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宦官实质上也是官,但当宦官的代价有点大,除了要割掉点玩意之外,还被人看不起,因此,一般当宦官的都是一些生活窘迫的地痞无赖(比如魏忠贤之流),他们大都是一些知识水平很低的人,甚至于是文盲居多,高级知识分子早就考科举当官去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朝廷的地方也就有内斗,这一直是历朝历代的“光荣传统”,当然了,在朝廷斗争可不像是街头打架,撸起袖子就上,他们都是以骂战、掐架为主,是要讲策略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人家骂遍你祖宗十八代,都还以为是在夸你呢,因此,一直以来,太监这个群体在朝廷中都是处于劣势。
朱瞻基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同时也从权力制衡的需要出发,设立了内书堂,专门供太监读书。
这可不得了,正所谓“流氓其实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内书堂设立后,虽说太监还是太监,但他们(她们?)是知识分子太监,在朝廷斗争中,他们开始讲究策略,不再单打独斗。再加上内书堂设立后,秉笔太监也随之出现,这秉笔太监就像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他们根据内阁的票拟代替皇帝批阅奏章,这个过程叫批红,明代宦官从此逐渐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枢。
因此说,内书堂的设立,不仅提高了明代宦官的整体知识水平,同时也为后期的宦官乱政提供了知识保障,像刘谨、魏忠贤等之流,无一不是权势滔天、臭名昭著的权监。
不管怎么说,朱瞻基设立内书堂的本意是好的,这些结果的出现应该算是这个机构衍生出的副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