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492年朱标去世朱元璋犹豫皇位,漂亮妃子一语定调,朱允炆就你了

1492年朱标去世朱元璋犹豫皇位,漂亮妃子一语定调,朱允炆就你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04 更新时间:2024/1/23 4:37:13

孙儿啊,朝廷里面的刺头,我都跟你削光了,就连蓝玉的威胁,我也跟你除了,放眼朝堂大臣,再也没有人可以威胁到你了。你自己说说,还有谁能威胁你吗?

朱允炆一听,老老实实地说:皇爷爷,没有了,我没有感受到来自大臣的威胁。

一看孙儿如此乖巧,朱元璋也兴致颇高,意犹未尽的说:至于边境,南方早已相安无事,北方蒙古人虽然不老实,但有你叔叔们在,也掀不起浪花,无力威胁京城的安全。

朱允炆一听,连连称是,因为这都是实情,自己的爷爷真的是为了自己殚精竭虑。

随后,朱允炆就奉承起了自己爷爷的英明神武。

听完孙子的话,朱元璋笑了。

笑过后他朗声说道:我为了护佑大明江山,分封诸王,这些藩王都是你的叔叔们,他们都很能干打仗都很厉害,必定能保证北方边界安全,你说是不是啊?

这问话,让朱允炆寻思良久,因为自己的爷爷太过自信了,自己就是觉得叔叔们不靠谱,但是那个时候的他,啥也不能说啊,说了不就等于离间父子亲情吗?

虽然心有疑惑,可朱允炆依旧选择了连连点头。

一看孙儿掉头如捣蒜,朱元璋满怀欣慰,这娃真懂事,是好孩子。

终于啊,为了给你铺路我杀了不知道多少人,现在看,老天爷给我的时间也不多了。

我活着还能帮衬你一把,要是我走了,你就只能靠你自己啊,凡事都要当心,多问,多学,多思考。

这就是朱元璋的真心话,也是他对于自己孙儿的嘱托,千斤重担在肩头,不小心是不行的。

要不是为了自己的孙儿朱允炆,重情义的朱元璋,也不至于干下那么多乌七八糟的事情,最后弄得自己名声不好。

这事情主要也有三件。

第一件,通过杀掉不对盘的权臣和武将,让臣子无党,去掉朝堂之内,能威胁孙儿安全的一些隐患,稳固自己孙儿的权威,这是除内祸。

第二件,通过分封儿子在北面当藩王,让他们护佑南京的安全,这是定外祸。

第三件,通过自己的眼光,给孙儿找了三个自以为不错的好臣子,黄子澄齐泰,方孝孺,别奇怪,这铿锵三人组还真都是老朱安排的,这是找助力。

按朱元璋的设计,这朱允炆的天下,内没有掣肘,外有叔叔做强援,还有聪慧之人辅佐,只要自己孙子不犯浑,他的地位应该是稳如泰山了!

谁曾想这分封的藩王,特别是燕王朱棣,却在后续引发了一场大祸。

大祸起因要从太子朱标去世时朱棣的举动说起。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是朱元璋生平最大的伤痛,一个集万千宠爱和臣子期待于一身的太子没了,除了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也是震动朝堂的事。

朝堂震动了,兄弟间当然也有了异动,都想当皇帝吗?

这其中,动作最快的就是位于塞北边疆的燕王朱棣。

作为朱元璋四子的朱棣,身份不低,功劳不少,战功卓越,兵强马壮,对太子位置非常动心也是正常的,不都是朱元璋的娃吗,咋能厚此薄彼?

随后,他就开始积极行动,至于这行动也非常有我朝特色,那就是托人吹枕头风。

这人啊,就是朱元璋特别晚年宠爱的李贤妃。

马皇后去世后,李贤妃成了六宫之主,这就让他有了吹枕头风的机会,而且她也有需要,因为啊。

这朱元璋垂垂老矣,命不久矣,自己却青春鼎盛还要活很多年,要是老朱走了,自己的靠山不就没了,指望隔一辈的,还不是自己儿孙的朱允炆善待自己,有点难度!

不如用自己的方式,帮助朱棣,让他感恩戴德!

这不是为自己铺平后路吗?这算计之后,才有了一次弱智的劝诫!

有一次在伺候完朱元璋用膳后,李贤妃让服侍的宫女和太监们都退下,随后假意关切地问朱元璋:这几日,臣妾见陛下茶饭不香,是为太子位烦恼吗?

一听这话,朱元璋回说:知我者爱妃啊,最近确实是为这件事非常烦恼。

随后,他就拉住李贤妃的手陷入了沉思。

沉思良久后,帝王的孤独让他决定倾诉,就说:朕有意立老四,但大臣们一个个说三道四,都说不妥,怕让老四当家了,老二老三不平,弄的兄弟不睦。但是立小孙儿吧,又害怕几个儿子不服气,更怕他担不起家国重担。

李贤妃一听忙说:陛下一国之君,要干什么,何须听别人的闲言碎语。

朱元璋一看眼前一亮说:爱妃难道也主张立老四?

这问题就有点诛心了。

自古后宫不干政啊,特别是大明朝,朱元璋这样强悍帝王在位的时候更是如此!

这时候,如果是一个明白人,最该做的就是闭嘴,点到为止就够了。

可李贤妃明显不是个明白人,一句话就露馅了,她居然说:这并非臣妾一个人的看法,不少大臣也都敬仰燕王。不仅如此,燕王英武不凡,自己也有继承大统、重振朝纲的意愿。

坑,实在是坑!

听完这话朱元璋火冒三丈,直言问李贤妃:老四想继承大统你咋知道的?是不是朱棣买通了你?快说!

李贤妃一听顿时慌了,忙说:皇上恕罪,臣妾只是碍不过燕王面子......

一听这话,觉得有猫腻的朱元璋,愤恨地说:滚出去!再敢多言,郭宁妃就是你的前车之鉴!

随后扭头就走了!

这郭宁妃是谁,其实也有一段故事!

在贤良淑德的马皇后去世之后,朱元璋伤心之余决定不立皇后,初开始是将六宫交给李淑妃打理,后来这李淑妃也去世了,六宫大权就交给了郭山甫的女儿郭宁妃处理!

这郭宁妃就成了后宫之主,郭家人也因为她,一个个都风光了起来,本就战功不俗的郭兴和郭英地位节节高!

如果一切不出变故,其实还好!

但,这郭宁妃却命数不好,自己生的儿子鲁王朱檀年仅20岁就死了!

一看这郭宁妃没了儿子,兄弟们还有手握军权,害怕外戚坐大的朱元璋当然有点不安啊,就让这郭宁妃不得善终了。(史料说法不详实)

这是朱元璋吸取汉朝教训,防范外戚作乱的防御性举措,足见朱元璋对后宫女子的防备有多深。

有了这前车之鉴在,朱元璋这句话可谓警告意味十足。

李贤妃说这样的话,是典型的谋划不周和言多必失啊。

朱棣自以为请宠妃当说客能事半功倍,谁曾想找了个口风不严还蠢的猪队友,反而让老爹看到了自己的勃勃野心。

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给你的,是我愿意的,我不给你的,你不要争,你越是争就越没有。

所以,关键时刻的争,就是不争!

不争为争之方为上策,要不然就事得其反。

果不其然,这朱棣吃相难看的做派,还有在自己身上弄权谋的心思,惹怒了朱元璋。进而坚定了朱元璋选择朱允炆的心思。

孩子啊,特别是继承人,还是自己培养的好!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标长子朱雄英八岁就早夭,作为次子的朱允炆,就成了朱元璋眼中的嫡长孙。

朱允炆也是个好孩子,自小聪明好学,非常孝顺,让朱元璋体会了温馨的家庭生活,非常看重这个长孙。

既然看重了就培养呗!

为了稳固朝局,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册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让他成了大明朝的合法继承人,也断绝了儿子们窥伺皇位的心思。

可心思虽然断了,野心还是有啊!

朱元璋虽然在死前,用了6年时间稳固自己孙儿的地位,去除了无数隐患,依旧没有护佑孙儿的天下。

朱允炆登基之后,在三大臣鼓动下开始削藩,削藩的因果让朱棣愤而起兵,发起靖难之役。

自己的孙儿,终究没斗过自己的儿子。

不知这明朝大家长,在天之灵做何感想?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高宗赵构活到81岁,成为寿命最长皇帝之一,但却提早禅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高宗赵构个人简介,宋高宗赵构死前把皇位传给了谁,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得有多惨

    而出现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原因离不开宋朝统治者对于军事实力和士兵战斗力训练的忽视,因为怕军权掌握在非赵姓的皇室手中,所以宋朝时期对于军事实力的削弱几乎是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以至于最后因为战斗力不足而被外族侵略灭亡。一、宋高宗登基的背景宋朝时期可以分为赵匡胤开国建立的北宋和之后经过靖康之耻被迫迁都的南宋两个

  • 岳飞父子被害时,负责行刑的监斩官,还是杨家将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杨家将和岳飞隔了几代,岳飞死后他的5个儿子去哪了,杨家将岳飞哪个在前

    论文,他能写下《满江红》这样的旷世之作;论武,他带着岳家军大败金兵,差一步就能收复当年被金兵侵占的青云十六州;论忠,他当年入伍时岳母就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一生眼中只有收复失地,不蓄田产、不收财帛。其子岳云更是其帐下悍将,这样两位忠勇善战的良将,却被秦桧父子陷害,命丧风波亭,实在是千古憾事,

  • 朱元璋长孙朱济熺:名正言顺的晋王继承人,却被亲弟弟囚禁数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而作为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权,更是如此。我们今天的这位主人公朱济熺,他是朱元璋的长孙,本应是名正言顺的晋王继承人,却并未能在争夺之战中脱颖而出,反而被自己的亲弟弟囚禁数年,整日捉襟见肘,食不果腹。而他的这一生也正是曹植的这首小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另一个真实写照。一

  • 大明王朝:严党贪腐嘉靖忍无可忍?血经一案严世藩自取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那嘉靖知不知道裕王妃这个故事是编造的呢,显而易见,嘉靖不是傻子,他肯定是知道没有那么神乎其神的事情发生的,但是他却没有揭穿这件事情,因为嘉靖一直是信奉道教的,长生不老是他的梦想,他就想通过炼丹修道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而这个张三丰是道教的祖师爷,据说活了几百岁,在明太祖的时候出现过,此后一直是行踪未定

  • 辽国比大宋还要强盛,为何突然灭亡?看三代皇帝如何把大辽玩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保定在古代是大辽还是大宋,大宋与大辽,大辽vs大宋完整版

    我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少,辽国正是由契丹族人统治,前后总共有过九位皇帝。其全盛时期足以让在南方偏安一隅的宋王朝望其项背。可是辉煌时期并不是永久的,大辽也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衰落,而且它是很迅速地跌下神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总的来说就是内忧外患,尤其是辽国的三位皇帝,因为他们,大辽才逐衰落,直至灭亡。

  • 北宋另类存在,十代将门虎子,抗辽抗西夏堪称西北柱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抗辽,辽西夏和北宋三个政权的相处模式,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之间的关系

    那就是兵镇为祸,最后引火烧身,鸠占鹊巢。作为这一手法的受益者,已经独占了皇权的赵匡胤,当然不能容忍还有人学他这样的做派!一出杯酒释兵权,让他终于安心了,随后他又通过一系列手腕,将地方割据的局面给扭转,北宋进入了强干弱枝的时代,中央百万禁军,而地方?他们只有城管和保安!中央政权再也没有了威胁皇权的存在

  • 宋朝的经济繁荣发展,导致货币紧缩,催生了信用交易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往大了说国家支持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贷款支持。回想社会体系内,信用二字和生活内容挂上了太多钩。然而“信用”这个词并不是新时代词语,其实早在我国宋朝就已经初始萌芽阶段,这种交易方式已经在当时繁华的商品经济发展下,被应用于商业往来和社会体系中。那宋朝的信用相比较今天的信用又有什么不一样的特色呢?一、宋代

  • 朱棣当了22年皇帝,为何没生一儿半女?一位宫女临死前说出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棣死后谁做了皇帝,朱棣为何一生只立一个皇后,朱棣执政22年为何没生下一儿半女

    所以多生子嗣一直是皇帝们的心愿,圣主明君如此,昏君暴君也不例外,著名的亡国昏君宋徽宗都有八十余人,清圣祖康熙皇帝更是光参加夺嫡的儿子就超过了9个,可同样算得上英明的明成祖登基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子嗣,而且他登基的时候还正值壮年,这是怎么回事?是他不想生?显然不是,那原因是什么?一、靖难之殇明成祖朱棣是明

  • 此人是大明第一太监,如若不死,明朝根本不会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十大太监排名,明朝太监洪宝,王刚扮演的明朝太监

    文▏小先生明朝乍一看亡于清朝,再一看亡于李自成起义军,细一看原来是亡于明朝自己,为什么?一句话就是朝廷没钱了,打仗需要钱,赈灾需要钱,处处都需要钱,整个国家就是一部机器,没钱机器就转不了,转不了就得死,话说回来是明朝没钱吗?当然不是,李自成打进京城后,搜刮勒索明朝的官员,居然搞到了7000万两白银,

  • 宋朝之前认为面食有毒的南方人,为何在宋朝却“以身试毒”?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十大面食排名,宋朝江南面食,宋朝的面食和小吃

    据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许多达官贵人人均大都喜食面类,还会用面食来招待宾客。然而,在宋朝以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人几乎从来不吃面食,甚至他们对于面食始终抱有一种畏惧的态度,其中的缘由究竟是什么呢?宋朝以后,南方人却克服了对面食的恐惧,甚至开始喜欢食面类,其中又发生了什么使得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