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朝废帝号称王是寄希望于京师部队,愿恢复战国状态

秦朝废帝号称王是寄希望于京师部队,愿恢复战国状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877 更新时间:2024/1/6 15:28:50

秦帝国的军队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两部分。

地方军是属于各地的守备部队,由各地征集,按各县各郡配置,由各郡县守尉指挥,数量不多,一般在当地驻守。中央军是秦军的主力,包括驻守关中保卫京师咸阳的卫戍部队和驻守边关要塞的野战部队。中央军也由各郡县征发,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秦征服六国,北击匈奴,南侵百越,主要都是由中央军担当。

秦末之乱爆发时,秦帝国军队的配置,除各地的地方军外中央所属的主力军大概有四支。一支是征服岭南地区后留驻的南部军,一支是屯驻长城沿线的北部军,一支是新组建的中部军再有一支是驻守关中的京师军。这四支秦军,在秦末之乱中命运各不相同。

南部军

南部军是秦帝国征服和镇守岭南地区的军队,人数大约有十万人。南部军的第一任统帅是屠雎,第二任统帅是任嚣,第三任统帅是赵佗

秦帝国出兵逾越五岭,征服岭南地区,在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左右。出征岭南,秦帝国究竟出动了多少军队,《史记》没有明确的记载。西汉时期编撰的《淮南子·人间训》提到,秦将屠雎领军五十万进攻岭南。《淮南子》是诸子杂说汇编,夸夸其谈的事情多,严谨的史事少。五十万大军南征的说法,大概也是游说之士的夸张。

[var1]

秦征南越形势图

当时,岭南地区还处在部落君长时代,没有完整的国家机构和组织严密的军队。面对这样的对手,秦帝国全面动员,以五十万大军征岭南的说法,很难令人相信。新近的研究认为,秦帝国南征军的数量,可能在八到十万之间,比较合于情理。据史书的记载,随同秦军的南进深入,秦政府曾经数次向岭南地区移民,将五十万人数理解为秦南征军、后勤运送和前后移民的总人数,或许更合适一些。

秦末之乱爆发后,帝国东南的旧楚国地区反叛最为剧烈,秦与岭南的交通联系完全断绝。驻防岭南的南部军采取了安土保民的政策,封锁了五岭边界,断绝与北部地区的交通,完全没有介入秦末之乱的战争中。

大约在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末,南部军统帅赵佗宣布独立,建立了南越国。支撑南越独立建国的基本军事力量,就是南部军。

北部军

北部军是秦帝国负责北方边境地区防务的军队,沿长城驻守,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特别是匈奴骑马军团的南侵。北部军的第一任统帅是蒙恬,第二任统帅是王离,总部设在上郡肤施县(今陕西榆林一带)。北部军数量最高时号称有三十万人。

关于北部军,史书的记载比较明确。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统领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夺取了匈奴在河套地区的肥美牧地,设置九原郡,移民屯田,修筑长城要塞,建立了帝国北部边境最大的军事基地,常年驻重兵。

[var1]

蒙恬

北部军不仅直接面对匈奴的数十万骑马兵团,也是关中地区的北部屏障,重要性非同一般,军队的统帅蒙恬为内史,即兼任首都地区的行政长官,监军是扶苏。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崩于出巡途中,李斯、赵高、胡亥伪造诏书送抵肤施,扶苏和蒙恬先后自杀,北部军改由副将王离统领,王离的副将是苏角和涉间。

秦末之乱爆发,北部军奉命内调参与平叛,在王离的统领下,北部军主力渡过黄河,进入雁门太原地区,负责平定赵国和燕国地区的叛乱。北部军控制了雁门太原地区后,封锁井陉口策反赵国大将李良,颠覆了武臣的赵国政权,进入华北平原,攻击在齐国支援下重建的赵歇赵国。这一段时期,北部军的主要交战对手是齐赵联军,主要战场是河北地区,数量有十余万人。

二世二年(前208年)九月,北部军一部秘密南渡黄河,与退守濮阳的章邯军会合,一举击溃围城的楚军,杀死了楚军大将项梁,取得了平叛战争中的重大胜利。

濮阳大胜后,北部军乘胜攻战,将齐赵联军和赵王君臣围困在巨鹿,章邯也统领中部军主力渡河北上支援,拉开了巨鹿之战的序幕。不久,项羽统领楚军主力渡河北上,切断王离军和章邯军的连接,破釜沉舟渡过漳河,在巨鹿城下大败秦军,大将王离被俘,副将苏角战死,另一位副将涉间烧身自杀,北部军全军覆没。

中部军

中部军是秦政府在秦末之乱中新组建的军团,数量在二十余万左右,主帅是章邯,知名的重要将领有司马欣和董翳

二世元年(前209年)八月,陈胜部将周文攻人关中,秦都咸阳告急。京师军在戏水击败楚军稳住阵脚后,秦政府任命少府章邯为大将征集关中地区的兵员,释放骊山刑徒,紧急组建中部军。不久,中部军击溃周文军,出关乘胜东进,逐一消灭陈胜军主力,攻克张楚首都陈县。

[var1]

项梁

平定了张楚以后,中部军进入魏国地区,攻克魏国首都临济,平定了魏国地区的叛乱。进而再接再厉,击败增援魏国的齐军和楚军,杀死齐王田儋。几经胜败反复之后,与北部军联手在濮阳作战,击溃项氏楚军主力,杀死了项梁。

消灭了黄河南岸各地的叛乱军主力后,中部军主力渡过黄河,攻占了赵国首都邯郸。然后,一面沿黄河设防,一面修筑甬道为围困巨鹿的王离军运粮,准备围点打援,在巨鹿一带聚歼六国援军。巨鹿大战,北部军全军覆没,章邯统领中部军退守河内安阳。

二世三年(前207年)七月,内外交困的章邯统领二十万中部军投降项羽。次年十一月,投降的秦军在即将进人关中的时候,军心不稳,遭到项羽所统领的联军突然袭击,被坑杀于新安。至此,中部军全军覆没口。

秦帝国的建立,靠的是秦军多年连续不断的征战胜利。与此相应,秦帝国的灭亡,也因为秦军主力逐一从战场上消失。南部军独立,北部军被歼灭,中部军投降以后,秦帝国灭亡的命运已经决定,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秦宣布放弃皇帝称号,恢复秦王的名号。

秦的这项决定有两重意义,一是宣布秦帝国解体,二是希望秦国与六国并存。这个时候的秦国政府,最大的希望就是维持旧秦王国的存在,而支撑这个希望的物质力量,,一是旧秦国的本土——关中地区——还在秦政府的手中,二是最后一支秦军主力部队——驻守首都地区的京师军——还完好无损。

京师军

秦帝国的京师地区,行政上称为内史。秦的内史地区,大致东以函谷关为界,西到散关,北到萧关,南到武关,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是易守难攻的形胜之地。渭河横贯内史地区的中央,形成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密集,是当时天下最富饶的地区。内史地区的北部是上郡和北地郡,西部是陇西郡,南部是汉中郡、巴郡和蜀郡,都属于秦国的本土地区。

[var1]

秦末农民起义示意图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以来,关东大乱,各郡县纷纷反叛,六国全部复国,秦军陷入苦战。与此相对照,旧秦国的本土地区一直非常稳定,没有出现任何反叛和动乱。

帝国秦军的一支精锐的主力部队——京师军——始终驻守在内史地区,维系着首都的安全。

大体而言,秦帝国的京师军,也就是配置在京师地区、负责保卫首都和皇帝的军事力量,主要有三支,它们分别是郎中令军、卫尉军和中尉军。

郎中令军是皇帝的侍从武官团,由郎中令统领,主要由郎官组成,数量多的时候将近千人。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总管,九卿大臣之一。郎官们既是皇帝的侍从近卫,也是官员的预备队,个个出身良好,经过严格的挑选。郎官们比照军事组织编制,由诸位郎将统领,在宫内负责皇帝的警卫和侍从。

卫尉军是皇宫宿卫军,由卫尉统领。卫尉也是九卿之一,统率卫尉军负责首都咸阳内外各个宫城的进出以及宫城内的保卫。卫尉军的战士称为卫士,由帝国内郡征召,数量在两万人左右。

中尉军是首都地区的卫戍部队,由中尉统领。中尉也是九卿之一,他的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管理京师地区各县的地方军,负责首都各县的治安秩序,一是统领驻京卫戍部队,负责京师地区的守备、各个官署的保卫等等。由中尉所统领的这支驻京卫戍部队,被称为中尉军,战士主要由首都地区征召,数量在五万人左右,是一支精锐的野战部队。

[var1]

章邯

秦末之乱中,京师军一直留在关中负责首都地区和皇帝的保卫。二世二年(前208年)九月,陈胜部将周文领军攻入关中,抵达咸阳东郊的戏水地区时,屯驻在这个地区的中尉军成功击退了敌军,保卫了首都咸阳,为章邯组建中部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戏水阻击战,是秦末之乱中秦京师军参加的第一场战事。戏水阻击战后,中尉军协助新组建的中部军将周文军赶出关中,中部军出关乘胜追击,中尉军则留在关中,继续承担着保卫首都地区的重任,始终没有离开首都地区,也没有卷入关东地区的战事。

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刘邦军攻破武关,进人关中地区。九月,秦王子婴刺杀丞相赵高,掌握了政权,派遣军队在峣关(今陕西蓝田)附近阻击刘邦军,被刘邦军击败。这支前往晓关的秦军,应当是中尉军。

峣关阻击战失败,刘邦军兵临咸阳城下。汉元年(前207年)十月,秦王子婴为了保全首都不被屠戮,统领百官开城投降。刘邦和平地接管了秦国政府和秦国本土,秦京师军各部也被接管,成为刘邦军的一部分。

十二月,项羽统领四十万联军进人关中,鸿门宴中刘邦屈服,将所接管的秦国政权全部交出,秦京师军也交由项羽处置。二月,项羽分封天下,旧秦国的关中地区被分为雍国、塞国和翟国三个王国,史称三秦,秦京师军被编入三秦的军队。

八月,韩信统领汉军由汉中反攻关中成功,塞国和翟国投降,雍国不久被消灭,编入三秦军的部分旧秦京师军将士,再一次回到刘邦军中,成为汉军的一部分。刘邦攻占了三秦以后,确定了从法统、领土、人力、制度等各个方面全面继承秦国的秦本位政策,定都栎阳,以旧秦国为根基,东进与项羽争夺天下。

从此以后,随着战争的持续、征兵制的执行,旧秦军将士、旧秦国本土出身的秦人,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汉军当中,成为汉军的主要兵源,汉军的人员结构也因此发生了重大而意义深远的变化。

更多文章

  • 齐桓公即位后曾灭掉周围三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齐桓公死后谁继位,齐桓公42集完整版,齐桓公统治区域

    一己之仇亡谭国谭国是伯益后裔之国,夏商时已经存在,周代重封,在今山东济南章丘,境内有城子崖遗址。谭国的灭亡纯属咎由自取。根据《左传·庄公十年》记载,当初齐国公孙无知叛乱时,落魄的姜小白曾逃亡到谭国,但是谭国国君怕惹祸上身,拒绝接纳,无奈的姜小白只好转路逃向莒国。没想到一年后当初落魄的姜小白摇身一变成

  • 秦国在六国打击下守住河西为东出提供了经济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国夺回河西之地,秦国收复河西失地完整版,秦国失去河西的战争

    这里说的河西,不是后来汉朝的史书中常见的“河西走廊”,而是现在的陕西、山西之间的黄河南段地区,刚好夹在黄河、洛河之间。本来这片地方是犬戎部落的游牧的地方,因为太靠近华夏族聚居地,晋国作为当时的霸主就出兵把戎人给赶跑了,这片土地也就归了晋国。后来,晋献公废长立幼,引发内乱,公子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

  • 长平、邯郸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何还能击败六十万燕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长平赵国,长平战后赵国女人,长平赵国骑兵优势

    [var1]此时距离长平之战才刚过九年,邯郸之战更是只有短短五年时间, 而赵国经过这两场战战后元气大伤,全国大半青壮年战死在长平与邯郸,实力迅速下滑,可以说此时的赵国正处于最虚弱的阶段,为何还能击败六十万燕军,差点灭了燕国呢?赵国能击败六十万燕国大军主要有三个优势:一是赵国本土作战,粮草供应方便;二

  • 筚路褴褛:从蛮夷小国到南霸天,楚国如何实现大国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楚国的崛起和灭亡,楚国到底是怎么崛起的,楚国的发展方式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楚国春秋称霸、战国争雄,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把目光回放到他崛起初期,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与中原地区那些周天子亲自册封的诸侯国不同,楚国是当时南方地区一个野生野长的诸侯小国,自从夏朝时期就已经存在。这样的国家并不被当时的文明世界所接纳,用今天的话语体系来说:那就是一个

  • 韩国和魏国:制衡天下可存国,贪图小利遭祸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战国七雄的格局是这样的,东南西北,秦齐楚赵有资格争夺统一天下的名额。韩国和魏国夹在他们中间,至于燕国那就是个吃瓜群众出场的戏份很少,韩国和魏国从体量来看,并不能够与其他四个国家相提并论。当然,魏国祖上曾经阔过也是个霸主,但被四大强国联手围殴之后,早就已经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现在已

  • 他从未当过大学教师,却被誉为“万世师表”,与孔子齐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最伟大教育家孔子,史上唯一和孔子齐名的大家,史上最牛的老师孔子排名第几

    这个人,就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杰出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var1]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就体现出了用教育开发民智的思想。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在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陶行知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

  • 春秋最厉害的特务头子,指使两大杀手谋杀政敌后,成长为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政敌给李三才的罪名,春秋最厉害的特工,历史上的政敌

    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夷昧、四子季札。按理说应该是长子继位,但寿梦却最喜欢四子季礼。季礼也确实出色,不仅一表人才,还知书达理。他拒绝了父亲的安排,坚持让哥哥继位。[var1]寿梦见到儿子这么懂事,老泪纵横。他干脆将四个儿子都喊到身边,告诉他们王位应该按照兄终弟及的顺序,一个个

  • 齐楚争霸:楚国为什么能够笑到最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楚国与诸侯争霸,秦楚争霸楚国怎么样了,晋楚争霸时楚国势力

    公元前641年,一代霸主齐桓公去世。两年后,公元前639年,宋国国君宋襄公意欲取代齐国霸主地位,召开诸侯会盟。可没想到楚国国君楚成王不讲礼貌,蛮横地闯进了会场,把宋国国君宋襄公给绑架了。之后,又在泓水之战中彻底打破了宋襄公称霸中原的美梦。从此刻开始,直到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楚国是中原诸侯国当之无

  • 春秋版“隆中对”,太史伯阳如何构筑周王朝的伟大复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周王朝一共有这两位太史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璀璨的文明瑰宝,一位就是那个留下了道德五千言的老子,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太史伯阳,这个人曾经准确地预估到了周朝的衰落,及王朝衰落后周边各国的崛起名单,甚至还处心积虑,为周王朝的复兴,构筑了一幅战略规划。这件事情发生在西周王朝灭亡之前的

  • 齐国为何无缘大一统?地缘缺失,兵政潜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齐国兵力最强盛的时期,齐国地缘的缺点,齐国与鲁国地缘结构

    唯一不同的是,欧洲缺少一个秦国。那战国七雄中谁又是英国呢,答案是齐国。日不落帝国曾塑造了世界,而齐国却不可能承担起统一华夏的使命。齐国有五败,俱可致国亡。[var1]人败:兵民官,皆病矣齐国是战国时代的大国强国,如果秦国代表的是朴实无华的农业文明,那么齐国代表的就是自由浪漫的商业文明,渔盐之利富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