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一、必有一战 我们对长平之战的第一大误解是,秦国单纯是因为上党才对赵国开战的。 秦国最早谋划进攻赵国,是在公元前288年。这一年,秦国和齐国相约,共同称东西二帝。这件事的背后是有深意的。 首先,秦国要求韩魏出席称帝仪式,并约定共同伐赵,“著之盘盂”;其次,秦国派魏冉入齐,约定共同称帝并暗约伐赵。 但这件事后来大家都知道了,齐国取消帝号,并在赵国的组织下发动了五国伐秦。而秦攻赵也就不了了之。 但是,局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五国伐秦因为齐攻宋,而变成了五国攻齐。原来的齐赵秦三强,变成了秦赵两强并立。 从这一刻开始,秦赵之战已经不可避免。 阏与之战正是秦对赵国的试探。而赵奢竟然能够战胜秦军的事实,更让秦国上下认识到: 如果轻易发动对赵国之战,一来赵国实力强大,难以取胜;二来大举军事行动,没有好的理由,要是招致列国干预,情况只会更糟。
[var1]
所以,在秦昭王眼中,秦赵早晚必有一战,但是需要一个漂亮的理由。当赵国接收秦国的囊中之物上党的时候,秦昭王意识到,机会来了。
二、上党的悲剧 而子彧说,秦国对这一战蓄谋已久,并不是单纯的因为上党,至少有三点证据: 其一,秦国在进攻长平之前,还干了一件事。 公元前261年,秦军攻占了韩国的侯氏和纶氏两地。这一场看似可有可无的小战役,实际上是非常关键的。 侯氏和纶氏,属于韩国,地处上党以东,太行山口,从韩魏救援赵国必经之地。 明白了吧,秦军占领这两地,是为了切断韩国和魏国对赵国的救援,同时也威慑最有可能救援的韩国,因为上党本是韩国的。而且随着战事的发展,韩魏的确没在长平之战中救援赵国。 秦国为什么要提前断绝韩魏的救援呢?因为秦国对这场战役的定位就是,举国之战。 如果单纯是因为上党,赵国必然不会因为一块没有意义的飞地,而投入全国的军力;而列国也同样不会因为这个而救援赵国。因此,秦国可以轻松的拿下上党。 但如果是举国之战,赵国存亡之际,必然动用全国兵力,而列国也不会坐视赵国灭亡。
[var1]
其二,秦国在进攻长平以前,已经完全的攻占了上党。 公元前260年初,秦军进攻上党,很快上党就被秦军占领了,而长平的赵军并没有大举出动的迹象。 既然上党是长平之战的缘由的话,那么已经占领了上党,赵军也没有反攻上党的迹象,秦军为何还要发动对赵国本土的大举进攻呢? 而第三个证据就是,秦国并没有在赵国接收上党之时,就马上发起大举进攻。
三、对峙三年的秘密 而这,同时也是我们对长平之战最大的误解:秦赵大军在前线对峙了近三年,所以赵国后勤跟不上了。 其实初看之下,似乎的确是这样的。 公元前262年,赵国接纳烫手山芋上党,而长平之战一直打到了公元前260年的九月。 赵军主力被秦军围困,突围多次仍不成功,断粮46天,兵困粮乏。最终,赵军主将赵括战死,赵军投降。 但是,长平之战真的就是从公元前262年一直持续到了前260年吗?或者说,赵国接收上党之后,秦军主力和赵军就一直在长平前线对峙吗? 并不是。 赵军主力或许的确在长平驻守了近三年。公元前262年,当赵国接受上党之时,就预料到秦军可能会进攻。因此,赵孝成王命令廉颇率军驻守长平,防御秦军的进攻。 但秦军却不是。公元前262年,得知赵国接收上党之后,秦军并没有立即发起进攻,甚至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
[var1]
直到公元260年初,秦军才开始出兵,而且秦军的目标是上党,而不是长平。很快,上党就被秦军占领,百姓则退入赵国长平。 公元前260年四月,秦军才开始大举进攻长平。而且,从战果来看,应当是秦军主力,人数众多、战力强劲,因为善战的廉颇很快就被打得步步后退,退入壁垒不敢再战。 也就是说,长平之战应该是公元前260年初才正式开始,如果算后勤消耗,秦军的大量后勤消耗从这时应该才开始算起。 而赵军在秦军没有进攻长平的近两年时间里,究竟是全军驻守长平,还是只是一部,并不清楚。但清楚的是,赵军一直在长平被动防御,一直在等待着秦军的进攻,但秦军就是没有发动进攻。 那么,秦军这两年在干什么呢?答案是,为长平之战做准备。 其中一项准备是攻占侯氏和纶氏,断绝赵军外援;第二项是,尽可能多的集结军队,准备尽可能多的粮草物资,然后养精蓄锐,争取合适的机会一举打垮赵军。 这是唯一能够解释,为什么秦军两年多都没有发起进攻。 也就是说,秦赵长平前线,并不是秦赵两军对峙了三年之久,而是赵军虚耗了两年多粮草,而秦军一直在养精蓄锐。
[var1]
所以,当赵军粮草匮乏的时候,秦军的状况却相对要好得多,这并不完全是因为秦国物产丰富,更是策略的高明。
四、赵国败在哪里? 事实证明,秦国的策略是正确的。当秦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进攻之时,赵军已经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了。 而这,或许才是为什么赵军一接战,就连连败退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长平之战的初败不完全是赵军主将廉颇的问题,而是这个被动防御的策略问题。 这个防御之策是谁定下的呢?两年前,决定接收上党的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 事实上,当时这个策略有一定预见性,并不见得说是错误的。 但赵孝成王和赵胜的局限性在于,他们只意识到,秦国发现嘴里的肥肉上党被赵国吞下之后,必然会反扑,没意识到的是,秦国已经蓄谋已久,决定发动一场举国大战。 所以,当秦军没有发起进攻,赵军除了继续在长平修筑防御工事,似乎并不见有其他什么动作。
[var1]
两年时间里,赵军既没有主动出击,打乱秦军的部署;也没有在秦军攻占侯氏和纶氏的时候,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谋求国际救援。 初败之后,赵王组织朝会商讨下一步行动。直到此时,赵国庙堂仍然只有虞卿意识到,秦国的真实目的,并建议赵国立即向国际求援。但赵王仍然没有听从,而是选择了另一个谋士楼昌的建议,入秦求和。 直到前260年七月,秦国拒绝赵国的求和之后,赵孝成王才意识到,秦国不是冲着上党来的,而是冲着赵国来的! 但是已经晚了,因为赵国的求和之举,秦国在列国散步秦赵和议的信号。所以,当赵国求和的时候,列国都不明白秦赵两国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自然也就不可能救援了。 唯一相对清醒的齐国本答应给赵国粮草支援,却不料秦昭王直接下了国际警告:谁敢援赵,我下一个就灭谁! 于是,赵国彻底孤立了,而失败也就注定了。 而赵括匆匆转变防御阵型为攻击阵型,不过是让赵国败的更惨而已。庙堂筹算的巨大失误,让赵括无论怎么做,都注定无法挽回败局。 而且,赵军主力断粮46天是因为被秦军围困,而不见得是赵国完全没粮食了。所以,赵国后勤断绝也不是赵军失败的主因。
子彧说 赵武灵王和惠文王为赵国积攒下了丰厚的家底,将赵国提升到战国第二、山东第一的位置,然而,都被赵孝成王和赵胜的眼光局限性,一举葬送了在了长平。 长平之战爆发的根源在于,秦赵之间必有一战,上党只是一个完美的借口,没有上党事件只不过延迟这场战争,却不能避免。 而赵国一败涂地最重要的原因,不在于廉颇、更不在于赵括,而在于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的短视,庙堂失策,累死三军。
[var1]
我们对长平之战的误解,让廉颇和赵括,背了2000多年的黑锅(当然,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有责任)。而事实是,哪怕赵孝成王和赵胜能在最后关头清醒过来,不遣使向秦求和,而是向列国求援,或许长平战场上的赵军冤魂,都会少很多。 文/子彧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