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北朝对佛传故事图像的影响,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南北朝对佛传故事图像的影响,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345 更新时间:2024/1/25 10:39:25

所谓南朝化北传,指的是北朝时期民族文化交流频繁之际,南朝文化作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在北朝后期始逐渐影响北朝,这种影响涉及到整个北方地区的政治、宗教、文化、艺术等社会牛活的各个层面,对于北朝文化艺术的整体发展具有要意义。

一、佛传故事图像中的南朝文化特质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名术、宗教、哲学等是继先秦大融合之后的又一次百家争鸣。佛传故事图像发展到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艺术功能和审美基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与北朝相对,南方经历了、齐、梁、陈四朝。相比较北朝的政局动荡局面来说,南方相对稳定,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均有较快发展。除此之外,南朝的佛美术风格受江南地理环境、人文风貌、风俗习惯的熏陶感染,呈现出派与北朝在底蕴上紧密相连而在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的面貌。

关于南朝文化乃为中国文化之正统,陈寅恪先生之论述最为经典。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表面上看起来陈先生是在谈论制度,但实际上所探讨的却是魏晋北朝时期至隋唐或者说是汉唐之间中国文化的主流走

气度恢弘的唐代文化承接于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精神,而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人口的迁徙,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都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陈寅恪先生认为这些文化因素都是通过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主流才发挥出它们的作用。

南朝文化承接汉魏的中国文化之正宗,政治、经济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培养出来的文化相对于北朝具有特殊的质涵。概括而言,南朝时期由于中原士人奔趋江南,而使得南朝文化以文人士大夫所创造的精英文化为主流,主要强调个体感悟与情感寄托,同时构成了该时期的主要文化内容。

北朝由于少数民族占有统治地位,南北文化风气差异很大,在佛学与玄学上均有表现,但是整个北朝时期南方士人及高僧亦不曾中断向北方的迁徙,故而南朝精英文化的审美风格特点如“秀骨淸像”、“面短而艳”、“褒衣博带”等均被带到了北朝,并对北朝佛教艺术发展形成了较大影响,尤其在佛传故事菩萨像、辅助人物像等图像当屮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褒衣博带”作为一种佛装的风格样式,最早也出现于南朝,“褒衣博带”式衣装成为佛装样式之前出现在世俗士大夫所着服饰之中,其后随着南朝文化的北传,迅速应用于北朝佛像衣饰上而。

这种佛装通有一较为固定的表现形式,此类佛装风格在五世纪末出现于南朝之后,迅速扩展了北方地区,最典型的表现是云冈石窟中的佛传故事图像,在敦煌塑像及壁画当屮也多有反映。如云闪石裔屮,褒衣博带式佛像主要集屮在第5、6、11、13、16、19窟中。

其中如第六窟中的降魔成道及初转法轮画面中主佛所着佛衣即为此样式,这里出现的褒衣博带佛衣样式,“比较真实地体现了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开始‘革衣服之制’的政策”。这种改革即是佛传故图像适应中国文化传统,与儒道文化融合的产物,更是佛教传播过程的发展需要。

二、南朝艺术风格对佛传故事图像的影响

从根本上影响北朝佛传故事图像艺术样式的画家是南朝的陆探微,他生活在南朝宋齐时期,擅长画历史人物、肖像、道释等。谢赫《古画品录》将他列于第一品第一人,对他推崇备至,说他的画“穷理尽性,事绝言缘,包前孕后,古今独立”。

这种潇洒脱俗的形象是当时南朝的时代精祌、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反映。这种画风在当时很流行,以至对当时北朝佛传故事图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龙门石窟莲花洞南壁中部下屋的佛传故事图像,刻画的佛像人物基本上脱离了以往的梵像系统,而成为一种中国佛像的基本样式,这种新的图像样式不仅流行于南朝,在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后也风行于北方,成为世纪后半叶至世纪中期盛行于全中国的审美风范。

公元年北齐建立,迎来了真正的佛传故事图像艺术的兼容期。北齐统治集团坚持恢复鲜卑人的习俗,推行汉人鲜卑化政策。使北齐佛传故事图像由北魏晚期以来的“秀骨清像”逐渐转变为面部丰满圆润宽肩鼓胸,身躯敦实厚重,整体气势健壮雄浑的艺术风范。

三、北朝佛传故事图像情节模式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佛传故事图像描述了释逝牟尼的一生,佛传故事图像情节可以概括成“悟道成佛”。同时,从宗教“弘法度生”的角度讲,释迦牟尼佛修行过程又是其修行圆满的必经阶段之一,这个成佛的过程可以概括成“前世出身一红尘磨炼一寻师访道一苦行历练一降魔成道一初传法轮一功德圆满”。

这一过程对时及后世人们思考人生和感悟社会有很深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后世的许多佛道类艺术作品都参考了这种模式来组织事故情节。北朝时期佛传故事图像艺术是这一时期佛教思想文化领域中发展的很重要一个方面,佛教的传播者意识到在中国只有融入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生活,佛教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北朝时期,虽然正统的儒学衰微,但图像的政教功能依然存在,并且每个统治集团出于对巩固政权的需要,无一不重视图像的这一功能,因此,佛传故事成为这一时期图像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

“帝即如来”这种在长期的儒家伦理名分意识教育下,形成的习见性、类型化的角色认定,尊卑等级观念来评判、衡量一切的伦理一律化倾向,是深入到封建社会的每个角落和每个人心中的不变的“天理”和神圣戒律。

皇帝,在皇权神受和主至上的意识熏陶下,加以皇宫等级森严下形成的祌秘色彩,人们心目中典型的皇帝就是具有法天相地的面容,龙袍冠冕、威仪凌然、高不可攀的类型化形象。佛传故事图像自然成为皇权传播的重要途径,当时的统治者也将佛传故事阁像艺术作为社会教化的一部分。可以说,也正是这种特殊的依赖性使得佛传故事图像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得到了特殊的发展。

北朝佛传故事阁像足形象地描写释逝牟尼的言传身教,并将严谨枯燥的修行境界化为形象可感的艺术描写。佛教徒遵循释逝牟尼为榜样,把弘法当成自己的使命。所以成道之后的工作便是“度生”“不自显知见,亦不求名利”这些主要的佛传故事图像情节成为后人模仿佛传故事来组织故事情节为高僧人德所立的传记图像模式。

由此可见北朝时期的佛传故事图像艺术情节将社会秩序、审美情感、价值取向等明确在阁像屮,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甚至成为后世人们的需求对象。因为佛传故事图像模式化、人物尊卑的秩序化,也预示着社会秩序的规范化。无论是在佛传故事图像雕塑还是壁画中,这种规范化的思想作为主流的意识形态都理所当然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

北朝这一时期的佛传故图像情节逐步形成模式化,佛传故也图像艺术也是在以这种神性主导下“尊重贵贱”的心理模式下予以表现的,人物之间的雅与俗、神性与人性、平静与悲怆、钻营与超越的对比,也正暗合着这种主从尊卑的伦理规范,体现在绘画上便是直接的形体大小之分,君大小,佛祖大众生小、男大女小的形体区别。

四、总结

总之,受南朝文化特质影响的北朝佛传故事图像作为一种造型式样,是一种美的典范,它与古希腊雕塑一样,都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人对自身关注和对美的追求的结果,是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成就。

一个时代的艺术文化理念,标志着个吋代的文化发展的趋向。而北朝时期的佛传故事图像艺术在中国佛教美术的发展中处于上承秦汉、下幵隋唐的转折期,是人类文化艺术觉醒的序幕。它独特的时代性、鲜叨的文化意识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文化自觉性,将屮国佛教艺术推向了第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确立的佛教文化理念和艺术审美范式,都为后世佛教图像审美观和文化品格奠定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传神观念的深化,更为隋唐以后佛教图像艺术发展作了铺塑。

更多文章

  • 李建成给李世民毒酒,为何他喝完并没有死?背后原因你有所不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建成为何败给李世民,李世民追封李建成,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一个母亲吗

    前言在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历史长河当中,诞生了非常多影响中华文明非常深远的古代帝王,这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之类。这些人在自己的一生当中都或多或少做出一些对于全中国和华夏民族来说都非常巨大的贡献,有些人统一了中国,有些人让中国的文化变得大一统,也有些人让中国变得空前强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

  • 故事:大宋奇闻鼋壳亭,凉亭屋顶竟然是大鼋壳造成?其中有何离奇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南宋绍兴年间,眉州有个秀才姓柳,从小生性腼腆,有些孤僻,人长得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就像女孩子一样秀美。柳秀才平常只喜欢穿白色的衣衫,再加上其人有洁癖,所以,私塾里的同窗好友都戏称他作“柳娘子”。白衣胜雪柳秀才最讨厌别人这样称呼他,久而久之就因此对学堂产生了厌恶,进而开始厌学。私塾里的先生十分惋惜他的聪

  • 王安石晚年写下一首诗,短短几句,却看透人生,放弃官场的执念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安石最好的10首诗,王安石资料简介,苏轼评价王安石

    但是王安石在仕途上却总是被弹劾贬谪,导致自己一心为国、为民的想法最终也没有实现,而变法最后也失败了。一首古诗看透人生王安石的诗词也是比较出名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一首古诗被人记住百年,但是这个时候王安石满腔热血,内心中充满了对未来,对仕途的信心。到了晚年,王安石的诗词就发生了改变。《清平乐》就是王安

  • 朱元璋为何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而不是儿子,这里告诉你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皇位传给谁,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传给弟弟,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孙子传给皇位

    文│小先生洪武二十五年,大明皇太子朱标病逝,年仅37岁,已为储君培养快三十年的长子去世,这让朱元璋十分痛心,不止一次大哭,白发人送黑发人之后,朱元璋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王朝的继承人,朱元璋经过深思远虑,最终传位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让无数后人疑问,为何朱元璋不传位给自己其他的儿子呐?今天笔者告诉你

  • 朱棣当了22年皇帝,为何没生一儿半女?一位宫女临死前说出了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棣当了22年皇帝没有一儿一女,朱棣当皇帝之后为何没有生育儿女,朱棣最后当皇帝了吗

    当然传宗接代对于古代的普通百姓人家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做了22年的皇帝,但是他却从来没有过孩子。一位宫女在临死之前说说出了这位皇帝的秘密。这个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1402年,明成祖朱棣登基。他登基之后的22年间,他的后宫就没有一位妃子为他生下过一个孩子。根据史料记载,明成祖登基

  • 有一良策本可挽救明朝,崇祯宁死不用,最后便宜了李自成张献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崇祯对李自成张献忠太心慈手软,张献忠李自成,崇祯如果不死李自成会杀他吗

    这个惯性其实很多时候是中国传统制度走向末路的产物。走向末路的制度,配合群魔乱舞就有了明末无数匪夷所思的众生相。《大明劫》有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孙传庭带着最后的明军精锐出潼关抵抗起义军。左边看看军备,武器粗制滥造不堪用。右边看看补给,粮草用沙石滥竽充数。左右看看都不靠谱的孙传挺于是将目光瞄准乡绅,动之

  • 朱元璋的女儿宝庆公主:哥哥朱棣把她当孙女养,三代帝王对其恩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奇皇帝朱元璋所有儿子,朱元璋的哪个儿子文武全才,朱棣为何娶宝庆公主

    纵然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他也是寻常人,孺慕之情是最能感化人的。在朱元璋晚年时期,他最小的女儿出生了,而最小的女儿也是他一生最大的牵挂。朱元璋一生与自己的原配夫人马皇后情感深厚,纵然他一辈子只有一位皇后,但是身为一国帝王,他的后宫还是非常充沛的,因为要延续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所以必定需要非常多的继承人。

  • 民变蜂起、敌进我退、心理攻势,明朝末期李自成靠什么战胜明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刚上任的崇祯皇帝虽有拳拳报国之心,但也是无力回天。因为他的前几任皇帝荒淫无道,再加上宦官和东林党长期把持朝政,朝中已无多少银两可用。还要对付关外的皇太极,实在是有心无力。当时全国大旱,颗粒无收,崇祯实在是筹措不出多余的银两来救济灾民,就开源节流,缩减了全国的驿站。当时有位叫李自

  • 一代明君朱瞻基,为何却将叔叔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烧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瞻基临死前见朱高煦,正史朱高煦与朱瞻基,大明风华朱高煦朱瞻基对话

    由于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出身不自信,所以他非常正统的地位,因此在太子去世之后,他选择将皇位传承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建文帝继位之后便听从大臣的意见着手削藩,朱棣其中一个儿子的一些做法,让建文帝更是加快了对他削藩的节奏。明成祖与皇后共同抚育了三个儿子,其中长子和儿子分别是朱高炽和朱高煦。朱高炽是一个文弱的

  • 宋代官员体系的构成,铨试制度的形成和变化,如何选拔官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代选官制度,从宋刑统户婚律看宋代婚姻制度,宋代进士周铨

    再到隋唐时期开展的科举制,一直到宋朝再将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之所以如此反复的进行改革,就是为了可以获取更加优秀的人才。而在宋朝时期,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又对铨试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宋代铨试制度1、铨试制度的概念在宋朝时期,对于官员选拔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铨试制度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