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慢读丨这位明代海南乡贤,为家乡做了这些实事!

慢读丨这位明代海南乡贤,为家乡做了这些实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40 更新时间:2023/12/22 20:04:51

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秋季某日,临高知县杨址带着数百名儒生坐船渡海,赶往雷州,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岁试,不料船至中流遇到狂风巨浪,船上人员连同县令在内全部葬身琼州海峡。

此事后来经一位海南人上报万历皇帝后,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此后,经朝廷批准,琼州学子不必再渡海北上考试,而是就在岛内的府城应试。上呈奏疏的人名叫王弘诲,明代进士,曾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人。这就是熟悉海南文史的人津津乐道的“奏考回琼”的历史故事。

王弘诲心系家乡海南,为海南的文化教育殚精竭虑,出谋出力,除了“奏考回琼”,还有很多实事。

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王弘诲故居的“八角殿”。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01

“奏考回琼”造福琼州学子

所谓“奏考回琼”,是海南民间的一种说法,查阅王弘诲的主要诗文集《天池草》可知,万历四年(1576年),鉴于管辖海南儒生的“督学”设在广东雷州,每年渡海赶考的琼州学子数千人,远涉鲸波,十分不便,当时在翰林院任“检讨”的王弘诲特向皇帝上了《拟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道疏》。

疏中写到了海南儒生赶考之苦:“贫寒士子,担簦之苦已不待言。乃其渡海,率皆蜑航贾舶,帆樯不饰,楼橹不坚,卒遇风涛,全舟而没者,往往有之。”更甚的是,“迩来加以海寇出没,岁无宁时。每大比年,扬扬海上,儒生半渡,尽被其掳,贫者陨首而无还,富者倾家而取赎。其幸无事者,皆出一生于万死耳。言之可为痛心。”

然而,对于海南学子的这些困难,“督学宪臣”大多毫不知情,只顾限期开考,儒生们为了按时赴考,常常不顾一切冒险渡海,以致“所伤甚多”。临高知县杨址等人葬身海峡之事便是其中一例。

纵观全文,王弘诲的这篇奏疏不足千字,但绝大多数的文字都用来叙述海南儒生历年赶考所遭受的艰难险阻,语气平和,但情意恳切,读来让人动容。

所幸王弘诲的拳拳之心打动了万历皇帝朱翊钧,自此海南学子得以就地参加岁试或科试,竞争监生或贡生的功名。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认为,王弘诲一生当中做了很多有益于家乡海南的事,“奏考回琼”之举,对发展海南的教育事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建议朝廷将海南原有专管分巡分守军事的监察区职能,改为兼管教育考试的提学职能,岁试和科试不必渡海到雷州应试(选拔举人的乡试仍需到省城广州),王弘诲还是第一人。

当时的琼州百姓为了纪念王弘诲“奏考回琼”的业绩,在他生前便于定安县城为他修建了一座生祠,该祠的旧址在今定安县卫生院,20世纪60年代才被拆除。

02

十三次向皇帝辞官还乡

新编定安龙梅《王氏族谱》里的王弘诲画像。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王弘诲,字绍传,号忠铭,因此人称“忠铭先生”。然而,这样一位晚明的风流人物,清朝编修的《明史》中并没有他的传略,倒是一部叫作《列卿记》(作者为雷礼)的书里简单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

王弘诲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出生在定安,幼时聪颖过人,5岁时便入私塾读书,相传他9岁就参加童子试,过目成诵,遍通经史。嘉靖四十年(1561年),年仅19岁的王弘诲便考取乡试第一名——“解元”,如今在定安县城古城墙西侧有座“解元”坊,正是当年官方为旌表他而修建的。

王弘诲故乡龙梅村的双面石牌坊——“解元坊”(背面为“太史坊”三字),明代万历二年所立。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乡试之后,王弘诲于次年春天赴金陵(即南京)参加会试,不料父亲王允升病重,他闻讯只得回乡照顾父亲。父亲去世后,王弘诲在家守孝3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他考中进士,时年23岁。

在王弘诲故居左前方,有一座高大庄严的双面石牌坊——“解元坊”和“太史坊”,是后世官员为王弘诲所立,牌坊的石柱上刻有一副行书对联,上联为“石柱擎天秀毓南溟开五指”,下联是“瑶台贯斗光摇北极应三台”,相传为王弘诲的门生、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的笔迹。

王弘诲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就在王弘诲初入仕途的时候,他所景仰的同乡海瑞因直谏拂逆嘉靖皇帝而下狱,王弘诲不怕受牵连,每天早晚都去死牢探监,用药调护受过“廷杖”之刑的海瑞。1587年,海瑞在南京病故后,王弘诲率先撰写《海忠介公传》,对海瑞的为人极其赞赏和敬仰。

据明代区大伦撰写的《赠太子少保南京礼部尚书忠铭王先生传》记载,当时的首辅大臣(相当于宰相)张居正十分专权,王弘诲便写了《火树篇》和《春雪歌》来讽刺他,遭到张居正的打击和压制达14年之久,直到万历十年(1582年),他才得以重返政坛,并先后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侍郎、礼部右侍郎等职。万历十七年(1589年),王弘诲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走到他的政治巅峰期。

从政时,忠君、爱国、恤民的王弘诲多次上书万历皇帝,如《请建储公疏》《请朝讲公疏》《请召对豫教疏》《慎重诏令疏》《礼部题禁风俗奢靡事宜》等奏疏。当时人称,王弘诲能恪守臣节,正气凛然有古时大臣的风骨。

据《忠铭公年谱》记述,大约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或稍后,花甲之年的王弘诲曾先后13次上书告病还乡,方才得到万历皇帝的“恩准”。

03

为海南文运勠力奔走

王弘诲早在致仕前,对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已经很上心。

万历甲午年(1594年),江西庐陵(今吉安)人氏贺沚上任文昌知县,第二年就与文昌士绅一起在县城西北面的玉阳山脚下创建玉阳书院,第三年落成。王弘诲、许子伟等名士应邀撰联多副祝贺。王弘诲写下:“道贯审畿、舜跖两端宜早辨,学求先觉、圣狂一念慎初分。”

玉阳书院建成后,确立了讲会制度,重在讲学,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具有初代书院的教学特点,是一家典型的“讲会式”书院,与注重日课、月考的“考课式”书院截然不同。于是,玉阳书院吸引了琼州各地著名学者百里赴讲,士人学子更是趋之若鹜。1596年九月,王弘诲受邀前去主持讲学时,主张“崇实修,黜虚谈”,讲学之余,对玉阳会友讲了6条“会语”,相当于立下了讲学、求学、为人、处世的规矩:“学者且讲工夫莫讲本体,且立名节莫立门户,且求自信莫求人信;学者须先立定,必为圣贤之志;德业、举业原自合一;格物,即诸说皆可相通,犹云知之所至,行亦至焉;学道者如登山,然开眼见山非不了了;君子之道只闇然,日章尽之彼;大学问。”

王弘诲致仕还乡后,对海南的教育事业更是不遗余力。

他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捐资,在定安县城创建了“尚友书院”,遗址在今天定安中学校园内的三棵枇杷树处,但建筑痕迹已然不存。据定安民间口耳相传,尚友书院用后,王弘诲还经常在书院讲学。此外,王弘诲每年还出资赞助书院的日常费用,被传为佳话。

据宣统《定安县志》记载,创立尚友书院后,“重实践力行,生平不作空谈无益之言”的王弘诲专门撰写了《尚友书院约言》,勉励儒生们勤于躬行,主张“德业学业,合而为一”。

在龙梅村的永济桥畔,他还修建一座龙门塔,在其中设藏经库,寄望故乡多出读书人,能够“鱼跃龙门”。王弘诲《登龙门塔分得龙门高深四韵》组诗中的两句“从此遐荒开泰运,满江风雨化鱼龙”,正是他拳拳之心的真实表露。

此外,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上任不久的琼州知府涂文奎,曾重建琼州府城的鼓楼(又称谯楼、文明楼)。遗憾的是,不到10年,鼓楼便在1605年的琼北大地震中,轰然倒地,此后并未马上重建。直到1615年,王弘诲向琼州府尹建议重修鼓楼,且应当恢复之前的形制。时任琼州知府谢继科便着手重建鼓楼,但他在这一年死于任上,此后具体事宜由推官傅作霖接手操办。

两年后,王弘诲在龙梅村去世,享年76岁。

原标题:

明代海南乡贤王弘诲

弘文兴学 诲人不倦

来源:海南日报文化周刊

记者:陈耿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总监:袁锋

内容审核:林叶

责任编辑:周钰

发布于:海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嘉靖年间,李时珍悄悄将一把两头锋利的小刀插入椅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还得从明世宗的宠妃张娘娘患病说起。一日,张皇妃突觉下身疼痛,浑身发冷,当时正是炎炎夏日。明世宗一看好生心疼,急诏太医进宫为皇妃诊治。太医李鹤年被召进宫,经仔细询问,他断定张皇妃会阴生了毒疮。这病,要是一般人,用小刀切开脓疱,将脓液排出即可,再喝点药即可。可这位不仅是位女子,更

  •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直接否定太上皇赵构,赵构为何不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宋孝宗的即位,是宋高宗禅让的结果。平反岳飞的时候,宋高宗作为太上皇,仍然在世。而岳飞的冤案正是高宗赵构在位时定下的。那么作为以孝闻名的宋孝宗怎么敢给岳飞平反?而作为太上皇的赵构为什么不反对呢?宋孝宗为岳飞平反的原因宋孝宗即位的时候,形势有些变化。就在不久前,金国内部发生内乱。海陵王完颜亮南下攻宋之际

  • 宋代举荐制度在中国历史人才选拔上孰是孰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科举考试起始于隋唐时期,在北宋时期渐渐成熟,在明清时期八股文形式固化思维逐渐不适合中国国情国策。但是,科举考试自始至终选拔的人才数量远低于社会实际的需要。同时,科举考试也只是确定了入仕为官的起初阶段,朝廷中各项官员的层层选拔依旧是统治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宋朝时期除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

  • 包拯后代今何在?第35代后人从不外出打工,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被尊称为“包青天”,他的故事和形象在文学、戏剧、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喜爱。那么,这位伟大的先贤的后代如今在何处呢?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是怎样的呢?前段时间,包拯的第35代后人被媒体广泛报道,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据传这个从不外出打工的老人一辈子只干了一

  • 给朱元璋打工有多惨?一年只有3天假,只要贪污一律杀头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大家都奉行着“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也都觉得能在朝廷当差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儿。但在这么一个皇帝手下,做官不仅几乎没有假期,到手的工资也非常低,稍不留神就会被查抄满门。说到这里,或许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秦始皇,又或者是清代的文字狱,错、错、错,中国古代最惨的官员,生活在朱元璋统治下的明朝初年。洪

  • 明代两淮盐官对文化教育的建设措施?对扬州地区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盐政弊端,两淮是今天的哪里,明朝时期蒲台县教谕

    曾仰丰《中国盐政史》一针见血地指出巡盐御史“其权虽重,但年年更换,贤者不足以有为,不肖者因而营私舞弊”,巡盐御史这样大权在握的中央特派专员尚且“贤者不足有为”,更不用说其他盐官了。明代中后期盐政积重难返,盐法沮坏已成定势,即便颇有才干的盐官,也只能稍作整理,而难以有较大的作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盐官转

  • 明朝并不缺茶,为何却严禁私茶出境?明太祖:控茶能巩固疆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此后,周边少数民族也开始喜欢饮茶,茶叶就此成为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贸易、外交谈判的一种重要物资。正因如此,自唐代开始,政府就开始推行一种“榷茶”制度。所谓“榷茶”,就是指政府利用行政机构实行茶叶专卖,控制茶叶向周边少数民族的自由流通。这种专卖和禁止私茶出禁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朝,为何从唐朝到明朝,中原王

  • 杀害岳飞的凶手是谁?秦桧只是帮宋高宗干脏活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杀害岳飞的秦桧是哪里人,秦桧与宋高宗的对话,历史上的秦桧是害岳飞的真凶吗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将领之一,被誉为“民族英雄”。他为了抵抗辽金入侵,领导南宋军队多次取得重要胜利,成为南宋抗金战争的重要人物。然而,这位杰出的将领却在忠诚于国家的道路上,遭遇了来自内部的猜忌、诽谤和陷害。在他最辉煌的时刻,却遭到了宋高宗和他的重臣秦桧的冷遇和残害。秦桧在岳飞被害后,成为了

  • 史学家说:“明实亡于万历”,崇祯元年的局面真的很差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万历与崇祯简介,明朝是亡于万历还是崇祯,为什么说大明亡于万历

    其次,根本原因是崇祯的自我定位不清晰,正所谓“治大国,烹小仙”。历史上改革败多于胜,更何况崇祯还没有王安石这种中枢第一人带着门生故吏一批人帮忙。崇祯一堆问题从不解决,边患,流民,士无古风,都是现象。他不懂什么才叫皇帝,掌不了兵,批不了红,拟不了票,存不了钱,这不叫皇帝,叫傀儡,先拿刀,抢了钱,杀几万

  • 明太祖朱元璋真的长着一张“鞋拔子脸” 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或许在“异相”中,朱元璋那幅丑而奇特的面孔包含了更多的文化内涵,隐藏着几代人的观念与想象。——非鱼说♪ 点击上方图标,即可收听音频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里,凡是帝王,长相一定不同常人。都说皇帝是真龙化身,可不就要长得“龙章凤姿”,有着“奇骨”甚至“重瞳”吗?甭管是不是真的,能当上皇帝的人,大多都是管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