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窃符救赵后,信陵君最后是什么结局?老师没有告诉我们!

窃符救赵后,信陵君最后是什么结局?老师没有告诉我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960 更新时间:2024/1/7 10:17:21

[var1]

窃符救赵,是战国时期著名历史典故。故事概况为: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魏国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的优良品德自古以来,饱受称颂。那么,问题来了,窃符救赵后,信陵君魏无忌最后是什么结局?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情况比较复杂和曲折,老师一般没有告诉我们。

[var1]

一 首先,窃符救赵后,魏安釐王恼怒魏无忌盗出了兵符,假传君令杀死了晋鄙,魏无忌对此也是非常清楚的。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不仅拯救了赵国,也推迟了秦国一统六国的时间进程,从而对魏国也是有利的事情。不过,作为魏国君主,魏安釐王还是不能容忍魏无忌的这一僭越行为,也即魏无忌突破了魏安釐王的底线。公元前257年,已经打退秦军挽救了赵国后,魏无忌让手下的将军带着他的军队返回魏国,自己与门客留在了赵国。对于信陵君魏无忌来说,虽然因为窃符救赵而名声大振,却无法回到自己所在的国家,这可以说是令人唏嘘不已了。

[var1]

在赵国期间,赵孝成王感激魏无忌窃符救赵这一义举,就与平原君商议,想把五座城邑封赏给魏无忌。魏无忌听此消息后,产生了居功自傲的情绪和神色。门客中有人劝说魏无忌道:“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的兵权以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是立了大功,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我私下认为公子不应该这样。”魏无忌听后,立即自责,仿佛无地自容。 二 魏无忌在赵国居住了十几年不回去。在这一段时间内,虽然秦国因为邯郸之战的重创,放慢了对外扩张的势头。不过,经过长时间的恢复,秦国还是恢复了元气,并将进攻的矛头对准了魏国。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是比较惧怕信陵君魏无忌这位名将的。毕竟早在邯郸之战的时候,秦昭襄王已经赐死了白起,这无疑是自断臂膀,削弱了秦国大军战斗力。趁着信陵君长期留在赵国的机会,秦国派遣大军不断进攻魏国。对此,魏安釐王为此焦虑不安,手足无措之下,这位君主不得不派使者去请魏无忌回国。

[var1]

魏无忌仍担忧安釐王恼怒自己,就告诫门下宾客说:“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处死。”由于宾客们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所以没有谁敢劝公子回魏国。在这个时候,信陵君麾下的两位门客去见公子说:“公子所以在赵国备受敬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如今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话还没说完,魏无忌脸色立即变了,嘱咐车夫赶快套车回去救魏国。 三 魏无忌和魏安釐王兄弟两人十年未见,重逢时不禁相对落泪。在此基础上,相逢一笑泯恩仇,魏安釐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让他执掌魏国的数十万大军。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

[var1]

公元前247年,魏无忌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在其他诸侯国的支援之下,魏无忌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使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紧接着,魏无忌率领山东诸侯国的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魏无忌的声威震动了天下,甚至可以说达到了巅峰。在公元前247年的时候,山东六国的整体实力,已经被秦国远远甩开了。特别是赵国、魏国、韩国这三个诸侯国,更是被秦国蚕食了大片的疆域。不过,在魏无忌的指挥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楚国所组成的联军,依然可以在正面战场击败秦国的精锐之师。 四 最后,在公元前247年合纵攻秦后,信陵君魏无忌自然成为秦国的头号大敌了。在正面战场无法击败信陵君的背景下,秦国决定使用离间计。对于秦国来说,派人持万金到魏国离间安釐王和魏无忌的关系,同时派人到魏国境内假装祝贺魏无忌登上王位。虽然信陵君魏无忌没有谋反的想法,但是,此时的他已经具备谋反的能力和威望。因此,魏安釐王更加怀疑魏无忌,于是派其他人代替他执掌魏国兵权。魏无忌从此心灰意冷,回到魏国之后,不再上朝,每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四年之后(公元前243年),魏无忌因病去世。

[var1]

从此魏国失去最后支撑的顶梁柱。十八年后,魏国被秦国消灭。总的来说,从最终的结局来看,信陵君魏无忌是比较凄凉的。虽然没有像名将李牧一样被冤杀,但是,在失去兵权和遭到疏远之后,魏无忌只能郁郁而终。当然,在信陵君魏无忌病逝后,他依然获得了后人的高度评价。 比如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称赞道:“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再比如隋文帝杨坚曾表示:“昔汉高钦无忌之义,魏武挹子干之风,前代名贤,后王斯重。” 公元前195年,刘邦从击败叛将黥布的前线归来,经过大梁时为公子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守他的陵墓,让他们世世代代祭祀公子魏无忌。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秦赵长平之战疑云:60万人一天要多少粮食填饱肚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赵长平之战双方损失,长平之战赵军被围后秦赵兵力部署,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必败么

    [var1] (图片来自百度战国地图) 此战打得惊天动地规模庞大之余也给世人留下太多太多未解之迷,如最大的迷团莫过于白起为何要坑杀40万赵军降卒?这个困惑人们两千多年的大迷团了,然而笔者也无法给出确切说法,那么笔者谈的是另一个问题,两千年前一支60万人的大队伍如何在距离本国500公里的地方进行长达两

  • 秦赵40万大军对峙了3年?这是我们对长平之战最大的误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赵长平之战到底死了多少人,长平之战赵秦两国有多少骑兵,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兵力

    [var1] 一、必有一战 我们对长平之战的第一大误解是,秦国单纯是因为上党才对赵国开战的。 秦国最早谋划进攻赵国,是在公元前288年。这一年,秦国和齐国相约,共同称东西二帝。这件事的背后是有深意的。 首先,秦国要求韩魏出席称帝仪式,并约定共同伐赵,“著之盘盂”;其次,秦国派魏冉入齐,约定共同称帝并

  • 秦统六国后,秦始皇在咸阳大规模建造宫殿,六国妃嫔开启悲惨余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始皇宫殿真实图片,秦始皇雕像咸阳图片,秦始皇守咸阳

    [var1]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帝王,我们对于他的了解大多在其治理国家这一层面上,关于他的私生活我们是知之甚少的。历朝历代都不乏风流天子,皇帝的私生活也是后世争相研究的对象,秦始皇自然也不例外。 在历史典籍中,经常会见到一些皇后、妃子之类的被记载于史料之中。然而你即使翻烂史书,也无法从中

  •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在我看来名不副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王嬴政简介,关于秦王嬴政的资料,秦王嬴政50集全完整版

    [var1] 春秋战国时代,礼乐崩坏,所有的诸侯国之间都在竞相开发新的殖民地,且诸侯国之间也是相互征伐。这就跟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是一个道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可以榨取的社会资源变多,利用多榨取的资源开发更多的可榨取空间是所谓文明的必然行为,而获得可榨取空间的最直接手段就是战争。通过战争获得可榨取空

  • 秦灭韩甚至是赵后,为何其余诸国仍不联合抗秦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灭韩过程,秦灭韩后赵国反应,秦荡和秦稷

    [var1] 秦灭六国 这就涉及到秦国的国策“远交近攻”和纵横学的“连横”之术了。 六国联合抗秦那是指苏秦时代六国的“合纵”,六国确实是有一段联合抗秦的时期。只可惜苏秦死后,张仪的“连横”还是生效了。 “连横”就是秦国与暂时不接壤,没有太多利益冲突的国家结盟,然后利用六国之间的固有矛盾逐个击破,从近

  • 秦灭六国最大的失败,李信伐楚失败,而王翦却将其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将王翦李信率大军攻入燕国,王翦灭赵的详细资料,李信对秦灭六国的评价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西周灭亡后,春秋战国时期持续了五百四十九年,在秦王嬴政的带领下,采取 “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 根据秦国的战略,秦国在短短十年内先后摧毁了汉、赵、魏、楚、燕、齐,统一了中国大地。虽然秦军实力如竹,在灭汉、灭赵、灭魏中相继获胜,甚至在赵国面对刁钻的明

  • 秦派60万兵伐楚,剩下的两强为何不偷袭秦国?看完原因使人吐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国坑杀赵国军,秦国灭赵谁埋了40万赵国士兵,秦灭楚之战最新消息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派老将王翦领着60万人去伐楚国。这个时候,韩、赵、魏已被秦所消灭,除去楚国外,七雄只剩下了燕、齐存在。 当时秦国派出的60万大军已经几乎是整个国家全部家底了,可以说秦几乎抽空了国家的全部力量去攻打楚国。按道理说,秦国与楚国“打架”,秦国内空虚,燕、齐正好可以趁机偷袭秦国,并乘

  • 晋国四大家族是如何内讧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晋国的四大家族,宋孔陈四大家族结局,山西晋国赵氏家族

    因为,当时的晋国有一个巨无霸:智氏。智氏当时的领袖,就是大名鼎鼎的智瑶。[var1]说起智瑶,史书通常不吝溢美之词:攻略齐郑,尽显王霸之气;谋算卫国,彰显果敢无畏。也因为这些骄人功绩,使得当时的晋国人从来都不敢称呼智瑶的名字,而是尊称为智伯。在当时的各大世家看来,强人政治怎么没完没了啊?范鞅之后有赵

  • 战国最有名的四位公子,以养士抗秦名闻天下,第三位是刘邦的偶像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邦反秦,战国的养士之风,战国十大经典名将

    战国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这四人或出身王室,或身居高位,皆以礼贤下士、喜好收养门客著称,并因合纵抗秦的大事业获得大名声,后世倾慕者难以计数。那么,名震海内的战国四公子最终都有怎样的结局呢?百年之后的葬身之所又在哪里?1.孟尝君(?-前27

  • 管仲留下遗言:此4人不走,齐国必乱!齐桓公不听,一语成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管仲的三大预言,管仲是怎样帮助齐桓公称霸的,齐桓公和管仲历史事件

    [var1]齐桓公本名吕小白,乃姜子牙(吕尚)的第十二代孙,因齐国内乱,齐桓公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在归国的路上,被管仲射了一箭。后来齐桓公成了国君,要杀管仲,被鲍叔牙阻拦。鲍叔牙对齐桓公说:“你要想成就霸业,必须有管仲这样的人辅佐。”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拜管仲为相。[var1]事实证明,管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