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太子就是一个难当的职业,太子当的不好,虎视眈眈的兄弟们就一拥而上把他拉下来,但当的太好的话,年华老去的帝皇就会疑心,也要把他拉下来。
前有汉武帝刘彻冤杀太子刘据,后有李世民射杀太子李建成,太子的日子过得实在是不易。
但是明朝的第一位太子朱标却是个难得的例外,他不仅活着的时候受到父亲的看重和兄弟们的拥护,在死后也被追封为皇帝,甚至有人说如果他不死的话,以他那恐怖的实力,中国的历史将要被他改写,这是怎么回事呢?
长子嫡孙,万千宠爱
公元1355年,一个使者找到了正在攻打嘉庆的朱元璋,朱元璋本来正因为战事而焦灼,但听了使者带来的这个消息之后,顿时就乐的一蹦三尺高,满面笑容的对着属下们大喊一声:“老子终于有儿子了!”
原来就在不久之前,居住在大后方一个商人家中的马夫人为朱元璋生下了他的长子,要知道朱元璋这个时候可已经有27岁了,在古代属于妥妥的“高龄老父亲”了,这个年纪才得到一个长子,朱元璋的快乐可想而知。
而且朱元璋自从在元朝末年全家饿死的差不多后,就到处漂泊流浪,直到娶了马夫人之后才有了一个家,但是没有孩子,一个家终究是不完整的,如今他终于有了一个血脉相连的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家业,他怎么能够不激动?
在极度的激动之下,朱元璋直接带着属下们爬上了他们驻扎的营地旁边的一座山,拜谢了山神赐给自己一个儿子,还在山上写了一句“到此山者,不患无嗣”,以至于在他打得天下之后,这座山因名人效应成了明朝百姓们求子的打卡必到之地。
总而言之一句话,朱元璋为这个孩子的到来高兴疯了,等战事平下来之后,他立刻骑着马赶回了后方,去看望自己的好大儿,在朱元璋这个父亲的眼里,怀里新生的婴儿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简直没有一处不好,于是还没读过几本书的朱元璋硬生生熬了几天几夜,才在经史典籍里为儿子找了一个满意的字——标。
既然是自己要继承家业的长子嫡孙,那朱元璋自然是对朱标十分看重的,他那时也是小有所成,于是就请来了大儒宋濂来教导自己的儿子,他自己小时候吃不上饭读不起书,但是他的儿子却一定要拥有最好的。
朱标也没有辜负老父亲的期望,他自小就聪慧过人,而且学习十分刻苦,丝毫没有富家子弟的骄纵之气,这也让朱元璋对这个儿子更加的喜爱,经常把他带到身边,让他跟着自己学习做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朱元璋的事业越来越大,他也有了其他的姬妾和儿子,但是他对朱标的看重却从来没有过减少一点,在他心里,这个和正妻马夫人生的孩子是他毫无疑义的继承人,于是在他自立为吴王之后,他第一时间将朱标封为了吴王世子,一点儿希望都没有给其他儿子。
为了巩固朱标的地位,朱元璋还特地让他代替自己回家祭祖,让祖先们看看这个英姿勃发的长子嫡孙,这一年朱标只有12岁,但是他的表现却完全不像一个少年人,他不仅完美的完成了祭祖的任务,还一路体察民情赈济百姓,把跟着他的官员们都感动的眼泪汪汪,感叹主公的事业后继有人。
天纵英才,众望所归
公园1368年,朱元璋彻底实现了从乞丐到皇帝的华美逆袭,在南京自立为帝,创立大明朝,朱标也跟着朱元璋升职加薪,成为了大明朝的第一位太子。
与其他太子不同的是,朱标这太子来的一点儿挑战意义都没有,从朱元璋称帝开始,下面的大臣们就组团劝他立太子,朱元璋高高兴兴的接受了他们的建议,把刚当了一年吴王世子的朱标升为太子,这人生,刘据和李建成看着都要哭了好吗?
朱元璋手底下这些看着朱标长大的大臣们,对着朱标也的确是寄予了厚望,他刚刚当上了太子,他们就上书劝朱元璋让他担任中书令,处理政务,要知道,在古代中书令这个职位的权利几乎可以与丞相媲美,他们上奏让只有13岁的朱标担任这个官职,可见他们对朱标的拥护了。
但令人意外的是,一向把朱标当成眼珠子的朱元璋却拒绝了这个提议,按照他的想法,朱标这个时候还太年轻,太早接触政务的话,对他没什么好处,如果他在处理政务时出现了什么差错,反而还会对他造成不利的影响。
所以朱元璋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暂时没有让朱标担任官职,但同时他开始给朱标组建了一个豪华的东宫班底——太子少师左丞相李善长,太子少傅又丞相徐达,太子少宝兵马大元帅常遇春……总之朱元璋手底下排的上号的大臣已经全部到东宫去待命了。
纵观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从来没有哪个太子拥有过如此强大的东宫阵容,但是朱标却偏偏这么轻而易举的拥有了。在他们的精心教导之下,朱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完美太子。
就这样,朱元璋还是觉得给儿子的不够多,于是他又对照了一下历朝历代的太子的待遇,专门给朱标搞了个东宫小朝堂,赐予了他独立执政的权利,规定在自己不在的时候,就由太子朱标全权监国,谁也不能越过他去。
太子这么优秀又出彩,按理来说,这个时候作为老父亲的朱元璋总应该有点儿什么疑心了吧,可事实恰恰相反,朱元璋非但没有因为朱标的优秀而心生忌惮,反而还大力放权给他,为了让朱标在那群老大臣面前更有底气,朱元璋还特地将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朱标,一点儿都不怕朱标有了军权之后会有什么不该有的心思。
朱元璋对朱标没有意见,他其他的儿子总会有了吧,毕竟朱标站在那里,他们就永远不会有上位的机会,但是事实还是相反,朱元璋这些小儿子们全部都是大哥的迷弟,朱标让他们往东,他们不敢往西,朱标让他们打狗,他们不敢撵鸡。
这一切不仅是因为朱标的地位稳固,而且还因为朱标的确是一位宽厚忍让的好大哥,对这些弟弟们他是只有宠爱,没有忌惮,还经常在朱元璋的面前说这些弟弟的好话。
在父亲兄弟大臣的共同期望下,朱标终于获得了“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的权力,从此能够与父亲朱元璋共同处理天下大事,让众人惊喜的是,朱标对这些政务处理的是游刃有余,丝毫不逊于其父,而且他比他的父亲更加的仁慈,处理事情的手段也更加柔和,这让大臣们对他的爱戴更深。
更难得的是,朱标虽然性格温润、待人宽和,但是他骨子里却有着文人君子极度的倔强,丝毫不会为了强权而折腰,朱元璋的为政手段相当酷烈,经常会兴起大案,牵连了不知多少人命,每当这个时候,朱标就会挺身而出,仗义直言,只要是他认为罪不至此的官员,他都会尽力去维护,哪怕这个官员可能和他毫无关系。
朱元璋虽然不喜欢朱标的行事风格,但是他也明白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只有这样的儒家手段才更加适合百废待兴的天下,所以在朱标的求情之下,他大多也会格外开恩,很多要加破人亡的官员得以保全,也有很多无辜被牵连进来的人得以恢复清白。
朱标这样优秀,朱元璋也觉得自己该放手了,于是从洪武十年开始,朱标就开始独立的处理政事,有的事情几乎不需要上报父亲朱元璋他就能拍板决定,在此之后,他成了大明朝名副其实的二把手,像李善长、徐达这些国之名臣,都是在他手底下办事儿的。
手底下一群人中龙凤,朱标是半点不慌,他身后有着父亲的支持和整个陇西勋贵集团的支持,收拾谁就是分分钟的事情,而且他虽有君子之风,也不乏雷霆手段,再大的刺头在他手底下也不敢轻易动弹。
历史上的太子,从来没有像朱标一样手握大权、众望所归的,如果按照既定的道路走下去的话,朱标应该会成为一代明君,执掌天下,但事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公元1392年,历史悄然转了个弯。
英年早逝,呜呼哀哉
公元1392年,朱标奉朱元璋的命令巡视陕西,这一路朱标的任务非常繁重,他不仅要体察民情,严惩贪官污吏,还要把又双叒叕闯了祸的倒霉弟弟秦王带回京城请罪,或许正是因为行程太快事情太多,朱标太过劳累之下才感染上了风寒,继而发展成了中风,最后一命呜呼。
朱元璋差点没哭昏过去,这可是他最爱的长子,他给予厚望的继承人,他几十年的心血所在啊,其他的亲王们也哭的要死要活,朱标向来对他们不错,有什么事情这个大哥都顶在前面,如今朱标一死,再也没有人能在老爹的怒火下带着他们全身而退了,底下的大臣们都更不用说了,温润敦厚的太子一死,他们对未来的政治设想全部要推倒重来,这谁能受得了?
举国上下都为这个太子的死一片悲痛,但是日子也总是要过下去,朱元璋又开始考虑几下一任的继承人。
按理来说,作为一个父亲,大家应该更偏向几个年轻力壮的儿子,但是朱元璋为了朱标,还是力排众议立了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为太子,毕竟如果弟弟登基的话,朱标就永远只能是个太子,但是儿子登基的话,朱标可就是太上皇了。
既然选了朱允炆作为继承人,那朱元璋就要开始为他的未来铺路,朱标在的时候,他大权在握,手段成熟,能完美的平衡勋贵集团和文人集团之间的关系,但是朱允炆年少德浅,他哪里能够压的下这样强悍到难以抑制的势力?所以朱元璋只能亲自动手,把当年跟随着他打天下的老兄弟们全部送上了西天。
这虽然巩固了朱允炆的地位,但是也让朱允炆在登基之后手上没人可用,被几个腐儒哄着就把屠刀对准了兵强马壮的叔叔们,以至于朱棣悍然起兵奉天靖难,他手底下的年轻一代们连反抗的能力都欠奉。
所以朱标的死无疑是让大明朝的历史转了个弯,如果他还活着的话,朱元璋根本就不会对那群人中龙凤的老兄弟们出手,朱标的实力手段也绝非朱允炆那样的黄口小儿可比,那样的话,借朱棣十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啊。
再说了,朱标活着的时候,朱棣兄弟几个的日子,过的是爽之又爽,有什么错了朱标都会顶在前面,所以除非他们脑袋进水了才会去造这个既宽厚忍让又实力雄厚的哥哥的反。
可是等到侄子朱允炆上台,他们的日子就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朱允炆心急火燎的搞革命,要把这些叔叔的命都给革掉,所以朱棣造反也是不得已之下的决定,否则的话,有安稳日子过,谁想把脑袋顶在裤腰带上造反啊?
如果朱标还活着的话,朱棣就不会造反,朱棣不会造反的话,那他后来的那些叫门天子道士皇帝就都不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嚯嚯本就形势不妙的大明朝,那样的话,说不定历史上就不会出现什么清朝崛起扬州十日,更乐观一些想的话,说不定连闭关锁国,洋人入侵都不会有。
朱标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有权利的太子了,没有之一。
正是因为他这样的优秀和强悍,才让后世的人都感叹他的英年早逝,畅想他如果没有死去的话,历史会是什么样子,但是这世上最不能想象的就是如果啊,朱标之死,终于还是彻底改变了大明朝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