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有一良策本可挽救明朝,崇祯宁死不用,最后便宜了李自成张献忠

有一良策本可挽救明朝,崇祯宁死不用,最后便宜了李自成张献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739 更新时间:2024/1/25 10:39:31

这个惯性其实很多时候是中国传统制度走向末路的产物。

走向末路的制度,配合群魔乱舞就有了明末无数匪夷所思的众生相。

《大明劫》有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孙传庭带着最后的明军精锐出潼关抵抗起义军。

左边看看军备,武器粗制滥造不堪用。

右边看看补给,粮草用沙石滥竽充数。

左右看看都不靠谱的孙传挺于是将目光瞄准乡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寄希望于这群吃国家红利的有钱人能给点军资助剿。最后无数乡绅给孙传庭个人不少银票,满满一大车孝敬,但是说到帮助国家战斗,一个个支支吾吾最后凑的数还不及给他个人的。

无奈的孙传庭悲怆的拿起银票说,这是你们给大明朝的,外面是你们给我个人的。

大明要亡了,你们给我个人有什么用?

说完,悍然杀了乡绅,给他们个痛快后,就走向了必将迎来的末日,最后出潼关主动战死。

明史载:传庭死,而明亡矣

这个最后的忠勇之士,带着满身愤恨和不甘走上了战场,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吗?

他确实该笑,笑的除了这个时代,还有那一群混帐的人。

末路明朝,无论官员皇族,有一个算一个,都一群混帐,朝堂上,官僚空言,言官厥词,朝堂下,乡绅贪婪,鱼肉百姓。

这朝堂上下皆外姓人,除了外姓人之外,朱家本家人按说该和这个国家休戚与共,同生共死吧?

答案是,他们也不愿为了这个快要沉沦的国度,付出一点力量去挽救,这固然有幼稚出崇祯皇帝,一意孤行的错误,可更多的则是,他们在集团蓄养之后集团沉沦的结果。

政治上,崇祯是个祖训遵从者,没要求任何藩王帮助国家,不仅不需要他们帮助,还严禁他们在战乱时候走出自己的封地。目的则很可笑,为了皇权的稳固而已。

形势依然如此危急,却还禁止藩王勤王或者帮助社稷,很多人都说这崇祯为了皇位糊涂至极,那么崇祯放着藩王不用,这群藩王在明朝亡国时候表现又如何?

依旧很是不堪,可以这样说,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后裔们,早就没有了先辈的血性,全成了猪猪。

明末暴动中,他们一个个蠢到无边都如守财奴,最后成王朝牺牲品。

其中代表非楚王、蜀王、福王莫属,这三个王都是当时宗室中的有钱人。

先说楚王。

公元1642年,张献忠带兵进攻湖北,打到离武昌很近地方,当时武昌城,兵力空虚,无数乡绅感受到威胁,商量着是不是筹款建义勇军?

于是想要个人做带头人,随后他们找到武昌城最有钱的人楚王朱奎华。

这楚王朱奎华有钱啊,他在楚地经营多年,是个属貔貅的主,每日只进不出金银无数,他要带头肯定能筹够金银。

可楚王面对筹款请求,哪态度,让闻者动容听者动怒。

他不仅一毛不拔,面对领兵大将左良玉请求,也是一点面不给,即不捐款也不借钱。

这一毛不拔的葛朗台样,让无数守城士兵寒心。

没银子的武昌城,就招募了群散兵游勇,最后再张献忠反间计下,散兵游勇成内奸,张献忠军一到,都立马投降了。

左良玉眼看守不住,也撒丫子跑了,留下空城还有守财奴楚王朱奎华等待张献忠清算。

张献忠可不是好打商量的人,攻下武昌城后,为了钱财第一个拿来开刀的就是这楚王朱奎华,夺得了楚王宗室百万多财产不说,还将楚王朱奎华丢进长江里喂鱼了。

如此国难当头时,依然向护食的狗一样,楚王朱奎华喂鱼喂的不冤。

其次说蜀王。

这蜀王就是另一个笑话了,按理说宗室子弟应该是读过书的,因此我实在不理解,他们为何不懂“唇亡齿寒、前车之鉴”道理。

张献忠在占领武昌后,建立了大西国,在武昌大肆搜刮杀掉楚王后,受迫于压力,决定转移到四川发展。

沿三峡而入四川的大西军浩浩荡荡而来,一时四川震动,大家都战战兢兢。

这时,华阳知县沈云祚眼看四川难守,求助成都的蜀王朱至澍。

沈云祚说道:大王府库财帛如山,是不是那点出来组建军队保境杀贼啊?要是疆土沦陷,你的财富谁能为你守护咧?

一般而言,有了楚王前车之鉴在,蜀王朱至澍如果是聪明人,应该会答应。

可惜这蜀王朱至澍却并没有答应,钱是不出的,事是不干的,连跑都不跑。

最后无钱的四川仅仅征集了三千兵马,面对几十万张献忠军,如何打?

不久张献忠兵临成都城下,这时慌乱的蜀王朱至澍才扭扭捏捏的拿出钱财招募义勇军。

临时抱佛脚,那会有用?

老百姓不买账了,义勇军见影的,开城党到是不少。

这蜀王也成了张献忠刀下亡魂,至于蜀王家族数百年积累的财富,也成了张献忠的军资。

说完张献忠遭遇的诸侯王,在谈谈李自成遭遇的诸侯王。

公元1641年,闯王李自成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兵临洛阳。

洛阳城也有个藩王,就是万历皇帝最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如果“国本之争”皇帝陛下赢了,这福王应该是皇帝才对。

因为宠爱,万历帝对这个儿子好到无边,赐予良田两万顷做家底,还给了无数盐引特权做生意用。

左边良田无数当地主,右边盐引无数做商人,福王家产当然富可敌国。

如果福王有点家国情怀,就不会成“福禄汤”了。

但养尊处优的福王并没家国情怀,反而骄奢淫逸,视民众与无物。

李自成军兵临城下的,浑然不觉并一毛不拔,死到临头才想起来组建军队,却已经晚了。

洛阳城破,福王也成了一锅汤。(这段历史存疑,有可能后世抹黑)

相对于以上毫无人样的诸侯王,明末也有少数明事理的诸侯王,镇守开封的周王就在此列。

攻陷洛阳后的李自成军,继续前进,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原重镇开封。

周王应该读过书,知道兔死狐悲,知道前车之鉴,立马将府库银两全拿出来,组织义勇军,这义军也不负所望,成了开封城救命稻草。

李自成面对仓促组成的义勇军,连攻七天,却连攻不克,最后痒痒然的面对坚固的开封城黯然退走。

周王用事实证明,只要肯给钱,李自成的大军并没有那么可怕,随后开封城就这样在周王还有明朝军民同心之下,坚守了一年多,李自成连续三次围攻开封城都没攻克,最后开封城因为黄河大堤决口,才陷落与洪水之中。

李自成终于攻克了开封,也打通了直攻北京的通道。

坚守的周王,还有一毛不拔的楚王,死到临头才知开仓的蜀王福王对比如此刺目而又鲜明。

试问,如果崇祯不是死硬的守这祖宗之法,而是号召宗室自筹军队组建抵抗军,这明朝会那么容易亡吗?

试问,如果这群所谓的王,都如周王一样,为了祖宗之地,寸土必争,不贪图身外之物,这明朝会那么容易亡吗?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而是早已发生的事实,这群养小猪一样存在的诸侯王和那群孙传庭面对的乡绅一样,在危难时刻都选择了舍大家为小家,最后大家没了,小家也不存在了。

大家小家都没了之后,糊涂蛋帝王吊死煤山,以身殉国。

崇祯做派确实不咋地,可看看他治下的明末众生相,他的死一点不冤。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的女儿宝庆公主:哥哥朱棣把她当孙女养,三代帝王对其恩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奇皇帝朱元璋所有儿子,朱元璋的哪个儿子文武全才,朱棣为何娶宝庆公主

    纵然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他也是寻常人,孺慕之情是最能感化人的。在朱元璋晚年时期,他最小的女儿出生了,而最小的女儿也是他一生最大的牵挂。朱元璋一生与自己的原配夫人马皇后情感深厚,纵然他一辈子只有一位皇后,但是身为一国帝王,他的后宫还是非常充沛的,因为要延续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所以必定需要非常多的继承人。

  • 民变蜂起、敌进我退、心理攻势,明朝末期李自成靠什么战胜明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刚上任的崇祯皇帝虽有拳拳报国之心,但也是无力回天。因为他的前几任皇帝荒淫无道,再加上宦官和东林党长期把持朝政,朝中已无多少银两可用。还要对付关外的皇太极,实在是有心无力。当时全国大旱,颗粒无收,崇祯实在是筹措不出多余的银两来救济灾民,就开源节流,缩减了全国的驿站。当时有位叫李自

  • 一代明君朱瞻基,为何却将叔叔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烧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瞻基临死前见朱高煦,正史朱高煦与朱瞻基,大明风华朱高煦朱瞻基对话

    由于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出身不自信,所以他非常正统的地位,因此在太子去世之后,他选择将皇位传承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建文帝继位之后便听从大臣的意见着手削藩,朱棣其中一个儿子的一些做法,让建文帝更是加快了对他削藩的节奏。明成祖与皇后共同抚育了三个儿子,其中长子和儿子分别是朱高炽和朱高煦。朱高炽是一个文弱的

  • 宋代官员体系的构成,铨试制度的形成和变化,如何选拔官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代选官制度,从宋刑统户婚律看宋代婚姻制度,宋代进士周铨

    再到隋唐时期开展的科举制,一直到宋朝再将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之所以如此反复的进行改革,就是为了可以获取更加优秀的人才。而在宋朝时期,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又对铨试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宋代铨试制度1、铨试制度的概念在宋朝时期,对于官员选拔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铨试制度的设置。

  • 明朝覆灭之时,为何崇祯帝不调动锦衣卫对抗外敌,保卫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事实上洪武之治出现以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因此经济发展的十分迅速。然而自万历皇帝以后,明朝就开始走向了下坡路。更可怕的是当时的皇帝对此一无所知。并没有采取相关有效措施阻止这一历史发展的轨迹。明朝刚开始建立时,朱元璋建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叫“拱卫司”直到洪武十五年,更名为锦衣卫。锦衣卫是专门

  • 明朝史上唯一一次朝堂斗殴:他徒手打死锦衣卫头子,名字听着耳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有名的朝堂斗殴事件,锦衣卫陆绎死亡,大明锦衣卫

    明朝到了中期,朝臣结党营私日益严重,皇帝行事处处被官员掣肘,于是不得不利用宦官的权势,最典型的就是锦衣卫和东西两厂,也有少数皇帝近侍乱政,明英宗时期的王振便是其中一位,并且他还引起了一次明代空前绝后的朝堂斗殴。一、英宗少年即位,王振深受信任。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因为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传位给了他

  • 棉花明朝时被大规模使用,那之前中国人是穿什么御寒过冬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为什么普及种植棉花,古代棉花怎么过冬,明朝棉花如何御寒

    棉花产自于印度或者阿拉伯,在它传入到中国之前,“棉”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用来填充枕头的木棉,这东西是不能用来织布的。宋朝之前,汉字之中只有“绵”字,“棉”则最早出现在宋书之中。史学家推测,棉花的传入可能在南北朝或者更早的时期,只是刚开始只有边疆的人民会种植。一直到了元代初年,棉花才渐渐走进中原。在没有棉

  • 明王朝维持统治的王牌锦衣卫,为何在明亡时没有发挥他应有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锦衣卫陆绎死亡,锦衣卫级别一览表,朱棣锦衣卫

    作为明王朝维持统治的特殊手段王牌锦衣卫,在其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要知道锦衣卫作为天子亲军,是皇帝拱卫皇权重要依仗的力量,曾是皇帝手中的利剑,百官心中的魔鬼,百姓心中的恐怖力量,为何在明亡时没有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当时的明朝锦衣卫在全国的军事力量可是有着15万的人马,为何崇祯却最终没有调动这支力量来

  • 朱元璋不需要制衡功臣,朱允文只是一个庶次子,没有根基没有人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真的是被朱允炆害死的吗,朱元璋是不是被朱允炆干掉的,朱元璋为何偏爱朱允炆

    老朱的想法是杀掉这帮可能会造反(但实际根本没能力造反)的功臣武将。把权力都集中到中央。北方用自己儿子守着边疆。看起来与西晋差不多。眼看就要八王之乱了。但不同的是老朱在中央维持了一只异常强大的中央军,而且藩王只有临时军权无财政民事权。重内而实外。也不怕这帮儿子在自己死后造反。但算计再多也算不到建文的一

  • “内官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明朝时期,宦官占据怎样的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宦官官职一览表,明代宦官专权的典型事件有哪些,明朝宦官专权最突出表现

    宦官干政从来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因为他们每日贴身侍奉皇帝,距离政治中心最近,他们想要探知什么消息也是轻而易举的。更有甚者,可以通过自己对皇帝喜好的了解,顺从其心意行使,难免会受到皇帝的青睐,也有利于他们掌控政权。但是到了明朝时期,宦官想要干政似乎没那么容易了。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反思了历朝历代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