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刘彻为什么能够成功实施推恩令?

汉武帝刘彻为什么能够成功实施推恩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720 更新时间:2024/1/18 21:01:53

那汉武帝刘彻为什么能够成功实施推恩令?使诸侯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诸侯国却不反抗呢?

其实,正是在中央政府通过种种手段、已经对诸侯国有了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推恩令才有可能实施,即推恩令存在与否,对藩国问题的解决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首先,推恩令,是怎么推恩的?

推恩令实施于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下令诸侯王将土地分与子弟,在王国内建立侯国,实则将诸侯国分裂,汉武帝觉得可以,于是实施。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从其计。

那么,为什么汉朝直到第六位皇帝汉武帝时,才实施推恩令呢?

是因为汉武帝比刘邦、吕后、文帝、景帝都厉害吗?还是因为主父偃比之前的大臣聪明所以只有他才能想出推恩令吗?

主父偃剧照

其实,推恩令就不是主父偃首先提出的。

至少早在汉文帝时代,贾谊就提出过推恩令。

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

贾谊指出,忠诚程度与实力多寡总是成正比,力量单薄就容易使他们遵守朝廷法纪,国土狭小则不会有邪念,所以,要使天下长治久安,莫过于多封一些诸侯,并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因此,他提出,要将齐、赵、楚、燕等国的土地分为若干国。

相比主父偃的说辞,贾谊的这篇《治安策》从韩信、彭越、英布说到周勃、灌英、樊哙,再说到齐王、赵王、楚王,纵横捭阖,精彩而流畅,论述显然比主父偃的说辞更有说服力。

但历史证明了,汉文帝并没有接受贾谊的推恩建议,而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推恩建议。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汉武帝聪明、汉文帝愚蠢?还是因为汉武帝寡恩、汉文帝仁厚?又还是因为汉文帝没有集权之心、不想解决诸侯国问题吗?当然都不是。

汉文帝剧照

其实,汉文帝的权力欲也一点不小,即位当夜便迅速掌握了南北军,之后无论是对功臣周勃,还是对淮南王刘长,都显示出他并不是所谓仁厚之人。

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

那么,有着集权之心的汉文帝为什么不采纳贾谊建议,用推恩令解决诸侯国问题呢?因为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国的实力对比,还不足以汉文帝能够推行推恩令。

四个字,实力不够。

那为什么汉武帝就能推行推恩令了?

还是四个字,实力够了。

到了汉武帝时,汉朝中央政府已经对诸侯国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确实,推恩令利用了诸侯国内部嫡长子与其他儿子的矛盾,对人性的把握不可谓不深刻。但推恩令说到底,还是一项由中央政府推行的政策。既然是一项政策,那怎么保证诸侯国会听命呢?那当然还是要以实力为后盾。何况,推恩令还是一项以拆分、削弱诸侯国为目的的政策。若非是汉武帝时中央对诸侯国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推恩令也不足以实施,一如汉文帝时期。

因此,推恩令是中央政府实力压倒诸侯国的结果,而非原因。

汉武帝剧照

汉武帝的推恩令其实就是从高帝、吕后、文帝、景帝数代统治者相继削弱诸侯、加强集权的最终产物。

从刘邦废黜楚王韩信、将楚国拆给楚王刘交和荆王刘贾开始,到吕后从齐国拆出城阳、济北、琅琊三郡,再到刘恒将齐国一分为七和淮南国一分为三,再到刘将梁国一分为五。尽管推恩令没有正式提出并制度化,但历代执政者都在以自己的政治手腕贯彻着“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原则,推恩令只是帝王政治手腕最终制度化的产物。无论有没有制度化的推恩令,帝王都会凭借自己的手腕拆散有威胁的诸侯。

推恩令的颁布实施,是要以中央政府的实力为后盾,是要建立在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压倒性优势之上。

所以,刘邦没法推恩,吕后没法推恩,文帝也没法推恩。只有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彻底打垮地方诸侯之后,汉武帝才具有了推恩的实力基础。

从根本的因果关系上来说,中央政府对地方诸侯的压倒性优势,这是推恩令的因,而不是推恩令的果。

换句话说,在汉武帝时期,即使不推恩,那也无关紧要。已经有压倒性优势了,刘彻就算掀桌,诸侯国又能奈刘彻何?

而且,汉武帝真的掀桌了。不玩阳谋,只玩阴谋。诸侯又能怎么样?

九月,列侯坐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夺爵者百六人,丞相赵周下狱死。

汉武帝直接以一个颇为莫须有的罪名,夺去列侯爵位106人。诸侯又能怎样,敢造反吗?有实力造反吗?

所以,对于推恩令,不宜将其捧得过高。真的重要的,远远不是这一纸条文,而是从刘邦一直到刘彻历代执政者的殚心竭虑。没有高帝、吕后、文帝、景帝数代统治者相继削弱诸侯、加强集权,那就不会有中央政府对地方诸侯的压倒性优势,也就不会有推恩令的成功推行。

所以,推恩令还是要奠定在实力的基础之上。而有了实力,即使没有推恩,皇帝也可以用自己的政治手腕将诸侯国强行拆分。甚至直接掀桌(酎金夺爵),那也未尝不可。

一句话,推恩令是中央政府实力压倒诸侯国的结果,而非原因,永远不会有脱离实力的所谓“阳谋”。

更多文章

  • 汉朝和明朝的藩国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都要削藩?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朝十大藩国排名,明朝时削藩是什么,明朝后面为什么不削藩

    但是呢,明朝的燕国、秦国,和汉晋时期的燕国、秦国,除了名字一样,其他都是天壤之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汉晋时期的藩国是一个建制化的行政单位,管辖范围往往地跨数郡数十城。明代的藩国呢?首先就不是一个行政建制,更别说有半点管辖范围了。先看看汉朝:汉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叫作“郡国并行制”。什么叫郡国并行制呢

  • 汉文帝即位背后的残酷真相——妻子儿女接连被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文帝杀舅,汉文帝登基历史,汉文帝登基前的儿子被杀

    汉文帝剧照代王,指的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他在汉高祖时期受封代王,吕后去世后被迎立进京继位,而上面那段这段话说的是,代王刘恒的王后为刘恒生下了四个儿子,刘恒还没当上皇帝时,代王王后就去世了,而在刘恒当上皇帝以后,代王王后生下的四个儿子也都陆续去世了。但这段话中包含三个疑点:第一个疑点是,代王王后作为汉

  • 汉宣帝究竟是过继给汉昭帝当儿子还是当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宣帝是昭帝的儿子还是孙子,汉宣帝死后谁当了皇帝,汉宣帝是怎样当上皇帝

    那么汉宣帝究竟是过继给汉昭帝当儿子还是当孙子,其是以昭帝养子还是养孙身份继位呢?这个问题在正史上的记载是有矛盾的。汉宣帝剧照先来看看为什么有矛盾吧!《汉书·宣帝纪》在写汉宣帝继位是这样说的:以“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来“嗣孝昭皇帝后”。秋七月,光奏议曰:“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毋嗣,择支子

  • 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五丈原,究竟是何原因,使得他无法打破僵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为何诸葛亮扎营五丈原司马懿高兴,司马懿诸葛亮五丈原之战,五丈原 司马懿

    一、双方在第五次北伐时的战术思想。 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时,曹真因病将指挥权交给了司马懿。于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在关陇高原进行了一场拼杀。在这场战斗中,司马懿实验了各种战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野战中,司马懿遭受了卤城之战和木门道之战的惨败,得出了对付诸葛亮的办法。司马懿清楚地看出,诸葛亮在战略上是

  • 刘邦哥们儿中的铁哥们儿卢绾,为什么会造反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卢绾,卢绾为何背叛刘邦后去哪里了,刘邦为什么那么照顾卢绾

    接下来,津城沐雨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其一,辰亡齿寒的危机感,让卢绾走上了造反之路。 卢绾和刘邦不仅是同乡、同窗和发小,在出生日期上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卢绾的亲戚还和刘邦的父亲关系很好。后来刘邦因为吃官司四处躲躲藏藏,卢绾不仅不避嫌,还跟随着刘邦。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的人中,卢绾是刘邦的哥

  • 关羽是刘备的兄弟,诸葛亮是刘备的托孤重臣,他俩到底谁的官大?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关羽的死是诸葛亮和刘备的安排吗,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的思维导图,三国演义刘备托孤诸葛亮

    倒霉的刘备刘备的前半生,非常倒霉!虽然刘备的能力和运气都不错,还没走出新手村,就遇到了关羽张飞两员猛将,这足以奠定他一方霸主的地位,然而刘备的家底实在太薄了,没有家族支持,要想白手起家,谈何容易?黄巾起义时,刘备和关羽等人就已经立下了大功,然而由于刘备家室不行,朝中无人替他说话,所以他并没有得到应有

  • 曹操北征乌桓之战:为南下做准备的一战,成功稳定了河北四州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操征讨乌桓路线,曹操和乌桓大战,曹操将击乌桓翻译

    但是,当曹操将这一动议提交众人商议时,很多人都不同意,认为大军北征,刘备一定会说服刘表出兵北上袭击许都。郭嘉对曹操说∶“大人虽然威震天下,但乌桓自恃处于边地,必然不会戒备,趁其没有防备,突然发起进攻,一定能将其击破。况且袁绍对乌桓有恩,袁尚兄弟还活着;如今,河北四州百姓仅仅是因为大人的威名而暂时归附

  • 中国历史中最接近“神”的七大人物,诸葛亮只能排第六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第七名:刘基神奇指数:★★★★★☆☆☆☆☆刘基,字伯温,从小就是神童,虽然不是一目十行,但也是七行俱下,精通天文、数理、兵法等,用计如神,为朱元璋谋夺了天下,朱元璋称其是“吾之子房”,可惜最终还是被陷害,交出秘藏天文书后,叮嘱后人不准学习,以保血脉。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

  •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将诸葛亮请出山,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三顾茅庐后与诸葛亮关系,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在哪一年

    这件事可以说是刘备一生命运的转折点。因为刘备当时的处境很是尴尬。首先他是作为客将,被安排在新野前线,直接与曹操的势力接触,自己兵少将寡,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其次刘表对他有所防备,主要在于刘备太会收买人心,刚一到新野就联合了不少地方豪强,对刘表这个地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最后就是刘备自己的实力了,手下武

  • 曹操和司马懿都是篡权者,为什么两人的名声差距极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曹操和司马懿,司马懿篡权后许褚下场,司马懿谋反篡权完整版

    不过,虽然都是篡权,但是,在古代历史上,曹操的评价要比司马懿高了不少,也即曹操的评价是褒贬不一,而司马懿的评价则是以负面为主。比如晋明帝问起晋朝之前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叙述了司马懿的手段,又说起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时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也即司马懿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