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称帝前称号是吴王,为何登基后定国号为明?

朱元璋称帝前称号是吴王,为何登基后定国号为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932 更新时间:2024/2/6 7:41:47

[var1]

其实,这对朱元璋来说,定国号为大明是一个法统建构的根本性转向。

『吴王』是韩林儿封给朱元璋的爵位,那为什么叫『吴』呢?因为韩宋政权之前就给朱元璋封了『吴国公』。

二十三年,韩林儿册明太祖为吴王。

龙凤七年辛丑正月,亳都升太祖为吴国公。

因此,无论是『吴国公』还是『吴王』,都是韩宋政权给朱元璋册封的爵位,『吴』王国的法统,来源于韩宋政权的合法性。

这在中国历史很常见,历史上的王朝建构逻辑有禅让逻辑和血缘逻辑之分,只要是通过禅让建立的王朝,大都是这种玩法。比如,曹丕以汉朝给的封爵『魏王』为依据建立了魏朝,司马炎以魏给的封爵『晋王』为依据建立了晋朝,一直到朱温以唐朝给的封爵『梁王』为依据建立了梁朝。

因此,像魏晋这一类通过禅让建立的王朝,都需要承认前朝的合法性。比如,曹丕如果不承认汉朝的合法性,那汉朝封的魏公、魏王显然也就没了合法性,那曹丕建立魏朝还有什么合法性呢?所以,对于通过禅让建立的王朝而言,他们的合法性都是基于前朝的合法性。

[var1]

所以,司马炎封曹奂当陈留王,让他在魏王国的都城邺城继续奉曹魏之祀。同时,司马炎还保留曹魏封的刘家山阳公国,因为没有汉朝的合法性就没有魏国的合法性,因而也就没有了晋朝的合法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王朝要立『二王三恪』,不仅要封前朝皇室,还要封前朝的前朝皇室。不是闲的没事干,而是为了建构政权的合法性。

因此,可以判断,如果朱元璋称帝用『吴』作为国号,就是要继承韩林儿的韩宋政权的法统。

那么,韩宋政权的法统来自哪里?是来自宋朝的血缘逻辑,韩林儿他爹韩山童宣称自己是宋徽宗的八世孙。

所以朱元璋一旦把国号定成『吴』,就相当于他要承认“北宋-南宋-韩宋-吴”这一法统链条。

但是,这一法统链是没有元朝位置的。韩林儿要直接继承宋朝,那灭宋的元朝就只能是伪朝。同样,继承韩宋的朱元璋也只能承认元朝是伪朝。

[var1]

这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先例。五代十国的后唐就号称直接继承唐朝法统,否认了后梁法统。而后晋继承了后唐,因而也要否认后梁的正统性。所以后晋王朝的『二王』就是隋朝和唐朝(包括唐和后唐)两朝的皇室。

是日,诏曰:“应天开国,恭己临人,宜覃继绝之恩,以广延洪之道。宜于唐朝宗属中取一人封公世袭,兼隋之酅公为二王后,以后周介公备三恪,主其祭祀,及赴大朝会。”

就像后晋承认后唐、否认后梁一样,如果朱元璋建立了吴朝,也必须要承认韩宋、否认元朝。

这样做其实也不是不可以,毕竟当年石敬瑭就是这么干的。但是很明显,朱元璋不想这么干,他不想继承韩林儿的法统。

而且不仅不继承韩林儿法统,朱元璋还觉得韩宋这帮人全都是贼人、妖人,像朱元璋一朝编纂的《元史》就很明显有这个趋向。

辛亥,颍州妖人刘福通为乱,以红巾为号,陷颍州。初,栾城人韩山童祖父,以白莲会烧香惑众,谪徙广平永年县。至山童,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福通与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复鼓妖言,谓山童实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

韩山童祖父,是在用白莲会“烧香惑众”,说韩山童是宋徽宗后人,不过是一些“妖言”,信韩山童的都是“愚民”。而刘福通呢,“颍州妖人”罢了。

朱元璋不仅不觉得韩宋是正统,还觉得韩宋这帮人都是妖人,都是反面人物,认为白莲教也都是妖言惑众,也就是说,韩宋是伪政权。

那么,朱元璋怎么也不可能用一个伪政权给的封号『吴』来当国号,同样,朱元璋也不会拿什么小明王或者明教来当国号。这些都不符合朱元璋的法统建构逻辑。

[var1]

那朱元璋是怎么建构法统的呢?他是要继承元朝法统!

他在继位诏书里说的很明白,元朝入主中原是符合天命的,所以元朝是正统王朝。现在过了百年,元朝已经丧失正统性了,天命就轮到我朱元璋了。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因此,朱元璋也没有封韩宋后人,只封了元昭宗儿子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朱元璋还不同意大臣拿李世民王世充类比他和元朝,而是李世民和隋朝比较像他和元朝,认为元朝入主中原百年,他和满朝大臣都因为其才能出生成长。

癸酉,买的里八剌至京师,群臣请献俘。帝曰:“武王伐殷用之乎?”省臣以唐太宗尝行之对。帝曰:“太宗是待王世充耳。若遇隋之子孙,恐不尔也。”遂不许。又以捷奏多侈辞,谓宰相曰:“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乙亥,封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

因此,朱元璋的法理建构中,明朝是继承元朝的法统,而否认韩宋政权的法统。

[var1]

那为什么国号叫做『大明』呢?其实也不是因为小明王的,因为明教的,朱元璋法统建构的逻辑转向是这样的: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大元』国号来自于易经里的『大哉乾元』,而大哉乾元后面就是『大明终始』,所以,『大明』这个国号本身就表明了,『大明』要当『大元』法统的继承者。

按这个逻辑推下去,如果明朝被篡位了,下一个王朝叫『大和』也说不定(保合大和,乃利贞)。总而言之,从『吴』到『大明』,并不是朱元璋的一时兴起,事实上,其背后包含了极为深刻的政治逻辑。也就是,从继承韩宋转向继承元朝的法统建构逻辑。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君主世系——齐国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七雄之齐国,战国七雄各国君主,齐国国君世系

    [var1]齐国的始祖是太公望(即姜子牙),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为了酬谢周朝的功臣和宗室,首封身为师父的功臣吕尚于营丘(后改称临淄),国名为齐。因国君为姜姓,故又称为姜姓齐国。田氏的先祖是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妫姓,陈氏,后改田氏,避祸奔齐,齐桓公以之为工正,传至田桓子,施惠于民,民心向归田氏,田

  • 战国七雄君主世系——魏国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国时期魏国西河学堂,魏国世系,风云战国魏国

    [var1]魏氏的先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受到晋献公重用,晋升为大夫,灭姬姓魏国,得封魏地,由此得姓。毕万之后魏犨追随晋文公,渐渐兴盛。晋阳之战时,魏氏、韩氏倒戈,与赵氏共灭智伯,三卿独霸,瓜分晋国土地。最终在前403年,魏文侯与韩、赵三家分晋,建立魏国。魏文侯(公元前472年-公元前

  • 战国七雄君主世系——韩国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七雄韩国,战国韩国军队,战国时韩国有哪些名人

    [var1]韩国的先人韩武子(晋武公叔父)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由此得姓。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渐渐兴盛起来。晋阳之战时,韩氏、魏氏倒戈,与赵氏共灭智伯,三卿独霸,瓜分晋国土地。最终在前403年,韩景侯与魏、赵三家分晋,建立韩国。韩景侯(?-公元前400年)前409年—前400年在位,姬

  • 战国七雄君主世系——赵国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赵国赵惠王资料,战国赵国篇全集完整版,战国赵国的女人漂亮

    [var1]赵国始祖造父,为商朝名臣飞廉之后,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由此为赵氏。自侍奉晋文公以来历经二十余代,打破六卿制衡的格局,联合韩氏、魏氏二家共灭智氏,瓜分晋国土地,最终在前403年,赵烈侯与韩、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赵烈侯(?—公元前400年)前409年—前400年在位,嬴姓,赵氏,名

  • 战国七雄君主世系——秦国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国,战国秦国名将,战国秦国统一过程

    [var1]秦国的始祖是商名将飞廉之子恶来之后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号曰“秦嬴”,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至此正式建国。春秋时期,经数代国君的努力,到秦穆公时期称霸西戎,成为春秋四大强国,位列“春秋五霸”,此后被晋国死死压制在西方,不得东出,渐渐衰落,直到

  • 战国七雄君主世系——燕国篇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国时期燕国君主列表,风云战国纪录片燕国篇,燕国世系

    [var1]燕国的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战国时期跻身为七雄之一,地处北方,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战国时期君主世系以三家分晋时间(前403年)开始。燕后简公(?-公元前3

  • 战国七雄君主世系——楚国篇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时期七雄楚国君王,战国晚期楚国女子服饰,楚国国王世系

    [var1]楚国的始祖或谓高阳,或谓颛顼,或谓祝融,鬻熊在商衰周兴时,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是楚国的最早缔造者,到熊绎时,周成王封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从而正式建国,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经过几百年发展,楚国在春秋时楚成王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大肆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

  • 要是没有三家分晋,那统一中国就根本没秦国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家不分晋秦国有机会吗,晋分三家,秦国统一后的电视剧

    [var1][var1][var1]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var1]强

  • 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春秋二宝:和氏璧、随侯珠,今安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上和氏璧的样子,简要介绍和氏璧的故事,赵王的和氏璧是从哪里弄来的

    和氏璧与随侯珠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珍宝,并称为“春秋二宝”或“随和”。和氏璧的由来:和氏璧最早见载中国东周末年著作《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国人卞和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他将这块玉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认为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厉王

  • 荆轲刺秦王,樊于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并非不怕死,而是迫不得已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荆轲刺秦王樊于期,荆轲与樊于期的故事,樊于期简介

    [var1]那么樊於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难道他不怕死吗?背后的真相是什么?首先可以确定樊於期并非不怕死,如果他真的不怕死,当初也就不会抛弃亲人家族畏罪叛逃至燕国。按照秦国的连坐法,樊於期的亲人和家族会因他反叛秦国而受到牵连,樊於期身为秦国将领不可能不知道这条秦律,而他却选择抛弃家人亲族逃往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