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在太极宫设宴款待这位远行的传教士,听完阿罗本所讲授的福音之后,准许他在大唐境内传教,并且在义宁坊兴建一座“波斯寺”,支持他翻译经书,后改为“大秦寺”。
“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阿罗本是基督教的聂斯托里派,在中国又叫“景教”。
阿罗本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基督教最早来华的宣教士。由阿罗本开始,先后有二十多位基督教的宣教士来到东土,唐高宗李治更是在全国各州建立教堂,甚至唐朝很多官员也成为教徒。
这些传教士每年都会在一个特定日子纪念耶稣诞生,这项习俗在五世纪后成为基督教的传统。
唐朝的皇帝本着兼容并蓄的广阔胸怀,往往会在圣诞节这天亲自到长安城的大秦寺赐香,并给教堂赏赐食物,与教众欢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皇帝赏赐的物品中,还有从甘肃徽县进贡的“徽酒”,徽酒因其独特的酿造环境、爽净的韵味,浓郁的窖香,曾让唐玄宗称赞为“天下酒中极品”,官方指定“御酒”。
此后皇帝在赏赐国外使团、宾客时,常常会搭配徽酒,徽酒便是如今畅销甘肃的“金徽酒”前身。
为了感谢唐朝皇帝的支持,唐德宗年间,公元781年,波斯传教士伊斯出资,景教在大秦寺中刻了一块石碑,详细介绍了景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和一百多年的发展,并感谢唐朝包容、开放的环境,这块石碑便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武宗年间,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所以皇帝下令灭佛,这也殃及到景教,除了寺院被毁,教众被遣散外,“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也长眠地下,直到明朝才重见天日。
公元1623年,明朝天启皇帝在位,在西安城西郊,有人无意间挖出了一块三米多高的石碑,碑头十字架下,有飞云和莲台衬托,左右分列着盛开的百合花,碑名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官府把这块石碑保存于当时的西安金胜寺(今西安何家村一带)。
二百八十年后,晚清战乱,社会动荡,一个叫何乐模的丹麦记者在金胜寺发现了石碑,石碑上的重要信息让他叩首膜拜,他深知这是研究中西方文化、宗教的最好证据。
于是向寺院提出购买,寺院主持当场拒绝,并摆出十八罗汉送客,何乐模并不死心,私下贿赂了寺院中的老和尚,并请了几个石匠,复制了一块同等大小的石碑,然后刻字、做旧,企图以赝品偷换真品,并联系好出海的路线。
等到一切就绪,何乐模带着附近高价招募的村民以及石匠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真品取出,板车什么的都准备好了,等从寺门走出时,门口除了大量官兵外,还有寺院的十八罗汉将他们团团围住,陕西巡抚曹鸿勋经过审理,认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真品属于中国文物,归还金胜寺,由于寺院战乱破损,转移到西安碑林加以保护。
两吨重的赝品石碑,属于丹麦记者何乐模自己出资所做,由他自行运走,且不能随意丢弃,破坏环境。
何乐模将赝品石碑运到欧洲,欧洲人看到石碑后热泪盈眶,奉为至宝。
这块石碑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一共有1780个汉字,汉字最后有叙利亚文,碑下部及两侧也有叙利亚文。碑文大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景教的教义、发展以及歌颂出资人伊斯。
首先,“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最早且唯一的见证物,被誉为 “中国基督教之昆仑”,其次,石碑中的古叙利亚文,对东罗马传教文字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最后,丹麦记者何乐模将石碑赝品运回欧洲,引起了世界轰动,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等多地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纷纷求购拓片。
2002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今天的碑林博物馆第二展室,被誉为“国宝展厅”,入门左侧第一件便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它字迹清晰,将一千多年前景教在唐朝的发展都一一铭记;它用典对仗,把中西方文化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数百年埋藏于长安的土地,而后古寺锈钟,破篱颓墙,重见天日便能让人为之驻足神往,大唐的荣耀,是星海横流,是岁月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