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草拟诏敕、辅佐宰相,五代十国时的中书舍人,有哪些权利和职责?

草拟诏敕、辅佐宰相,五代十国时的中书舍人,有哪些权利和职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446 更新时间:2023/12/19 11:35:19

五代十国中书舍人在职掌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制诰权为中心的各项职权进一步使职化。而中书舍人的具体执掌,《新唐书·百官志》和《唐六典·中书舍人》都有明确记载。

其职责为:“参议表彰;草拟诏敕;制下署行;奏改制敕;受表状;册命;劳问;知制诰;判本省杂事;考课;察冤滞;六押;辅佐宰相。”

按照工作性质来划分的话,这些具体职责又可以分为两类,即政务和书。今天,我们将对五代十国时期中书舍人的草拟诏敕、制下署行、受表状、知制诰、劳问、考课等职责及其使职进行讨论。

草拟诏敕是中书舍人自设立以后最基本的执掌。一般认为,在玄宗设置翰林学士之后,中书舍人的草诏权逐渐为翰林学士所分割,翰林学士掌管内制,草拟天子诏令。

中书舍人掌管外制,草拟宰相政令,也可能有二者共同掌典内外两制的情况。但是,至五代十国时期又有新的变化,即中书舍人与翰林学士共同掌典两制,不分内外。

五代时期,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共同草诏,不分内外。而中书舍人与翰林学士在五代时期都可以代天子立言,草拟诏书。且自肃宗以来,虽然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分掌内外,然而就其本质而言,并无太大区别。

后梁后唐时期,一改唐中期以来翰林学士掌内制,中书舍人掌外制的惯例,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两制互相补充,共同执掌天子与宰相的诏敕,不分内外。

后晋时期,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共掌诏敕的情况又有所改变。晋高祖天福三年因翰林学士瀚醉酒轻薄,废除翰林学士制度。胡三省在该条下注曰“当是时,枢密直学士既罢,仅有翰林学士尚为亲近儒生,李瀚之酒失,罢之是也,因而罢翰林学士,非也。”

晋高祖既罢翰林学士,又废除枢密院,因此,中书省的权力在这一时期内有所恢复,中书舍人也重新掌握草诏权。复置翰林学士院之后,中书舍人又与翰林学士共同执掌诏敕的草拟。

后汉时期,由于中书舍人共有四员,且后汉高祖建号后,“拜苏逢吉谓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中剧务皆出自逢吉手”,以致“汉世尤无法度”,鉴此,后汉时期中书舍人的执掌暂且不论。

后周时期,周太祖一改前朝轻视文臣的作风,开始重用文臣,中书舍人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重用,大多掌典内制。后周任用中书舍人掌典内制的契机是周世宗亲征之际。

总的来说,后周时期,皇帝的草诏权大都由中书舍人所掌握,中书舍人在后周时期虽然兼掌内外,但是草拟皇帝诏敕,即掌典内制是其主要的职责。

五代经历了由中书舍人与翰林学士分掌内外,到后晋天福三年至六年中书舍人一人独掌内外两制,后又与翰林学士分掌内外。高越为后唐元宗时任中书舍人,元宗时为元宗草拟诏书,并且由高越草拟的诏书数量不少,因此,元宗“以高越为称职,不徙官者累年。”

高越为元宗草拟诏书,是南唐时期中书舍人负责草拟内制的例证。由上可以看出,南唐时期中书舍人与翰林学士交替、相互补充,既可草拟内制,又可以草拟外制。

除草拟诏敕之外,中书舍人还需要负责“册命大臣,则使持节读册命;将帅有功及大宾客,则劳问”,唐代,出使劳问一般由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负责。

五代时期,中书舍人奉使劳问、持节宣读册命的情况仅见于《江南别录》,而且是南唐对于后周时期中书舍人卢多逊出使南唐的相关记载。“天朝使中书舍人卢多逊来聘,南伐之谋,兆于此矣。”

可以看出,五代时期中书舍人相关的记载比较少,这并不意味着中书舍人不再有奉表出使的职责。而十国时期由于各个政权之间的联系较多,中书舍人奉表出使的记载较多。

考课是中国古代对官吏进行定期考核的一种制度,初见于周。自汉至清,都设有专门机构和具体人员负责典掌官员的考课。

唐代,考课每年举行一次,由考功员外郎和郎中具体负责,又设给事中、中书舍人各一员,监督考功员外郎和郎中的考课事宜,是为监考使。

五代时期,这一情况有所变化。自唐末以来,虽然有此旧例,但是并未具体施行。因此,卢文纪上疏后唐明宗,奏请应当按照旧例,设置监考使,负责官员的具体考课。

该奏疏中只提到应当在中书门下的清望官中选取两员,并未明确是否为中书舍人,而五代时期并没有中书舍人负责具体考课的记载,因此可以推断,中书舍人监督考课的职权,在五代时期已经并非其固定执,开始使职化。

除上述政务性较强的工作之外,中书舍人还负责部分文翰性较强的工作。以下对中书舍人知贡举、充史馆修撰以及学士等职责进行讨论。

“唐代,贡举相关事宜一般由礼部和吏部负责。”五代十国沿袭唐制,但是负责贡举的官员有所变化,以中书舍人知贡举则是其中一种。

五代时期中书舍人知贡举的情况较为稳定。后梁时期,知贡举的中书舍人仅有一员,至后唐、后晋、后周,知贡举的中书舍人都有两员。此外,后梁中书舍人知贡举时间为一年,后唐为三年,后晋、后周均为三年,因此,后晋、后周时期中书舍人知贡举时间大于后梁、后唐。

此外,中书舍人学识素养及自身道德修养较高,因此,在知贡举时也大都能秉公执事,当然也有中书舍人在知贡举之时由于自身原因,导致漏记举子姓名或者作弊的情况。

“十国时期知贡举者,多差遣吏部侍郎、翰林学士以及中书舍人为之,未见有礼部知贡举者。”中书舍人知贡举者仅见徐锴、张佖二人。

中书舍人主持复试的记载仅有一次,即后主乾德二年九月命令徐铉复试舒骓等五人。这说明十国时期,中书舍人知贡举和复试的情况大致与五代一致。

受“借古鉴今”思想的影响,中国历代朝都非常重视史籍的修撰。五代自不例外。由于中书舍人多选善文辞者,因此,中书舍人经常会被委任参与史籍的修撰。

五代十国时期中书舍人参与修史的例子较多。后唐末帝朝中书舍人张昭远曾以中书舍人兼任史馆修撰,此外,又有后晋高祖时期中书舍人王易简,曾充史馆修撰,并判馆事。

除修史之外,由于中书舍人熟谙各项典章制度,因此,中书舍人还经常参与修订制度、删定格令。“梁开平三年十月,敕太常卿李燕,御史司宪萧顷、中书舍人张衮,尚书户部侍郎崔沂、大理寺卿王鄯、尚书刑部郎中崔诰、共删定律令格式。”

中书舍人辞藻温丽,因此撰碑也是中书舍人的职责之一。然而,有关中书舍人撰碑的相关职责,鲜为人所提及。事实上,自唐代以来,皇帝有时便会派遣中书舍人撰碑,五代因之。

虽然在五代十国时期,中书舍人奉皇帝敕撰写碑刻的记载并不多,但是从皇帝直接诏命中书舍人撰文这一点来看,中书舍人仍然有撰写碑刻的职责。

综上所述,五代十国时期,中书舍人的具体执掌相对唐代而言有所变化。首先,自玄宗设翰林学士以来,中书舍人的草诏权一分为二,翰林学士草拟内制,中书舍人草拟外制。

而这一情况至五代又有所变化,后梁后唐时期,中书舍人于翰林学士共同掌典两制,不分内外,后晋时期,由于晋高祖先后废除枢密直学士和翰林学士,在这一时期内,中书省职权有所恢复,中书舍人草拟权也相应有所恢复。

至晋少帝复置翰林学士院之后,中书舍人与翰林学士共同执掌皇帝与宰相诏敕的草拟。后周时期,中书舍人又得到重用。

唐一代,考课和察冤是为中书舍人的本职,唐代设中书舍人与给事中负责监督内外官员的考课,而唐末五代以来,中书舍人与给事中负责考课的制度并未严格施行。

至后唐明宗时期,敕中书门下任清望官两员负责监督考课,并不一定选任中书舍人为之,由此来看,中书舍人考课的职权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开始使职化。

五代十国时期中书舍人察冤的记载暂时并没有发现,中书舍人察冤仅见于唐代一朝,五代十国以及宋,都并不占主流。据此可以推断,中书舍人察冤的职能在五代时期也开始逐渐为使职代替。

最后需要谈及的是五代十国中书舍人负责的一些政务性不强的职责,这些职责包括知贡举、修史、修订制度以及撰碑。其中修史与修订制度与唐代相比无异。

唐代自开元二十五年以来,以中书舍人或四品以上清望官知贡举,但是五代十国却打破了该限制,开始以主客郎中等四品以下的官员知贡举。

这是五代十国与唐代的不同之处,也是为五代的创新。此外,唐代以来,中书舍人撰碑这一职责鲜为人所提及,五代继承唐代的这一旧例,中书舍人仍然时常奉敕撰写碑文。

更多文章

  • 他是隋唐第三名将,力大无穷,曾打跑李元霸,却死于无名小辈刀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隋唐第一好汉李元霸,隋唐十大高手李元霸,隋唐李元霸大战裴元庆

    对于隋唐时期的英雄人物,对于了解历史故事的人应该都是非常熟悉的了。但是如果说要把这些英雄进行排名的话,其实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是并不存在的,因为在真实的历史当中,人们并不会去通过排名等方式来判定一个人的能力。如果我们想看一看,那个时候英雄的排名高低的话,那么就要从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当中去探寻了。相信了解

  • 32岁杨贵妃给48岁儿子安禄山洗澡,66岁唐玄宗连连称赞:重赏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杨贵妃与安禄山私下关系,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照片,唐朝安禄山与杨贵妃

    随后,侍从们抬着安禄山在皇宫内到处玩耍,这一边抬,还一边喊着“禄儿”“禄儿”,就好像宫内真的出了一个大婴儿。一时间,宫内一片欢声笑语。到了水池边,杨贵妃命宫人将安禄山放入温水中,并亲自为他沐浴,说是为他“洗三”。在唐朝,“洗三”是个旧俗,也就是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父母亲自为其洗浴。唐朝人相信这样做

  • 武则天当了12年才人没有怀孕,却给李治连生4子?究竟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切还得细细说起,武则天在李世民去世后,跟历史的众多妃子一样都去了感业寺出家为尼,然后此时的李治早已被武则天的美色深深吸引,于是李治不顾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将武则天接入宫中,这才有了之后的女皇武则天。武则天一生为李治生下了三儿两女,由此可见武则天的生育能力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反观李世民,他的一生一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古人爱美之心的体现,唐代繁荣的铜镜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铜镜的十大禁忌,清代铜镜全部图片,2022铜镜春拍

    这一时期它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受什么样的因素推动呢?要了解这些,我们需要从它的起源开始了解。一、起源于青铜时代的铜镜文化,在中国古代可谓是源远流长,但最初只是上层社会才拥有的“宝物”1.自诞生便自带神秘早在殷商时期,它已经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当青铜被人们知晓运用的时候,它作为镜子的一面也被人开发了

  • 武则天跟了李世民12年没怀孕,为何一嫁给李治就有了?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武则天为什么嫁给李治,武则天和李世民 李治的关系,武则天和李世民到底是什么关系

    说到历史上的传奇女子,武则天自当首屈一指,无人可望其项背。正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一生充满争议,却又在争议中不断让人折服。因此,比起她的雄才伟略、强硬的政治手段,她的美貌和风流之事好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值得一提的是,为何则天跟了李世民11年都未曾有孕,反而是跟李治

  • 捋一捋这些征战历程可知:唐朝的大半个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李世民的简介,唐朝李世民女儿永安公主,李世民带领的唐朝有多强大

    另外,还有一些地主阶级组建的武装割据政权。如,梁师都、刘武周分别称帝于陕北横山一带、晋东北一带;李轨霸居甘肃武威一带;薛举夺占了兰州一带;萧铣控制了湖北、湘北一带等。如此形势下的617年5月,隋王朝的太原留守李渊也趁机起兵,图谋天下。当年11月,李渊攻占长安(西安),并拥有了陕西东部、中部以及山西太

  • 从这些说法、观点来看,李白不仅不是胡人,还可能是皇室血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白是胡人吗,李白身上有什么血脉,李白血脉相连图片

    那么他究竟是汉人还是胡人?他的家世又如何?这自然成了后人十分感兴趣的问题。下面,咱就聊一聊有关情况。一、自我表述:出身显赫,皇室血脉。根据李白的自述及亲友的述说,李白是唐玄宗的先祖,出身显赫。在《赠张相镐》一诗中,李白自述道:“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李白的族叔李阳冰这样描

  •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前,竟然做了这一件事,在历史上仅有三人受过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武则天最惨的六个皇后,武则天秘史皇后和淑妃被挨打,武则天成为皇后

    后来新皇帝继位,也就是唐高宗李治,一直惦记着寺庙里的武则天,想方设法的把她又接回了宫,百般宠幸,还封了昭仪。但是武则天并不满足于昭仪这个封号,她一直觉得自己绝非凡人,她想当妃子,想当皇后。当时唐高宗已经有了一个皇后,武则天为了当上皇后,亲手杀了自己的孩子,设计嫁祸给王皇后。后来武则天又设计陷害了受宠

  • 历史上被家暴的公主:她是李世民最爱的小女儿,却被驸马害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纵使公主没有争夺权力的资格,她的地位依旧会很高,那些状元亦或达官显贵,纵使当了驸马,也会对公主百依百顺。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位公主,她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但在李世民驾崩后,这位公主却被家暴,被驸马家族嫌弃,甚至最后被驸马所杀。这位公主就是新城公主,李世民最小的女儿。一、新城公主婚约坎坷新城公主

  •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本是大龄剩女,44岁时嫁人,91岁高寿而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武则天母亲杨氏个人资料,历史上的武则天和她的母亲,武则天的母亲杨氏葬在哪里

    在我们当代,四十多岁的大龄剩女,都不多见,在古代,就更不多见了。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杨氏,44岁时才嫁人,后来生下了千古一帝,风光无限,但是老来却令人诟病。在古代,女子到了十三四的年龄如果不嫁人,就要多纳税,甚至是父母会被治罪,更有甚者会坐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尽早的让女子生育,繁衍人口。武则天《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