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赵长平之战疑云:60万人一天要多少粮食填饱肚子

秦赵长平之战疑云:60万人一天要多少粮食填饱肚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986 更新时间:2024/1/16 9:51:41

[var1]

(图片来自百度战国地图) 此战打得惊天动地规模庞大之也给世人留下太多太多未解之迷,如最大的迷团莫过于白起要坑杀40万赵军降卒?这个困惑人们两千多年的大迷团了,然而笔者也无法给出确切说法,那么笔者谈的是另一个问题,两千年前一支60万人的大队伍如何在距离本国500公里的地方进行长达两年的野营露宿决解吃饭的问题呢? 两千多年前六十万的一支秦军部队远离国土作战两年之久,需要吃多少粮食?他们用什么来运输粮食来保障这支六十万的秦军两年来正吃喝拉撒呢?这些问题放在现在都会让当今的军事专家们迷惑不解,以当时的条件,秦军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是一个铁制农具牛耕刚刚开始使用的时代,生产力极其落后的秦国究竟是用了什么办法供养这支六十万的军队长累月长达将近两年的战争?对于这支傍大的军队来说,一场长达两年的战争其消耗的粮草,武器装备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个惊人的天数字,然而,史料都没有给出答案。

[var1]

那场战争的具体数据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但我们不妨用有实际数据相近规模的战争去度量,以1948冬爆发的淮海战役为例,这是解放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在宽阔的战场上紧随在解放军身后的是一支支由农民组成的后勤保障运输队,他们是以小车、耕牛连续不断地前线运送粮食弹药。在整个战役中,解放军投入了六十万兵力,但是在六十万军队身后,为他们提供支持的却是五百六十万农民,平均九个农民供应一个在前线作战的战士。可见在近代一场历时数十天的战役后勤供给的难度之大超乎平常人想象。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以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动用六十万兵力,战争持续两年,如果按照1948年淮海战役每十名农民保障一名士兵的标准算的话,那么这支六十万兵力的军队需要六百万名农民支援保障两年所开支的粮食及作战物品。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秦国人口达到六百万,加上运输工具极度落后的情况下,要保障六十万大军在远离本国约500公里的山西长平作战两年,所动用的人力将近全国人数的总和,这么傍大的数字让人不可思议! 再者,在漫长的运输线上,所动用的人畜是要填饱肚子的,如果按照十人保障一名前线作战士兵的标准算,这十人在漫长的补给线上运输粮食到达前线然后再从前线返回补给始发地,这一来一回在路上所消耗的粮食在时间及空间上相当于前线士乓在战场上同样的时间的二十倍以上,也就是说,每在路上消耗掉二十石以上粮食才能保障一石粮食到达前线用于士兵作战。 六十万人的军队一天的人畜开支要十万石的粮草的话,那么至少要消耗二百万石粮在运粮的路上才能保障十万石粮草在战上一天的正常开销。按这个保守数字估算,长平之战的秦军及保障补给的队伍一年就能把秦国六百万人口所屯的几年粮仓吃过精光。在这长达两年多的长平之战中,秦国凭着"天府之国〞和关中两大粮仓支撑了战争机不熄火,确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大家认为呢?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秦赵40万大军对峙了3年?这是我们对长平之战最大的误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赵长平之战到底死了多少人,长平之战赵秦两国有多少骑兵,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兵力

    [var1] 一、必有一战 我们对长平之战的第一大误解是,秦国单纯是因为上党才对赵国开战的。 秦国最早谋划进攻赵国,是在公元前288年。这一年,秦国和齐国相约,共同称东西二帝。这件事的背后是有深意的。 首先,秦国要求韩魏出席称帝仪式,并约定共同伐赵,“著之盘盂”;其次,秦国派魏冉入齐,约定共同称帝并

  • 秦统六国后,秦始皇在咸阳大规模建造宫殿,六国妃嫔开启悲惨余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始皇宫殿真实图片,秦始皇雕像咸阳图片,秦始皇守咸阳

    [var1]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帝王,我们对于他的了解大多在其治理国家这一层面上,关于他的私生活我们是知之甚少的。历朝历代都不乏风流天子,皇帝的私生活也是后世争相研究的对象,秦始皇自然也不例外。 在历史典籍中,经常会见到一些皇后、妃子之类的被记载于史料之中。然而你即使翻烂史书,也无法从中

  •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在我看来名不副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王嬴政简介,关于秦王嬴政的资料,秦王嬴政50集全完整版

    [var1] 春秋战国时代,礼乐崩坏,所有的诸侯国之间都在竞相开发新的殖民地,且诸侯国之间也是相互征伐。这就跟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是一个道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可以榨取的社会资源变多,利用多榨取的资源开发更多的可榨取空间是所谓文明的必然行为,而获得可榨取空间的最直接手段就是战争。通过战争获得可榨取空

  • 秦灭韩甚至是赵后,为何其余诸国仍不联合抗秦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灭韩过程,秦灭韩后赵国反应,秦荡和秦稷

    [var1] 秦灭六国 这就涉及到秦国的国策“远交近攻”和纵横学的“连横”之术了。 六国联合抗秦那是指苏秦时代六国的“合纵”,六国确实是有一段联合抗秦的时期。只可惜苏秦死后,张仪的“连横”还是生效了。 “连横”就是秦国与暂时不接壤,没有太多利益冲突的国家结盟,然后利用六国之间的固有矛盾逐个击破,从近

  • 秦灭六国最大的失败,李信伐楚失败,而王翦却将其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将王翦李信率大军攻入燕国,王翦灭赵的详细资料,李信对秦灭六国的评价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西周灭亡后,春秋战国时期持续了五百四十九年,在秦王嬴政的带领下,采取 “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 根据秦国的战略,秦国在短短十年内先后摧毁了汉、赵、魏、楚、燕、齐,统一了中国大地。虽然秦军实力如竹,在灭汉、灭赵、灭魏中相继获胜,甚至在赵国面对刁钻的明

  • 秦派60万兵伐楚,剩下的两强为何不偷袭秦国?看完原因使人吐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国坑杀赵国军,秦国灭赵谁埋了40万赵国士兵,秦灭楚之战最新消息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派老将王翦领着60万人去伐楚国。这个时候,韩、赵、魏已被秦所消灭,除去楚国外,七雄只剩下了燕、齐存在。 当时秦国派出的60万大军已经几乎是整个国家全部家底了,可以说秦几乎抽空了国家的全部力量去攻打楚国。按道理说,秦国与楚国“打架”,秦国内空虚,燕、齐正好可以趁机偷袭秦国,并乘

  • 晋国四大家族是如何内讧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晋国的四大家族,宋孔陈四大家族结局,山西晋国赵氏家族

    因为,当时的晋国有一个巨无霸:智氏。智氏当时的领袖,就是大名鼎鼎的智瑶。[var1]说起智瑶,史书通常不吝溢美之词:攻略齐郑,尽显王霸之气;谋算卫国,彰显果敢无畏。也因为这些骄人功绩,使得当时的晋国人从来都不敢称呼智瑶的名字,而是尊称为智伯。在当时的各大世家看来,强人政治怎么没完没了啊?范鞅之后有赵

  • 战国最有名的四位公子,以养士抗秦名闻天下,第三位是刘邦的偶像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邦反秦,战国的养士之风,战国十大经典名将

    战国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这四人或出身王室,或身居高位,皆以礼贤下士、喜好收养门客著称,并因合纵抗秦的大事业获得大名声,后世倾慕者难以计数。那么,名震海内的战国四公子最终都有怎样的结局呢?百年之后的葬身之所又在哪里?1.孟尝君(?-前27

  • 管仲留下遗言:此4人不走,齐国必乱!齐桓公不听,一语成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管仲的三大预言,管仲是怎样帮助齐桓公称霸的,齐桓公和管仲历史事件

    [var1]齐桓公本名吕小白,乃姜子牙(吕尚)的第十二代孙,因齐国内乱,齐桓公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在归国的路上,被管仲射了一箭。后来齐桓公成了国君,要杀管仲,被鲍叔牙阻拦。鲍叔牙对齐桓公说:“你要想成就霸业,必须有管仲这样的人辅佐。”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拜管仲为相。[var1]事实证明,管仲的

  • 长平之战,赵括之母曾阻止悲剧发生,赵王不听,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括兵败长平完整版,长平之战赵括兵败原因,赵括长平杀多少秦兵

    [var1]长平之战,流血漂橹,何其惨烈。作为赵国的军事统帅,赵括自认为“天下莫能当”,结果却成了“纸上谈兵”。南宋文学家徐钧曾有诗云: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这首诗讽刺了赵括纸上谈兵,最终害得40余万人被杀,还提到一件事,就是“一败谁能逃母料”,赵括的母亲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