两个时间点无缝对接,才成就齐国霸业。 只能说,历史选择了齐国。 在国内建设阶段,齐国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到国内整合完成走向天下的时候,齐国的标配变成“勿谓言之不预也。” 也可以说,齐国没有辜负历史。 但是赶上历史的进程是机遇,想要不辜负这份机遇,还是要努力奋斗啊。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管仲差点杀了齐桓公,齐桓公为什么还称他为仲父?我们一起往下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管仲和齐桓公,齐桓公与管仲为什么能相处40年,齐桓公与管仲间的关系

    [var1] 齐僖公去世之后,留下了三个儿子,一个就是齐襄公,另外两个一个是管仲辅佐的公子纠而另一位就是鲍叔牙辅佐的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因为齐襄公与妹妹文姜公主私通而密谋杀害鲁桓公一事,引得众大臣纷纷不满,此后公孙无知发动谋反将齐襄王诛杀,齐桓公才得以坐上王位。 [var1] 但是坐上王位的路

  • 第三次河西之战:秦国终于击败魏国,却没能扩大战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国与魏国河西之战,魏国河西之败,魏国河西军全军覆没

    [var1] 在第一次河西之战的时候,魏国因为国力上的强大,得以夺取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在第二次河西之战中,秦国调集50万大军反击魏国,却被吴起率领的5万魏武卒击败,这导致秦国元气大伤。但是,秦国并没有放弃对河西之地的争夺。到了秦献公这位君主在位时,秦国在国力恢复之后,又发起了第三次河西之战。

  •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只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在他去世之前就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屈原龙舟图片大全,屈原龙舟价格表,端午节撒粽子纪念屈原图片

    [var1] 我们先来看一看传统的观念中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的端午节。屈原作为楚国的大臣,他一心抗击秦国,但是受到了贵族子兰等一众人的反对,他们罢免了屈原的职位,将他赶出京城,流放中的屈原心中非常的苦闷,每每只能通过作诗来缓解自己的痛苦。公元前278年,我们都知道那时候秦军已经突破了楚国的京都,这时候

  • 窃符救赵后,信陵君最后是什么结局?老师没有告诉我们!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信陵君窃符救赵全文分为几段,信陵君窃符救赵陵,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哪个战争

    [var1] 窃符救赵,是战国时期著名历史典故。故事概况为: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魏国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

  • 秦赵长平之战疑云:60万人一天要多少粮食填饱肚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赵长平之战双方损失,长平之战赵军被围后秦赵兵力部署,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必败么

    [var1] (图片来自百度战国地图) 此战打得惊天动地规模庞大之余也给世人留下太多太多未解之迷,如最大的迷团莫过于白起为何要坑杀40万赵军降卒?这个困惑人们两千多年的大迷团了,然而笔者也无法给出确切说法,那么笔者谈的是另一个问题,两千年前一支60万人的大队伍如何在距离本国500公里的地方进行长达两

  • 秦赵40万大军对峙了3年?这是我们对长平之战最大的误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赵长平之战到底死了多少人,长平之战赵秦两国有多少骑兵,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兵力

    [var1] 一、必有一战 我们对长平之战的第一大误解是,秦国单纯是因为上党才对赵国开战的。 秦国最早谋划进攻赵国,是在公元前288年。这一年,秦国和齐国相约,共同称东西二帝。这件事的背后是有深意的。 首先,秦国要求韩魏出席称帝仪式,并约定共同伐赵,“著之盘盂”;其次,秦国派魏冉入齐,约定共同称帝并

  • 秦统六国后,秦始皇在咸阳大规模建造宫殿,六国妃嫔开启悲惨余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始皇宫殿真实图片,秦始皇雕像咸阳图片,秦始皇守咸阳

    [var1]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帝王,我们对于他的了解大多在其治理国家这一层面上,关于他的私生活我们是知之甚少的。历朝历代都不乏风流天子,皇帝的私生活也是后世争相研究的对象,秦始皇自然也不例外。 在历史典籍中,经常会见到一些皇后、妃子之类的被记载于史料之中。然而你即使翻烂史书,也无法从中

  •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在我看来名不副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王嬴政简介,关于秦王嬴政的资料,秦王嬴政50集全完整版

    [var1] 春秋战国时代,礼乐崩坏,所有的诸侯国之间都在竞相开发新的殖民地,且诸侯国之间也是相互征伐。这就跟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是一个道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可以榨取的社会资源变多,利用多榨取的资源开发更多的可榨取空间是所谓文明的必然行为,而获得可榨取空间的最直接手段就是战争。通过战争获得可榨取空

  • 秦灭韩甚至是赵后,为何其余诸国仍不联合抗秦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灭韩过程,秦灭韩后赵国反应,秦荡和秦稷

    [var1] 秦灭六国 这就涉及到秦国的国策“远交近攻”和纵横学的“连横”之术了。 六国联合抗秦那是指苏秦时代六国的“合纵”,六国确实是有一段联合抗秦的时期。只可惜苏秦死后,张仪的“连横”还是生效了。 “连横”就是秦国与暂时不接壤,没有太多利益冲突的国家结盟,然后利用六国之间的固有矛盾逐个击破,从近

  • 秦灭六国最大的失败,李信伐楚失败,而王翦却将其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将王翦李信率大军攻入燕国,王翦灭赵的详细资料,李信对秦灭六国的评价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西周灭亡后,春秋战国时期持续了五百四十九年,在秦王嬴政的带领下,采取 “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 根据秦国的战略,秦国在短短十年内先后摧毁了汉、赵、魏、楚、燕、齐,统一了中国大地。虽然秦军实力如竹,在灭汉、灭赵、灭魏中相继获胜,甚至在赵国面对刁钻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