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主要对手也是晋国。后来晋国扶持的吴国偷袭,都城尽失。是秦国帮助楚国恢复了地方。
应该说整个春秋时期,秦楚和我们不仅没有矛盾,还有共同的敌人,联系还算不错。
但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攻陷蜀国的同时,楚国也开始西进,成功攻陷巴基斯坦。
这个下秦楚完全是接壤的,矛盾接踵而至。
[var1]
因为秦国最终实现了大一统,而且是“六代末世”,所以很多人潜意识里会有一个印象,就是秦国把六国欺负了一遍又一遍,才一口吞掉。
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秦楚在西南与我们接壤的时候,威胁楚国的不是秦国,而是楚国威胁秦国。
当年各国围攻魏国,楚国虽有参与,但也没怎么出力。真正消耗魏国的主要力量是赵、齐、秦。
当时楚国趁大家不注意,灭了东南的越国。
就这样,楚国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大的地方。
后世很多湖北人自称楚人。实际上,严格地说,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曾被楚国统治过。甚至长江以北的河南、山东,有些地区也曾是楚国的领土。
而秦国呢?东方有万年函谷关不能逼,确实很厉害,但是秦国的两大经济区是开发了很久的关中平原和后来开发的成都平原。
然而,在楚国吞并巴基斯坦后,这两个经济区遭受了楚国的致命威胁。
所以表面上看,秦国退守函谷关后,天下最可怕的地方显然是楚国。
魏国成为最可怕的地方后,受到很多地方的对待。楚呢?自然,你也会享受这样的待遇。
[var1]
前面说过,楚国疆域辽阔,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如果楚国处于进攻态势,那么依靠其辽阔的疆域,可以从任何地区派出军队,精确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
但如果其他地方处于进攻态势,那么楚国庞大的身躯处处挨打,很难顾及头尾。
所以,在楚国有了足够的实力和地理威胁到秦国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大家都不是很高兴,而是用一种敌人的眼光盯着自己。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生活在那个时代,足够懂事却不开天眼,他必然会得出一个结论:为什么现在的楚国看起来比秦国更可怕?
说一千道一万,秦国也就是凭借地理位置,打不过就打,打不过就缩回函谷关。当年的晋国和魏国都可以碾压他,说不定以后还会有第三国来镇压秦国。
但是这个镇压了秦国的地方永远不可能是楚国,因为楚国太强大了。如果秦国再被他们灭了,那全世界就提前统一了。
对于这种情况,有时候就算开了天眼,恐怕也解决不了问题。
比如你穿越过去,告诉某国最高人,将来秦国要统一天下,最高人相信你的话,他们会集体针对秦国吗?
不会的。
[var1]
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比秦国更可怕的楚国。如果此时不削弱楚国,恐怕等不到将来秦国统一,楚国会先统一我们。
他们甚至可能认为,正是因为我们集体针对分割楚国,才消除了楚国早日统一的威胁。
后世之所以会被秦国统一,是因为他们集体针对秦国,提前对秦国进行毁伤,实在太没用了。
正是在这个时候,苏秦的“联合”慢慢失败,张仪的“连横”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熟悉战国历史的人大概都知道“张仪欺楚”这个典故。
在这一系列的故事中,楚感觉自己是冤枉,被张仪用各种方式欺负;无论张毅说什么,他们都相信。
其实国际政治怎么会这么简单?
从楚国的角度来看,已经成为天下公敌。若能与秦国联手,两国合力挺进中原,消灭其他几个地方。
为此,楚国对张仪一再忍让,希望改变他的现状。
从齐国的角度来说,秦国的威胁再大,也威胁不到自己,因为两国互不接壤。
齐国目前最迫切的目标是想办法削弱楚国。不管张仪口才好不好,只要守住这一点,齐愿意无条件配合。
正因为如此,齐国才会被解读为年轻的地方,这在某种程度上和楚国是有冲突的。
[var1]
当时在那种环境下,楚进入了伤胡同:走任何一条路都是错的。
秦国不愿意和楚国联手,因为当时的楚国明显比秦国强,秦国的两大经济区已经暴露在敌人的面前。
其他地方都不愿意和楚国联手灭秦,因为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灭秦后成都平原肯定是楚国的囊中之物,只有赵魏和汉三个小国可以争夺关中平原。
三个小国和一个大国争夺一个经济区。结果如何呢?大概率是大国赢。
到那时候就相当于秦楚整合了,灭天下只会更顺利。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原因,楚国的衰落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