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隆元年,相王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起了宫廷政变,一举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之后,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只得退位,李旦复辟史称“唐睿宗”,李隆基被册立为太子。
李隆基继位登基后,武氏已经出落得美艳动人,加之早年的宫廷教育和礼仪熏陶,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贵族气质。从此以后,她逐渐成为了玄宗皇帝的第一宠妃,风头丝毫不逊于《甄嬛传》中的熹贵妃和《延禧攻略》中的令贵妃。
伴随着李隆基的盛宠,武惠妃诞下了皇十八子李瑁。由于母妃宠冠后宫,他自出生之日起就受到了格外的关注,于开元十三年就获封寿王,更在两年后遥领益州大都督和剑南节度使。
开元二十三年,李瑁还迎娶了家世显赫和姿容绝色的杨玉环为妻,夫妻二人琴瑟和谐。弘农杨氏是世家大族,在朝中颇有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了寿王的政治地位和政治野心。
由于李隆基的长子李琮在外狩猎时受伤毁容,被迫退出了储位的争夺,次子李瑛被册立为皇太子。不过,他的母家非常势微,母亲赵丽妃更是长期不受宠,因而并不是很受父皇器重,储君之位极不稳固。
为了扶持自己的儿子李瑁上位,武惠妃开始动起了歪脑筋,不断针对太子进谗言。而且,她还安排女儿咸宜公主和驸马杨洄作为外应,积极刺探李瑛的一举一动,希望可以伺机废除。
受此影响,唐玄宗李隆基越来越不喜欢李瑛,逐渐萌生了废除太子的想法。只不过,朝中以张九龄为首的老臣们连番劝谏,此事才暂时作罢。不久后,随着张九龄被罢相,李林甫取代了他的位置,局势再一次变得微妙起来。
开元二十五年,驸马杨洄谎称太子李瑛联合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和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锈共谋叛乱。借此机会,武惠妃便以“宫中有变”为由,假传旨意诱骗李瑛率兵入宫勤王,极大地震动了朝野上下。
唐玄宗担心“玄武门之变”和“唐隆政变”的历史重演,于是下旨将太子李瑛和涉案的皇子们统统贬为庶人。之后,被贬的三位皇子竟然全都离奇身亡,幕后黑手却始终没有定论。据《新唐书》记载:
帝意决,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废为庶人。锈赐死”。而后,瑛、瑶、琚寻遇害,天下冤之,曰“三庶人”。
武惠妃虽然成功扳倒了太子等人,但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却并没有成为太子。原来,李隆基担心“废长立幼”会引起兄弟间的骨肉相残,最终还是按资排辈册立了皇三子李亨为新任太子。
此事过后,武惠妃逐渐放弃了替儿子争储,因为李瑁仅仅是皇十八子而已,上面的哥哥们太多了。在她过世后,唐玄宗李隆基果真悲痛万分,在很长时间里都郁郁寡欢。
为了帮助唐玄宗走出感情的阴霾,内廷开始为他四处物色美女,竟然选中了寿王妃杨玉环。为了一探究竟,他竟然以出宫散心为由移驾寿王府,近距离目睹了自己儿媳的姿容和身材,当即就萌生了邪念。
虽然说,唐朝的性观念非常开放,否则也不会有“脏唐臭汉”的评语。可是,作为公公硬抢自己的儿媳,显然是有悖人伦纲常和伦理道德的,恐怕会招致天下耻笑。
在内廷的明示和暗示下,寿王李瑁只得含泪休掉了自己的妻子,还让她以“为国祈福”的名义出家修行。之后,唐玄宗李隆基效仿唐高宗李治,从寺庙迎回了带发修行的杨玉环,也就是日后的杨贵妃。
客观的说,唐玄宗李隆基算得上是一位颇有政绩的帝王,任内打造了“开元盛世”。不过,他从中后期开始却懈怠政务,迎回杨玉环后更加沉湎于酒色,否则也不会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诗句。
由于任人唯亲,唐玄宗完全依靠以李林甫和杨国忠为首的文官,完全依靠以高力士为首的宦官,造成了朝政废弛和皇权旁落。与此同时,藩镇割据也更加的严重,各地的节度使俨然成为了一方诸侯,虎视眈眈唐帝国。
“节度使”作为官职最早出现于武则天执政时期,不过那时还只是一种临时的设置而已,并没有多少实权。唐玄宗登基后开始推行募兵制,各镇节度使都被赋予了兵权和财权,终于成为了尾大不掉之势。
虽然逐渐怠政,但唐玄宗在任用军事将领上却比较谨慎,也比较猜疑,始终担心文官和武将结党勾结。因为安禄山并不是汉人,在朝中也没有根基,行为举止更是粗鄙不堪,非常符合他的用人标准。
在奸相李林甫的推荐下,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支持下,安禄山竟然身兼了范阳、平卢和河东这三镇的节度使,权势日益加重。可以说,他统领的兵马已经成为大唐帝国的心腹大患。
755年12月,安禄山联合卢龙节度使史思明和契丹、突厥等少数民族在范阳联合起兵。听闻叛乱,唐玄宗只好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坚守河南洛阳,任命荣王李琬为兵马大元帅统兵东征,组织兵马仓促应战。
自从唐隆政变后,唐朝海内承平已久,忘战和避战之风早就在军队中蔓延。而且,随着民间疾苦的增加,各地的百姓对于唐廷非常失望,面对叛军大都选择望风归降,山西、山东和河南等地相继失陷。
本来,高仙芝坚守潼关已经遏制住了叛军的气焰,可却被唐玄宗以“畏敌不前”的罪名斩首问罪。作为继任者,哥舒翰多次请求坚守都无济于事,只得亲率主力“恸哭出关”,结果丢失了长安最后的屏障潼关。
当叛军攻陷潼关后,长安已经是岌岌可危,唐玄宗只得选择出逃,目标直指蜀地的成都。第二天凌晨,他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数千禁军护卫下,携带一群皇室和朝臣狼狈出发了。
离开长安前,朝廷已经派人前去打前站,通知沿途的州县做好接驾准备。但是,当官员和百姓们听闻皇帝都出逃了,局势更加失控,纷纷选择四散逃亡。以至于,唐玄宗的“逃亡大军”离开长安后,立即就遇到了粮食补给问题,随身携带的干粮很快就都吃光了。
当逃难的队伍来到马嵬驿时,又气、又累、又渴、又饿的禁军士兵们开始抱怨,发泄着自己的不满情绪。作为禁军首领,陈玄礼担心士兵哗变,因而悄悄联络随行的太子李亨,希望能斩杀杨国忠以释放众人的不满情绪。对此,《资治通鉴》这样记载:
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知太子。太子未决。
这个“未决”,充分显示出李亨非常的老辣,对于这个提议既不反对,也不支持,相当于就是“知道了”。取得太子默许后,陈玄礼开始付诸实施自己的计划,当杨国忠巡视回营后就被士兵们一拥而上乱刀斩杀。
陈玄礼入内禀报,说杨国忠谋反未遂已被禁军将士们诛杀。谁知,驿站外的士兵们并没有散去,即便唐玄宗下达了《罪己诏》依然于事无补,不依不饶只等诛杀杨贵妃后才肯罢休。
此时此刻,李隆基已经断定此事绝非偶然的士兵哗变,而是李亨和陈玄礼在幕后进行的部署安排。无奈之下,他只得含泪下令宦官高力士将杨贵妃勒死,父子关系已近乎决裂。
眼见事已至此,太子李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准备直接逼迫父亲唐玄宗退位。不过,禁军首领陈玄礼却临时动摇了,他在诛杀完杨国忠和杨玉环兄妹后决定停手,准备继续辅保唐玄宗南逃入蜀。
顿时,太子李亨傻眼了,处境变得异常尴尬起来。作为马嵬驿之变的幕后BOSS,自己已经与父亲决裂,以老爹睚眦必报和杀伐决断的性格,日后不仅太子位难保,就连性命也极度堪忧。据《旧唐书》记载:
马嵬涂地,太子不敢西行。
痛下决心后,李亨决心冒险一博。他脱离“逃亡大军”后以北上平叛为由,终于抵达了朔方军的大本营灵武。据《旧唐书》记载:
太子既北上渡渭,一日百战。
凭借战场的进取,太子终于获得了军队的衷心拥护,在灵武自立为帝,史称“唐肃宗”。之后,他遥尊远在成都的唐玄宗为太上皇,从此打出了“御驾靖乱”的旗帜进行平叛。
关于杨贵妃之死的真相,后世存在几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她是服毒而死,并没有经历太多痛苦;有人认为,她被乱刀砍死,死状非常的凄惨;甚至有人认为,她在玄宗默许下潜出马嵬驿,之后通过遣唐使逃到了日本或者南美洲。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杨贵妃的确死于马嵬驿,而且是被宦官高力士白绫勒死的,之后就被就近掩埋了。唐玄宗还都长安后,曾经派人前来寻找尸身却没有发现,只好在此修建了一处衣冠冢。
762年,唐肃宗在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时就驾崩了,其子李豫继位史称“唐代宗”。唐军收复洛阳后,叛军内部出现了分裂,史朝义在走投无路下向北投靠契丹人,结果被李怀仙围困后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由于安史之乱的巨大危害,导致唐王朝再也不复往昔的盛世。为了继续苟延残喘,唐廷开始不断增加苛捐杂税,不断加重对老百姓的压榨和盘剥,引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崛起后,长安再一次遭遇危机,唐僖宗李儇也效仿唐玄宗李隆基那样出逃四川避难。对此,诗人罗隐曾经作诗一首:
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
鸦片战争后,道光皇帝屈辱接受了《南京条约》,民族英雄林则徐也被发配伊犁。在途径陕西时,他特意题太真墓诗,其中一首:
六军何事驻征骖,妾为君王死亦甘。抛得蛾眉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
赵长龄是清道光八年的进士,至同治四年升任陕西巡抚,之后改任山西巡抚兼提督。期间,他途径马嵬驿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马嵬》:
不信曲江信禄山,渔阳鼙鼓震秦关。祸端自是君王起,倾国何须怨玉环。
到了1937年,在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的支持下,对杨贵妃的陵墓进行了修复。墓园内修建了一座三间的仿古式献殿,院落正中央就是她的墓冢,封土周围均用青砖砌垒而成,墓碑上亲题“唐杨氏贵妃之墓”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