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朝和明朝的藩国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都要削藩?

汉朝和明朝的藩国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都要削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745 更新时间:2024/1/17 10:39:25

但是呢,明朝的燕国、秦国,和汉晋时期的燕国、秦国,除了名字一样,其他都是天壤之别。

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汉晋时期的藩国是一个建制化的行政单位,管辖范围往往地跨数郡数十城。明代的藩国呢?首先就不是一个行政建制,更别说有半点管辖范围了。

先看看汉朝:

汉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叫作“郡国并行制”。什么叫郡国并行制呢?意思就是,藩国和郡都是中央政府下属的一级行政单位,相比于秦朝郡县制,“郡国并行制”下的一级行政单位不仅有郡,而且还有国。

同为中央下属的行政建制,藩国和郡之间有时可以互相转化。汉朝皇帝在分封皇子时会划郡为国,而有过失的藩国也往往会被废除为一个或多个郡。前者例如汉景帝划出中山郡、封刘备的祖宗刘胜为中山王,后者例如济北王刘兴居造反后、济北国一度被废为济北郡。

中山国,高帝郡,景帝三年为国。莽曰常山,属冀州。

其秋,济北王兴居反,使大将军讨之,皆伏诛。

总而言之,在汉朝,藩国被建制化为了一级行政单位。之后,郡国并行延续到了魏晋,只不过在郡之上,又多了一个“州”,但郡国依然是并行的行政单位。

再来看看明朝:

可以拿朱棣举例,很多人都知道朱棣被封在北平,于是说北平就是燕国的“国都”,这完全就是对明代藩国制度的误解。事实上,朱棣的所谓燕国只是一个空壳国,没有任何辖区。甚至连北平,也不归他朱棣管辖。

北平不归燕国管,那归谁管?是三司。

元代的地方制度是行中书省制度,而朱元璋不仅废除了中书省,也将地方的行中书省变革成“三司”制度,也就是,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以下还有府、州、县、卫、所等行政建制。

然而,在明朝,没有任何一级行政区划是“国”,也没有任何一个行政区的名字叫作“燕国”,而汉晋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所以当时掌控燕地的并不是什么燕国,而是北平布政司,朱棣也是先诱杀北平的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后才得以起兵。

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以兵守王宫。王密与僧道衍谋,令指挥张玉、朱能潜纳勇士八百人入府守卫。

如果硬要说明代藩国有管辖的区域,恐怕也就是藩王自己的王府,根据朱元璋定下的规制,王府东西总长466.6米,南北总长612.75米,总面积不到30万平方米,这就是理论上一个藩国的全部管辖区了。

亲王宫城,周围三里三百九步五寸,东西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南北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

所以说,汉朝藩国是一个建制化了的行政区划,其范围最多可达数郡数十城,而明朝的藩国只有“国”之名而无“国”之实,除了一座自己的王府外,无权管辖任何区域,甚至就连北平城也不是他朱棣的。

因此,汉朝藩国和明朝藩国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汉朝削藩可以理解,但明朝也削藩,尤其是建文帝削藩,这完全就不是同一回事。

汉朝为什么削藩?

众所周知从刘邦开始,汉朝统治者便一个接一个地投入了削藩的事业。

刘邦剪除了楚王韩信、韩王韩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燕王卢绾、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

吕后剪除了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和燕王刘建(的儿子),还将第一大国齐国拆分。

汉文帝追随吕后脚步,进一步把齐国一拆为七,还将淮南国一拆为三。

汉景帝用晁错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旋即平定叛乱,后又将梁国一分为五。

到了汉武帝时,藩国已无力对抗中央,推恩令由此成功推行。

那么,既然郡和国都是一级行政建制,那为什么汉朝皇帝都选择要“郡”不要“国”,一定要千方百计削弱藩国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帝制社会的根本逻辑之一——中央集权。

说白了,藩国动的是中央政府的蛋糕,妨碍到中央集权了。

就拿七国之乱的挑起者吴王刘濞来说:刘濞的吴国包括了三郡五十三城,规模庞大,刘濞在吴国境内召集天下亡命之徒,大量铸造钱币、在海边煮盐,而且更重要的是,刘濞并不向中央政府纳税。

吴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

甚至在造反时,刘濞号称自己能够招募五十万大军,联手南越还能招募三十万,数字自然不可信,但至少说明吴国的确有能力出动规模巨大的军队,特别是和朱棣的八百亲兵相比。

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民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寡人素事南越三十余年,其王诸君皆不辞分其兵以随寡人,又可得三十万。

有人,有钱,有兵,有货币,还不纳税;军事独立,产业独立,货币独立,税收独立。如果把你带入到西汉的中央政府,你恐怕也会看不下去。

一句话,西汉皇帝为什么要削藩?因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冲突,即中央集权逻辑在其演进中与以藩国为代表的地方分权逻辑产生了冲突,中央集权的根本逻辑在其伸张过程中遇到了阻碍,这个阻碍就是汉朝的藩国。

由此,中央政府势必要削弱乃至肢解藩国,以便推进中央集权。因而刘邦、吕后、文帝、景帝、武帝,他们作为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在削藩这一点上是出奇一致。也正因如此,由唐及宋以后,历代王朝均放弃了将藩国作为一个建制化的行政单位,对皇子的“虚封”王爵成为主流。

但是,明朝建文帝为啥要削藩?

对比看看造反前的刘濞和朱棣吧:刘濞,地跨三郡五十三城,朱棣,地跨一个燕王府;刘濞,铸造货币,煮盐大财,不交税,朱棣,没有半点财权税权铸币权;刘濞,号称造反就能起兵八十万,朱棣,造反得先带八百亲兵干掉北平官员。

当年刘濞有多阔气,造反前的朱棣就有多无奈。

所以说,汉朝的削藩和明朝完全是两码事。汉朝削藩背后的逻辑是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而在明朝,藩国根本不是一个行政建制,也没有管辖区域,“藩国”根本就是一个“假国”,中央就算还在和地方博弈那也和藩国没半毛钱关系。

如果汉景帝是朱允炆,保准会说:这削藩干啥,这又什么好削的?汉朝几代雄主削藩削了这么久,都没削到明初这个样子。

就这样,建文帝还要再削藩,他削藩的背后逻辑根本不知道是啥,通俗说,不懂他是要削啥。

要说像晁错这样削郡县吧,明代藩国没有地盘,再削王府都没了;像汉武帝这样搞左官律吧,明代藩王本来也没这些杂七杂八的权力;你说是忌惮朱棣有节制边将的军权吧,反倒是先把齐王、代王、岷王给废了,把湘王逼死了,这几位的军权怎么也威胁不到建文帝吧。

所以建文帝削藩,图地盘?图集权?这些藩国也都没有啊。建文帝倒是直接是把人给削没了,这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好处可能就是谷王直接开南京城门投降朱棣了。

对付朱棣当然能理解啊,朱棣在洪武朝节制边将,朱允炆上位肯定想对付他,但这不是藩王的共性问题,而是朱棣这一个藩王的个体问题。

而且能看到,朱允文也没先削朱棣啊,他反而是先把其他藩王削个遍了,不能说周王湘王代王这些也要造反吧,因此,建文帝还真没有些人想的那么高明。

更多文章

  • 汉文帝即位背后的残酷真相——妻子儿女接连被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文帝杀舅,汉文帝登基历史,汉文帝登基前的儿子被杀

    汉文帝剧照代王,指的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他在汉高祖时期受封代王,吕后去世后被迎立进京继位,而上面那段这段话说的是,代王刘恒的王后为刘恒生下了四个儿子,刘恒还没当上皇帝时,代王王后就去世了,而在刘恒当上皇帝以后,代王王后生下的四个儿子也都陆续去世了。但这段话中包含三个疑点:第一个疑点是,代王王后作为汉

  • 汉宣帝究竟是过继给汉昭帝当儿子还是当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宣帝是昭帝的儿子还是孙子,汉宣帝死后谁当了皇帝,汉宣帝是怎样当上皇帝

    那么汉宣帝究竟是过继给汉昭帝当儿子还是当孙子,其是以昭帝养子还是养孙身份继位呢?这个问题在正史上的记载是有矛盾的。汉宣帝剧照先来看看为什么有矛盾吧!《汉书·宣帝纪》在写汉宣帝继位是这样说的:以“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来“嗣孝昭皇帝后”。秋七月,光奏议曰:“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毋嗣,择支子

  • 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五丈原,究竟是何原因,使得他无法打破僵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为何诸葛亮扎营五丈原司马懿高兴,司马懿诸葛亮五丈原之战,五丈原 司马懿

    一、双方在第五次北伐时的战术思想。 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时,曹真因病将指挥权交给了司马懿。于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在关陇高原进行了一场拼杀。在这场战斗中,司马懿实验了各种战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野战中,司马懿遭受了卤城之战和木门道之战的惨败,得出了对付诸葛亮的办法。司马懿清楚地看出,诸葛亮在战略上是

  • 刘邦哥们儿中的铁哥们儿卢绾,为什么会造反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卢绾,卢绾为何背叛刘邦后去哪里了,刘邦为什么那么照顾卢绾

    接下来,津城沐雨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其一,辰亡齿寒的危机感,让卢绾走上了造反之路。 卢绾和刘邦不仅是同乡、同窗和发小,在出生日期上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卢绾的亲戚还和刘邦的父亲关系很好。后来刘邦因为吃官司四处躲躲藏藏,卢绾不仅不避嫌,还跟随着刘邦。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的人中,卢绾是刘邦的哥

  • 关羽是刘备的兄弟,诸葛亮是刘备的托孤重臣,他俩到底谁的官大?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关羽的死是诸葛亮和刘备的安排吗,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的思维导图,三国演义刘备托孤诸葛亮

    倒霉的刘备刘备的前半生,非常倒霉!虽然刘备的能力和运气都不错,还没走出新手村,就遇到了关羽张飞两员猛将,这足以奠定他一方霸主的地位,然而刘备的家底实在太薄了,没有家族支持,要想白手起家,谈何容易?黄巾起义时,刘备和关羽等人就已经立下了大功,然而由于刘备家室不行,朝中无人替他说话,所以他并没有得到应有

  • 曹操北征乌桓之战:为南下做准备的一战,成功稳定了河北四州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操征讨乌桓路线,曹操和乌桓大战,曹操将击乌桓翻译

    但是,当曹操将这一动议提交众人商议时,很多人都不同意,认为大军北征,刘备一定会说服刘表出兵北上袭击许都。郭嘉对曹操说∶“大人虽然威震天下,但乌桓自恃处于边地,必然不会戒备,趁其没有防备,突然发起进攻,一定能将其击破。况且袁绍对乌桓有恩,袁尚兄弟还活着;如今,河北四州百姓仅仅是因为大人的威名而暂时归附

  • 中国历史中最接近“神”的七大人物,诸葛亮只能排第六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第七名:刘基神奇指数:★★★★★☆☆☆☆☆刘基,字伯温,从小就是神童,虽然不是一目十行,但也是七行俱下,精通天文、数理、兵法等,用计如神,为朱元璋谋夺了天下,朱元璋称其是“吾之子房”,可惜最终还是被陷害,交出秘藏天文书后,叮嘱后人不准学习,以保血脉。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

  •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将诸葛亮请出山,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三顾茅庐后与诸葛亮关系,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在哪一年

    这件事可以说是刘备一生命运的转折点。因为刘备当时的处境很是尴尬。首先他是作为客将,被安排在新野前线,直接与曹操的势力接触,自己兵少将寡,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其次刘表对他有所防备,主要在于刘备太会收买人心,刚一到新野就联合了不少地方豪强,对刘表这个地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最后就是刘备自己的实力了,手下武

  • 曹操和司马懿都是篡权者,为什么两人的名声差距极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曹操和司马懿,司马懿篡权后许褚下场,司马懿谋反篡权完整版

    不过,虽然都是篡权,但是,在古代历史上,曹操的评价要比司马懿高了不少,也即曹操的评价是褒贬不一,而司马懿的评价则是以负面为主。比如晋明帝问起晋朝之前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叙述了司马懿的手段,又说起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时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也即司马懿父子

  • 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后,吕布失利败走,袁绍为何拒绝追击董卓?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虎牢关袁绍为什么不追董卓,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原文,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完整视频

    面对吕布失败,兵无战心的环境,董卓把希望寄予江东猛虎孙坚身上,可结果说客李傕被孙坚骂得怏怏而归。董卓无法,只能接受李儒的建议,烧毁洛阳城门房屋,劫掠富豪,带着献帝星夜溜去长安。 堂堂相国‬做了真强盗,留下个遍地狼藉的洛阳城 董卓一走,洛阳成了无主之地,汜水关守将赵岑献关投降,孙坚进入洛阳城,看着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