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即将发生一场号称“中世纪规模最大的水战”。
陈友谅率领倾国之兵六十万、巨型战船数十艘,在鄱阳湖迎战朱元璋的二十万大军。史称:“友谅兵号六十万,联巨舟为阵,楼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
此役胜者即可吞掉对方势力,成为江南霸主,然后北伐元朝,统一天下。
朱军皆是小船,在水战中处于劣势,与陈友谅初次交手便落于下风。幸亏朱元璋亲率心腹,斩杀了几十个畏敌怯战之人,才稳住阵脚。徐达身先士卒,率先冲锋,指挥舰队,充分发挥船小灵活的优势,围着陈军巨舰射箭、开炮,攀爬,一举击溃陈友谅的前锋部队。朱军首战得胜。
眼见战事不顺,陈友谅将战船用铁链绑在一起,发起军队冲锋,朱军惨败,连朱元璋都差点被陈军猛将张定边阵斩!不过,恰逢鄱阳湖上刮起了巨大的东南风,朱元璋组织敢死队,驾着七艘装满火药柴薪的火船,撞击陈友谅的舰队,一时烈焰飞腾,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伤亡惨重!
陈友谅一步步败退到江西诸暨,与追击而来的朱军对峙!
鄱阳湖大败,陈友谅暴怒,为了发泄怒火,也为了震慑朱军,遂下旨虐杀被俘虏的朱军将士!这便是:“友谅势益蹙,忿甚,尽杀所获将士。”
陈朱全面战争,双方人马加起来高达八十余万,俘虏彼此的将士算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但朱元璋却下了一道谁也想不到的命令,不仅为俘虏治伤,还准备酒食请他们吃饭!并且要求酒、肉、大饼、馒头要多少有多少!让俘虏敞开怀大吃大喝,不打饱嗝不住口!
俘虏们受宠若惊、兴高采烈,一个个狼吞虎咽;很多朴实的陈军士兵流下感动的泪水。朱元璋外披重甲,内套软甲,在徐达、常遇春等绝世猛将的护卫下,对俘虏们嘘寒问暖,表示可理解陈军兄弟们造反也是被逼无奈。等天下太平了,他要让所有人都能吃饱肚子。
朱元璋真诚朴实的话引起了俘虏的共鸣,纷纷表示愿意弃暗投明,为朱大帅效死。
朱元璋佯装生气,表示自己是因为不忍看到兄弟们忍饥挨饿,才请大家饱餐一顿,并非为了得到他们的报答;更表示陈军弟兄吃饱后必须返回陈军大营,谁不回去就是看不起他!等消灭了陈友谅后,与弟兄们再聚首,开怀畅饮!
俘虏们感动得眼泪汪汪。
陈军俘虏成群结队,恋恋不舍地返回陈军营寨。陈友谅苦笑一声,这下没辙了,难道他要向自己手下弟兄举起屠刀吗?如果这样做,会被士兵在背后射冷箭的!
事实上,没过多久,陈友谅便被一根冷箭射杀!凶手是谁成了千古谜团。朱元璋鲸吞陈友谅的地盘、军队,一跃成为天底下实力最强大的势力,为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北上消灭张士诚后,命徐达、常遇春继续北伐,消灭大元帝国。西元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
洪武年间,朱元璋收复了丢失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他努力恢复汉人衣冠,振兴儒家名教,庇佑天下万民,建立太平盛世。他戡定四方,轻徭薄赋,爱惜百姓,兴修水利,奖励垦荒,抑治豪强,严惩贪官,又重视科举,克勤克俭,广纳贤才,注重文治,盘整华夏文明。
这位昔日的乞丐和尚,跃升成为今日的洪武大帝,变成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之一。比如他曾在连续八天内,每天平均处理二百多份奏折、四百多件事。他写诗自嘲:“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眠,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不久,朱元璋即在艰难的治国中惊奇地发现,伤害国家最深的竟然是为自己打天下的开国勋贵与治理国家的朝廷官吏。尤其是开国勋贵,他们拥有私人武力,罔顾国家法令,侵占土地,私纳奴婢,侵夺民财,贪得无厌,无所顾忌。
比如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身为皇亲国戚,知法犯法,向他国私贩茶叶!淮安侯华云龙使用元朝皇帝才能用的东西;汤和的姑父抢占土地,还不缴税给朝廷;大将郭英任意杀戮平民……。
渐渐地,朱元璋对勋贵们厌恶起来,曾在公开场合道:“此等愚夫,不学无术,勇而无礼,或闲中侍坐,或饮宴之间,将以朕为无知,巧言肆侮,凡所动作,悉无臣礼。”
贪官污吏“前腐后继”,疯狂搜刮民脂民膏。朱元璋对他们屡次教育无效后,说道:“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与其说是“猛”字,不如说是一个“杀”字。朱元璋发动了胡惟庸案,先后诛杀了三万余人,又发动了蓝玉案,杀了二万余人。
洪武年间的开国勋贵与官僚势力均遭到了大算帐。
朱元璋屠杀勋贵与官吏的心态从一场饭局,便可窥视得清清楚楚。
洪武十八年,即西元一三八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奉天殿宴请朝廷文武百官时,突然将自己盛着酒的金杯递给了诚惶诚恐的户部尚书茹太素,并环视众大臣,笑道:“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意思是,朕可以给你们美酒佳肴、荣华富贵,可是如果你们有违国法,朕绝不手软,绝不手下留情!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后,户部尚书可以说是百官之首。这次朱元璋将自己的金杯递给户部尚书,且说了一句杀气腾腾的话,明显是要杀鸡儆猴,带有警告意味。果然,话音刚落,群臣便跪了一地,瑟瑟发抖。
最惶恐的应该是茹太素了,他所主管的户部是腐败的重灾区。前户部侍郎郭恒吞盗官粮二千四百万担,贪赃七百多万两白银。这样恐怖的贪污数量自然不是一个户部侍郎能独自吞下的。朱元璋彻查之后,整个六部,侍郎以下,悉数被朱元璋处死,牵连官吏达数百人之多。
对此,连见过大世面的朱元璋都感叹道:“古往今来,贪赃枉法者大有人在,但是搞得这么过分的,实在是不多!”
茹太素早年的时候,曾给朱元璋上过一份几万字的奏折,辞藻华丽,晦涩难懂,主要内容却只有四条干巴巴的建议。朱元璋一气之下,赏了茹太素一顿板子。
这次宴会上,茹太素跪在地上双手接过金杯,立刻向朱元璋表白,脱口吟道:“丹心图报国,不避圣心焦。”
茹大人的文学功底虽然深厚,但是政治素养不高。怎么可以说圣心焦虑呢?焦虑的应该是臣子才对!所以,他没几天便被贬为御史,后因事连坐而死。
不得不感叹,朱元璋的“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虽然霸气十足,却也折射出他面对现实的无奈心情!
纵观洪武大帝一生,是极为爱民的,他曾多次在朝堂上说:“朕本农夫,深知民间疾苦。朕本农夫,深知稼穑艰难。”
无论是开国勋贵还是朝堂百官,朱元璋均曾三令五申,不允许他们残害百姓,又制定了大量的反腐倡廉制度。可是,这些拥有权势者——“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权势者的奴仆也是“多依势冒法,凌暴乡里,而诸勋臣亦不禁戢”。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保护百姓和放任臣子之间,朱元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毅然高举屠刀严惩贪污腐败。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无论你曾立下多么大的功勋,或是付出多大努力才身居高位,若你坐在那个位置上一心为民,迎接你的便是“金杯共汝饮”;可是若你敢贪污腐败,残害百姓,等待你的便只有“白刃不相饶”。这便是朱元璋治国的理念。千百年后,依旧可坚定执法者的斗志,震慑违法者的心神。
纵观洪武大帝的四场饭局,均可以清晰地看出朱元璋的成长轨迹与心路历程。杀牛款待小伙伴,发生在朱元璋的童年时期,虽然幼稚,不顾后果,但是他对小伙伴讲义气,勇于放手一搏,已初显峥嵘。
宴请驴牌寨的刘寨主时,朱元璋仅是一名二十六岁的青年,已经从贫农蜕变到义军高级将领。他足可独当一面,具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收服人心的权谋手段,以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心性。
在诸暨军营中,他请陈军俘虏吃饭时,年近不惑,世事洞明。他明白仁厚往往比暴力更容易赢得人心;厚待别人,哪怕他们曾是自己的敌人,也能得到回报。所以,在元末的枭雄豪杰中,朱元璋能笑到最后。
奉天殿宴会上,说出“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时,朱元璋已经是五十八岁的老人了。守业比创业更难,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民生多艰。面对开国勋贵、满朝文武,朱元璋的策略是一手握着金杯,一手高举白刃,前者象征权势、荣耀、地位、财富,后者代表着惩罚、刑法、杀戮、死亡!
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励精图治,到洪武二十六年,全国的民户达一千六百零五万户,人口达六千零五十四万人,垦地面积达八百五十万顷,为明朝后世的经济发展打下非常牢固的基础,史称洪武盛世。
无论后世谤誉如何,朱元璋的功绩注定彪炳千秋,青史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