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皇帝铲除奸臣魏忠贤,励精图治,为什么明朝还在他手上灭亡?

崇祯皇帝铲除奸臣魏忠贤,励精图治,为什么明朝还在他手上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702 更新时间:2024/2/4 7:22:38

公元1644年,煤山上的一棵歪脖子树下传来了一个落魄男子的哀叹声。这个男子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

他深知明朝灭亡的局势已经难以挽回,他心里面想不明白,怎么自己就成了亡国之君了呢?崇祯帝哀怨不已,回想自己一心励精图治,锐意图强,铲除奸臣魏忠贤,放手选任贤能,我苦苦付出,到头来落了个国破人亡。

走投无路的崇祯帝最后自缢在了身旁的歪脖子树上。现在那里已经成了旅游景点。

那么明朝又是如何灭亡的呢?这其中的原因很多。

第一个原因,是土地问题。

元朝末年,政治混乱,百姓民不聊生。为了反对元朝的黑暗统治,各地纷纷爆发出反元的新势力,其中朱元璋灭了许多地方势力,最终将大权掌握到自己手中并且建立了大明朝。明朝初年,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发展到了明中期社会矛盾开始逐渐加深,其中土地问题是最尖锐最根本的问题。

其实,土地兼并,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到了明中期愈加严重。当时皇帝王公以及宦官购置的田地数量之多已经超越了前朝,数量暂且不说,这些人还随意掠夺土地致使百姓们无家可归、无地可种。

统治者以及王公大臣这样做导致的后果就是朝廷掌握的土地数量越来越少,国库的农税收入也一年不如一年。王公大臣横行霸道,我就要占你的地,霸你的田,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许多百姓因为没有土地可以耕种而被逼无奈的成为了佃户,还有一些人因房屋土地被征收而背井离乡,远赴他乡。因为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明中期的土地问题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老百姓一个个背井离乡,成为流民,各个都抱怨大明王朝的残忍。你说,没有田没有地的农民会怎样呢?肯定是会揭竿而起的啊。

第二个原因,是党争激烈。

明朝党争严重有一定必然性和偶然性。

党争起源于明世宗嘉靖帝时代,嘉靖帝中后期多年不上朝,还大权在握,就是采取分化之术来稳固统治,始终是抬起一个再扶起一个来两强相斗,帝王心术运用的炉火纯青,所以嘉靖帝时代,虽严嵩权倾天下,仍可一句话随意废杀,但也埋下党争萌芽,当权者的昏招成为党争出现的必然性。

嘉靖帝为后世子孙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党争之势会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在孙子明神宗万历帝时期爆发,万历帝时党争正式露头,时朝廷上多党并立,有浙党、楚党、秦党、齐党、东林党,经过立太子争国本之事,东林党迅速整合其他政党,一党独大。

党争严重的偶然性在于万历之后的三个皇帝,要不就是一月天子泰昌帝这个短命皇帝,要不就是天、崇祯这种没有受过东宫培训登基的少年天子,由于这些皇帝整体素质太一般,所以东林党一飞冲天,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威胁皇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唯一制衡东林党的天子就是史书上昏庸的木匠皇帝天启帝,看似一天只是痴迷于木匠生活的昏庸皇帝,却起用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打压东林党,夺取权力。不幸的是,天启帝在几年后如前几任的明武宗一般落水染病而死,颇有一些耐人寻味。说句不过分的话,那时候的明朝大臣想让皇帝死还是可以实现的。

经过万历、泰昌二帝东林党做大,天启帝打压失败,东林党真正一党独大。崇祯帝少年登基,空有中兴之心却毫无主见,先将魏忠贤除掉,阉党再无人,东林党乱政开始,不得不说这种偶然性真巧合,因泰昌帝不受万历帝宠爱,都没有怎么经过大臣培训帝王之道,跟着两位儿子天启、崇祯二帝更是没有学习过,少年匆忙登基接管庞大帝国。崇祯帝刚愎自用,生性多疑,面对东林乱政,换了多达17位首辅也于事无补,没有力挽狂澜之能,最终明朝在严重的党争中亡国。

你说,统治集团的内部都出现了纷争,都想当带头大哥,又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第三个原因是天灾人祸。

明朝末年,遇到了罕见的小冰河时期,就是说天气特别冷,冷到庄稼都长不出来了。明朝晚期,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

真有一番世界末日的景象。这是老天要你死,那你没办法了。

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

“小冰河期”将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国外有学者因此认为小冰河时期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另外,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李自成进攻北京城的时候,北京城内军民已经是哀鸿遍野了。士兵也已经是无力抵抗。

墙倒众人推,饥荒鼠疫对于现在的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无异于是雪上加霜。可这偏偏都让我们可怜的崇祯皇帝遇上了。

最后一个原因,那就是军事打击了。

当时明朝末期所面临的主要军事力量,是关外的清朝军事力量和关内的农民起义军。

明朝末期,满清在关外的力量日益强大,对于明朝土地虎视眈眈,一直是让明朝头痛不已的问题。同时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朝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朝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

闯王李自成本来就是一个驿站的小官。可是崇祯帝对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原来到的国家公务员一夜时间变成了待业青年。丢了饭碗的李自成走投无路,只得揭竿而起了。

其实,攘外必先安内,农民起义军是明朝最大的问题所在。最终闯王率先攻破了北京城。

一个王朝所能承受的矛盾是有限的。一个王朝的覆灭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矛盾造成的。等到了崇祯帝已是积重难返,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无论是土地问题,党争,还是天灾人祸,军事打击,都是压死大明这头老骆驼的稻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马嵬驿之变:杨贵妃惨死,唐玄宗受辱,最大的幕后黑手竟是太子李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杨贵妃死于马嵬坡简介,唐玄宗李亨简介,剑三马嵬驿太子李亨位置图

    唐隆元年,相王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起了宫廷政变,一举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之后,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只得退位,李旦复辟史称“唐睿宗”,李隆基被册立为太子。 李隆基继位登基后,武氏已经出落得美艳动人,加之早年的宫廷教育和礼仪熏陶,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贵族气质。从此以后,她逐渐成为了玄宗皇

  • 朱元璋遇险,徐达舍身相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不久,孙德崖因为缺粮带着大队兵马来和州求助,朱元璋以大局为重,让他们进了城。在濠州时,郭子兴曾被孙德崖囚禁,差点儿遇害,郭子兴听说死对头到了自己的地盘,顿时火冒三丈,连夜赶到和州,兴师问罪。朱元璋连忙向岳父解释,而孙德崖听说郭子兴到了和州,担心自己的安危,立刻起身告辞。为了避免生乱,二人约定,朱元璋

  • 1960年武则天孙女陵墓被挖开,墓志铭上有四个字,揭露了人性丑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武则天孙子墓地宫入口,武则天的墓前16个无头石人,武则天嫡长子之墓

    1958年冬天,经过乾陵的西兰公路需要石料修复,于是乾陵附近的村民便到乾陵所在的梁山上炸石头取石料。谁也没想到,这一炸竟然把乾陵的墓道发现了。很快专家来到乾陵墓道发现现场实地调查,大家一致认为这就是乾陵墓道,“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很快,郭沫若等人起草的《乾陵发掘计划》送

  • 部编七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 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的“太上皇”李渊下场,究竟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这样一位传奇帝王也有着他人生的污点,那就是他登上皇位并不是通过当时合规的方式实现的,而是发动玄武门事变杀了自己的兄长和弟弟,最后逼迫他的父亲,也就是唐高祖李渊退位,这才登上了唐朝皇帝的宝座,那话说在这次兵变之后,被奉为太上皇的李渊退位之后他的下场是怎样的呢?其结局真的是很凄惨。差别待遇,导致玄

  • 明朝灭亡时,皇室成员高达20万人,清朝灭亡时皇族人口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朱元璋登基后把20多个儿子分封全国,这些龙子龙孙历经两百年的开枝散叶,到了万历朝中后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口群体,几乎把大明朝吃垮掉。大明皇室人员待遇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亲王的一年俸禄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等。亲

  • 从宋朝开始,为何不在关中定都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上千年时间里,中国总体围绕关中和中原两个中心形成文明区域,稍微例外一点的是江淮和四川,前者承载着荆楚文明,后者则孕育了古蜀文明,不过这两个地区的影响力要弱一些。从部落到国家,再到并天下,人们逐渐意识到关中是一片足以问鼎天下的王业之地,相比其他地区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 受秦

  • 北宋为什么放弃长安洛阳,定都开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面对长安洛阳等此前已担任过都城,并自带山川护甲的险要之地,北宋君臣却选择了位于平原地带的开封,这一决定直接导致166年后,金兵长驱直入攻破汴梁,酿成两宋难以启齿的“靖康之乱”。后人习惯用结果导向思维评判赵匡胤当时的决定,但事实却是在北宋初年,帝国境内确实找不到比开封更为合适的选项。从盛唐衰败到五代十

  • 英明神武武则天,一个决定,让自己和家族幸免于难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周边国家都前来觐见,交流和学习我们的优秀,先进的中华文化。而这也当然离不开唐朝很多位开明君主的带领。人们知道当初李世民在开国没多久后建立的贞观之治,当然也不能不提在他之后武则天的英明神武。正是她的领导,才为后来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人们将她统治的时代称为贞观遗风。这些称号

  • 每日名言 | 王安石: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王安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此句意思为,自己感觉书已经读得很多了,但一旦做起事来,便又会感到不足。比喻学无止境,为人处世应该谦虚。编辑:王志中 审核: 张晶晶来源:学习强国太原市数字健康保障中心 点击“转发”分享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