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赐鹅毒徐达 凤阳闹饥荒 火烧庆功楼 这些事到底与朱元璋有没有关

赐鹅毒徐达 凤阳闹饥荒 火烧庆功楼 这些事到底与朱元璋有没有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332 更新时间:2024/2/4 7:09:03

276

年的大明王朝,无疑是封建社会杰出的帝王之一。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和“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等影响后世的著名口号,都是他率先提出来的。

毛主席曾评价说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又说“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一点,不要写得那么坏”···。

但《明史》已经载入史册,无法更改。要知晓的是,它是清朝为了自己的需要历时九十多年修的。究竟是否公允,或许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历史被抹黑,除了接替大明的清王朝政治需要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他在位期间的确得罪人太多。

明朝开国之后,出身贫寒的朱元璋铁腕反腐,励精图治,严厉查办腐化堕落的功臣、宗亲,把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造刀枪、穿龙袍,坏事做绝的贪官污吏,成批送上了断头台。

史载,他曾下旨

“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

朱元璋这么做,无论掌权的功臣后代和因为违法犯罪而被剥夺特权的功臣后代,都难免对其之入骨。他也由此被冠以

“心狠毒辣、杀功臣、搞株连,手段残忍”等恶名,把一口口历史黑锅,都扣在了他背上。

还有一种民间说法认为,明朝后期由于数位皇帝腐败无能,导致国家生灵涂炭,民众对于王朝的不满都转嫁到了作为

“太祖”的朱元璋身上,放肆予以丑化。

清代

史学家赵翼

竟然污蔑

说:

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后,尽取天下之人杀之,其残忍前古未有。

更有

清代政客宣称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封了六公爵五十二侯爵,最后杀了三个公爵

五十个侯爵被灭族,

比率高达

百分之九十六。这数字

着就瘆人

但查查史料,所谓被朱元璋灭绝的公爵却都有后代,而且开国六公爵只有李善长冯胜被赐死却没有株连;五十二侯爵里,有两个根本不是朱元璋册封的,死的时间比朱元璋还晚。

而另外五十个侯爵中的淮安侯华云龙、巩昌侯郭兴、南安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蕲国公康茂才、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航海侯张赫、海西侯纳哈出等三十多人,历史记载不是

“卒”就是“战殁”,有的还活到了朱棣的永乐二年。而朱元璋在位时所封公爵中,鄂国公常遇春、乐浪公濮英战死;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信国公汤和都是病逝的。

不妨挑拣几个著名桥段,看看朱元璋背黑锅的真相。

@

赐鹅毒杀徐达。

明朝开国大将徐达,口碑和名望俱佳。人们在喜爱他的同时,更惋惜他的

“冤死”。

因为他的死因与皇帝朱元璋拴在了一起,那个所谓

“蒸鹅毒杀徐达”的故事,已经流传了数百年,无数人深信不疑。

公元

1368

年,大将徐达和副手常遇春北伐,率军攻入大都,元朝崩溃。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后,徐达被册封为右丞相,其女儿还嫁给了皇四子朱棣,徐、朱两人成了儿女亲家。

杜撰的故事说,朱元璋担心打江山

“创业”的功臣染指皇权,因此必须逐个除掉。

而徐达身处要职,威望甚高,明里处死恐怕行不通。于是,朱元璋便想着法儿要暗算。徐达

53

岁时,不幸背上生了毒疮。说是生毒疮需要“忌口”,尤其不能吃蒸鹅和鱼虾等发物,否则病症会加重,危及生命。

朱元璋得知徐达生毒疮,却特地下令赏赐了一只蒸鹅给他吃。

剧照

徐达知道这是皇帝想结果他的性命,但又无可奈何。

“君要臣死,不死不忠”。

如果自己拒绝,那么这一家老小的性命可能都保不住了,绝望中,徐达含着泪吃了这只御赐蒸鹅,没多久,就毒发身亡了。

事实上,《明史》中虽记载徐达的死因为

“死于背疽”,但却没有吃了御赐蒸鹅而死之说。

可见这则故事是属于游离历史的杜撰,纯粹子虚乌有。

明代的史书是由满清文人所著,倘若朱元璋真的赐给徐达蒸鹅,导致他毒发身亡。那么编写《明史》者肯定不能隐晦不录,而且还会添枝加叶渲染。从这一点来分析,这则故事的真实度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背疽在古代致命度很高,很难医治,许多著名人物都是死于这种病症,不过,吃了蒸鹅是否会导致毒发身亡,还没有科学定论可见。

历史记载中,当太祖朱元璋听闻大将徐达的死讯后,立即停止临朝听政、悲恸不已,追封他为中山王,赠三世都为王爵。

朱元璋甚至还亲自为徐达撰写碑文,并钦定他的墓碑要高于自己的,安排他居太庙排第一位,风光大葬。

如果朱元璋真有心毒杀徐达,又怎会如此悲痛,如此给予徐达死后哀荣呢?

@

凤阳花鼓词中的十年九荒与朱元璋有关吗?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唯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四方。

这首脍炙人口的

凤阳花鼓歌词,

很多人都

熟悉

甚至已经成了著名的传统

曲调

但仔细品味,这曲调在

悦耳动听的同时,

歌词又让人

略感凄凉。

因为这个民谣

小调

伴随着

是凤阳乞丐

现代

人们一提到乞丐,

可能首先想到

就是来自

安徽

凤阳

这首凤阳花鼓词表达的意思,也十分令人费解:

既然凤阳原本是个好地方,又出了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本它应该更好才对,为何变得

“十年倒有九年荒”呢?

是朱元璋当了皇帝,把家乡凤阳坑害了吗?

实际,朱元璋对自己家乡凤阳充满了深厚感情。在他称帝第二年,就宣布在凤阳建设明中都,并开始兴建皇城。

尽管后来由于多种政治原因,朱元璋改变了迁都凤阳的打算,但他的故乡情结并未改。

凤阳古称

“钟离”,春秋时曾有钟离国,后改为濠洲。洪武七年,因濠洲之北有凤凰山,朱元璋改其名为凤阳。

凤阳府刚设立时,下辖

9

18

县,后来又改为下辖

4

14

县。凤阳府地域广大,辖区面积在当时全国都是屈指可数,可见朱元璋对家乡的眷顾之情。

同时,朱元璋还指令给凤阳免除赋税徭役,从外地大量移民增加当地人口和经济活力。

明朝初年,朱元璋实施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移民措施。其中,从山西、苏、杭等地移民凤阳,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据史料介绍,在洪武年间,从各地向凤阳移民总计

48

万余人,其中,民众

30

余万,士兵

18

余万。因为朱元璋实施了一系列振兴家乡的举措,明初的凤阳府,开始呈现出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景象。由此可见,“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是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情的。

但凤阳历史上多乞丐,也是真实的。据说,从江浙等地移民凤阳的富户思乡,每到年节都想回老家看看,但因为皇帝有令,严禁他们离开凤阳府。

在这种情况下,江浙移民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每到冬天农闲的时,就扮成乞讨出走,回江浙的家乡。等到来年开春之后,再成群结队地从老家返回凤阳。

乞丐成群的现象,于是在凤阳沿袭下来。

而凤阳花鼓这句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肯定不是明朝时期敢唱的。真正让这首民谣传播开来,实际上是清朝时期。凤阳还是那个凤阳,只是天灾不断,人们不敢抨击当今皇上,只能把朱元璋拉出来背锅了。

凤阳花鼓词的最早版本,来自于清朝人赵翼写的《陔余丛考》,他在书中写到:

“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

谁都知道,凤阳是明朝中都又是朱家皇室祖陵所在,受到当朝历代皇帝的特殊恩惠,因此,整个明代,是不大可能发生

“十年倒有九年荒”惨剧的。

而赵翼生活的清代乾隆中后期,则是清朝开始走下坡路的时期。

这时的凤阳地区天灾人祸连绵,由兴盛转衰。或许

“十年倒有九年荒”是乾隆中后期的真实写照。

@

火烧庆功楼的真伪。

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说:

朱元璋

坐上皇位

之后,为了表彰

帮助

自己打下江山的

开国

功臣,

不仅大肆封王封侯,

还专门建立了一

庆功楼,

决定

在这里宴请群臣,为大明

王朝确立举杯相庆

庆功楼

竣工

,朱元璋

便

把那些有功之臣全部邀请去

喝酒,其中

包括德庆候廖永忠、永嘉侯朱亮、江夏候周德兴、定远侯王弼、颍国公傅友德等

刘伯温也被邀请在列。

刘伯温

是朱元璋

打天下的军师

非同小可。

他掐指一算

觉得皇帝这次宴请群臣,其中似乎有诈,于是

便

多留了个心眼,故意坐在朱元璋身边。

酒席一开,朱元璋

兴高采烈,

让大家

尽情

吃喝

刘伯温

偷偷把朱元璋龙袍一直衣角压在自己桌子下。

宴中途

,大家喝得都

差不多了。

这时朱元璋站起来

看样子是要去

“方便”。

因为他的衣角被刘伯温的桌子压着,所以朱元璋

起身,刘伯温就

知道

他立

了出来

。朱元璋对他说:

爱卿,

要去哪里呀?

刘伯温

慌忙回答

说:

皇上,难道您真的一个都不留吗?

朱元璋

一愣

还没回答。

刘伯温继续说: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如果您要我再回去,那我就回去了。

朱元璋

然想

刘伯温

汗马功劳,于是就带着他一同离开了庆功楼

两人离开不久,突然背后传来

几声

巨响,整个庆功楼倒塌了,并燃

熊熊大火,在里面喝酒的人全

部殒命

朱元璋

火烧庆功楼

的故事,在正史中并无

只字

记载,完全是民间杜撰的野史

后来

经过说书人的

艺术

渲染,加上戏曲的润色,被说的

活龙活现

,还被写进《大明英烈》等评书

中。

然而这个故事

完全是清朝人为了污蔑朱元璋而编出来的。

滥杀功臣

黑锅

,朱元璋已经

背了600

多年

,真是有点可叹。

(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静海慈儿庄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吗?沧海桑田话天津217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天津静海区唐官屯镇牌楼传说是这样的:隋末唐初,时属平舒县(汉王五年即202年设东平舒县,北魏太和十一年即487年改称)的静海地方有个十七八户人家的小李庄,小李庄有位乡绅人称李善人,知县曾匾牌褒奖。大唐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征高丽,军队从村旁开往前线络绎不绝。一天,知县带几个人来找李善人说:“这

  • 朱元璋明孝陵600年无人敢盗,康熙都会前来祭拜,究竟有何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为什么选明孝陵,明祖陵跟朱元璋有什么关系,朱元璋埋在明孝陵吗

    虽然帝王陵墓众多,但是保存完整的可谓是少之又少,其中朱元璋的明孝陵就是一个在这600年来完全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的陵墓,甚至康熙皇帝每逢经过都会前来祭拜,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朱元璋明孝陵到底有何玄机呢?朱元璋,洪武之治朱元璋,别名为朱兴宗、朱洪武,字国瑞,于1328年10月21日出生于濠州的一个村落中,

  • 江南才子高启:因四个字被朱元璋腰斩,死前沾血写下三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高启上梁文全文,明代高启简介,高启是什么意思

    一不小心,当文章诗词中的语句触动了统治者敏感的内心,就有可能遭遇牢狱之灾,甚至失去性命。一、“乞丐皇帝”朱元璋的杀伐果决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种多疑专制的君王。在明朝初期他为了稳固江山,推行文化专制统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人必须敬仰皇帝的威严,臣子如果犯了他的忌讳,可能就会招致杀身

  •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将哥弟的儿子全部杀死,为什么不杀哥弟的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视频完整版,李世民兵变玄武门守将结局,李世民回忆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在长安城太极宫的玄武门处,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事件,秦王李世民当场击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逼宫”唐高祖李渊,成功地当上了新的太子,并在数日后,接受李渊的“禅位”,自此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而在玄武门之变中,除了

  • 明穆宗朱载坖:为人平庸低调,却成明朝一代贤主,因贪恋美色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朱载坖这人对自己的能力评估得很准确,他知道自己是个庸才,没有做千古一帝的能力。所以就礼贤下士,态度谦和,选拔了很多能人来帮他守江山。所以即便他只做了六年皇帝就死了,但他的名声还是很不错的。至于他为什么那么早就死了,主要还是因为他太过贪恋女色,结果把自己给耗死了。深得皇帝讨厌朱载坖是嘉靖皇帝的三儿子,

  • 在元朝,蒙古人享有汉人的“初夜权”,这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之前,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元朝时期,蒙古人享有汉人“初夜权”(即汉人女子的新婚之夜,必须交给蒙古人)的文章。其实,第一时间,我震惊了。这是何等的耻辱!别说被蒙古统治90几年,就是9年,我也无法忍受!但,冷静下来,我又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这个所谓的初夜权,是真的吗?1、首先,查史书《元史》是明朝人写的,所

  • 经历八年安史之乱后,为何唐朝还能苦撑150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朝为何爆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就走向衰落了吗,安史之乱后为何唐朝难以恢复元气

    举几组数字为例。安史之乱后的唐宪宗时期,宣武节度使韩弘有一回向朝廷进贡,“献马三千,绢五千,杂草三万,金银器千”;但这只是九牛一毛,他的库存是这样:“库厩尚有钱百余万斛,绢百余万匹,马七千匹,粮三百万斛”,而且,这只是他手里的现货。唐穆宗时期,卢龙节度使刘整曾经一次性随手向朝廷进献战马1.5万匹。所

  • 史载朱元璋准备拜刘伯温为相,却被刘伯温轻松推掉了,这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明史.刘基传》有这样一段记载,说:起初,明太祖因某事准备撤换丞相李善长。刘基劝阻说:“别啊,怎么说李善长也是功臣元老啊,而且,他人望好,能调和各将领之间的关系。”明太祖余怒未息地说:“他还曾多次想害你呢,亏你还为他说好话?实话跟你说了吧,我这次想要任你为丞相呢。”刘基赶紧扑通跪下说:“国家换丞相就

  • 看不够的“东方绝色”!清代帝王是如何仿制汝窑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汝窑烧造仅20年 汝窑稀少,与它烧造时间短不无关系。宋徽宗时而“废汝用钧”,时而“废钧用汝”,汝窑烧制便时断时续,之后专供宫廷的汝窑与北宋同时灭亡。但关于汝窑存在的时间,说法不一;南宋时,汝窑已经“近尤难得”,十分珍稀了。 汝窑天青釉圆洗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北宋汝窑:深受历代帝王喜爱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逼父,除此之外他还有别的选择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玄武门大结局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何不阻止李世民,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原因

    玄武门政变发动玄武门政变在长孙无忌的出谋划策下,李世民的战术是,在玄武门前埋伏好,等到长林军进入玄武门之前,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解决掉。选择玄武门的原因就是,此地是皇城禁军的驻扎地,控制了玄武门,就控制了太极宫,就控制了长安城,控制了天下。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当值的禁军将领常何,在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