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儿啊,朝廷里面的刺头,我都跟你削光了,就连蓝玉的威胁,我也跟你除了,放眼朝堂大臣,再也没有人可以威胁到你了。你自己说说,还有谁能威胁你吗?
朱允炆一听,老老实实地说:皇爷爷,没有了,我没有感受到来自大臣的威胁。
一看孙儿如此乖巧,朱元璋也兴致颇高,意犹未尽的说:至于边境,南方早已相安无事,北方蒙古人虽然不老实,但有你叔叔们在,也掀不起浪花,无力威胁京城的安全。
朱允炆一听,连连称是,因为这都是实情,自己的爷爷真的是为了自己殚精竭虑。
随后,朱允炆就奉承起了自己爷爷的英明神武。
听完孙子的话,朱元璋笑了。
笑过后他朗声说道:我为了护佑大明江山,分封诸王,这些藩王都是你的叔叔们,他们都很能干打仗都很厉害,必定能保证北方边界安全,你说是不是啊?
这问话,让朱允炆寻思良久,因为自己的爷爷太过自信了,自己就是觉得叔叔们不靠谱,但是那个时候的他,啥也不能说啊,说了不就等于离间父子亲情吗?
虽然心有疑惑,可朱允炆依旧选择了连连点头。
一看孙儿掉头如捣蒜,朱元璋满怀欣慰,这娃真懂事,是好孩子。
终于啊,为了给你铺路我杀了不知道多少人,现在看,老天爷给我的时间也不多了。
我活着还能帮衬你一把,要是我走了,你就只能靠你自己啊,凡事都要当心,多问,多学,多思考。
这就是朱元璋的真心话,也是他对于自己孙儿的嘱托,千斤重担在肩头,不小心是不行的。
要不是为了自己的孙儿朱允炆,重情义的朱元璋,也不至于干下那么多乌七八糟的事情,最后弄得自己名声不好。
这事情主要也有三件。
第一件,通过杀掉不对盘的权臣和武将,让臣子无党,去掉朝堂之内,能威胁孙儿安全的一些隐患,稳固自己孙儿的权威,这是除内祸。
第二件,通过分封儿子在北面当藩王,让他们护佑南京的安全,这是定外祸。
第三件,通过自己的眼光,给孙儿找了三个自以为不错的好臣子,黄子澄,齐泰,方孝孺,别奇怪,这铿锵三人组还真都是老朱安排的,这是找助力。
按朱元璋的设计,这朱允炆的天下,内没有掣肘,外有叔叔做强援,还有聪慧之人辅佐,只要自己孙子不犯浑,他的地位应该是稳如泰山了!
谁曾想这分封的藩王,特别是燕王朱棣,却在后续引发了一场大祸。
大祸起因要从太子朱标去世时朱棣的举动说起。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是朱元璋生平最大的伤痛,一个集万千宠爱和臣子期待于一身的太子没了,除了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也是震动朝堂的事。
朝堂震动了,兄弟间当然也有了异动,都想当皇帝吗?
这其中,动作最快的就是位于塞北边疆的燕王朱棣。
作为朱元璋四子的朱棣,身份不低,功劳不少,战功卓越,兵强马壮,对太子位置非常动心也是正常的,不都是朱元璋的娃吗,咋能厚此薄彼?
随后,他就开始积极行动,至于这行动也非常有我朝特色,那就是托人吹枕头风。
这人啊,就是朱元璋特别晚年宠爱的李贤妃。
马皇后去世后,李贤妃成了六宫之主,这就让他有了吹枕头风的机会,而且她也有需要,因为啊。
这朱元璋垂垂老矣,命不久矣,自己却青春鼎盛还要活很多年,要是老朱走了,自己的靠山不就没了,指望隔一辈的,还不是自己儿孙的朱允炆善待自己,有点难度!
不如用自己的方式,帮助朱棣,让他感恩戴德!
这不是为自己铺平后路吗?这算计之后,才有了一次弱智的劝诫!
有一次在伺候完朱元璋用膳后,李贤妃让服侍的宫女和太监们都退下,随后假意关切地问朱元璋:这几日,臣妾见陛下茶饭不香,是为太子位烦恼吗?
一听这话,朱元璋回说:知我者爱妃啊,最近确实是为这件事非常烦恼。
随后,他就拉住李贤妃的手陷入了沉思。
沉思良久后,帝王的孤独让他决定倾诉,就说:朕有意立老四,但大臣们一个个说三道四,都说不妥,怕让老四当家了,老二老三不平,弄的兄弟不睦。但是立小孙儿吧,又害怕几个儿子不服气,更怕他担不起家国重担。
李贤妃一听忙说:陛下一国之君,要干什么,何须听别人的闲言碎语。
朱元璋一看眼前一亮说:爱妃难道也主张立老四?
这问题就有点诛心了。
自古后宫不干政啊,特别是大明朝,朱元璋这样强悍帝王在位的时候更是如此!
这时候,如果是一个明白人,最该做的就是闭嘴,点到为止就够了。
可李贤妃明显不是个明白人,一句话就露馅了,她居然说:这并非臣妾一个人的看法,不少大臣也都敬仰燕王。不仅如此,燕王英武不凡,自己也有继承大统、重振朝纲的意愿。
坑,实在是坑!
听完这话朱元璋火冒三丈,直言问李贤妃:老四想继承大统你咋知道的?是不是朱棣买通了你?快说!
李贤妃一听顿时慌了,忙说:皇上恕罪,臣妾只是碍不过燕王面子......
一听这话,觉得有猫腻的朱元璋,愤恨地说:滚出去!再敢多言,郭宁妃就是你的前车之鉴!
随后扭头就走了!
这郭宁妃是谁,其实也有一段故事!
在贤良淑德的马皇后去世之后,朱元璋伤心之余决定不立皇后,初开始是将六宫交给李淑妃打理,后来这李淑妃也去世了,六宫大权就交给了郭山甫的女儿郭宁妃处理!
这郭宁妃就成了后宫之主,郭家人也因为她,一个个都风光了起来,本就战功不俗的郭兴和郭英地位节节高!
如果一切不出变故,其实还好!
但,这郭宁妃却命数不好,自己生的儿子鲁王朱檀年仅20岁就死了!
一看这郭宁妃没了儿子,兄弟们还有手握军权,害怕外戚坐大的朱元璋当然有点不安啊,就让这郭宁妃不得善终了。(史料说法不详实)
这是朱元璋吸取汉朝教训,防范外戚作乱的防御性举措,足见朱元璋对后宫女子的防备有多深。
有了这前车之鉴在,朱元璋这句话可谓警告意味十足。
李贤妃说这样的话,是典型的谋划不周和言多必失啊。
朱棣自以为请宠妃当说客能事半功倍,谁曾想找了个口风不严还蠢的猪队友,反而让老爹看到了自己的勃勃野心。
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给你的,是我愿意的,我不给你的,你不要争,你越是争就越没有。
所以,关键时刻的争,就是不争!
不争为争之方为上策,要不然就事得其反。
果不其然,这朱棣吃相难看的做派,还有在自己身上弄权谋的心思,惹怒了朱元璋。进而坚定了朱元璋选择朱允炆的心思。
孩子啊,特别是继承人,还是自己培养的好!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标长子朱雄英八岁就早夭,作为次子的朱允炆,就成了朱元璋眼中的嫡长孙。
朱允炆也是个好孩子,自小聪明好学,非常孝顺,让朱元璋体会了温馨的家庭生活,非常看重这个长孙。
既然看重了就培养呗!
为了稳固朝局,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册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让他成了大明朝的合法继承人,也断绝了儿子们窥伺皇位的心思。
可心思虽然断了,野心还是有啊!
朱元璋虽然在死前,用了6年时间稳固自己孙儿的地位,去除了无数隐患,依旧没有护佑孙儿的天下。
朱允炆登基之后,在三大臣鼓动下开始削藩,削藩的因果让朱棣愤而起兵,发起靖难之役。
自己的孙儿,终究没斗过自己的儿子。
不知这明朝大家长,在天之灵做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