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经济稳步发展,文治武功均取得了空前成就。它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烙印,直到现在,海外华人大多都被称为“唐人”。
在唐朝最巅峰时,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长安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世人赞誉“大唐盛世,万国来朝”。大唐对于慕名而来的众多留学生们,是如何管理的呢?
一、兼收并蓄盛世大唐,引无数外来学子“留学热潮”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外国留学生最早是在隋朝时期出现的。
根据《隋书·东夷列传》的记载,公元608年,倭国派了八名学子来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思想。虽然规模较小,但是拉开了外国留学生到中国留学的序幕。
根据后世史料的记载,唐朝在发展到中期的时候,全国统计的人口中大概有一百多万的外来人口。
而这里面既有入唐经商的商人、还有各国前来友好合作的使臣、还有一些前来游玩的民众。
除了这部分人外,还有一群有些特殊的人,他们来唐代主要是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知识,他们就是现在所谓的“留学生”。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社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文化贸易领域也高速发展。
《旧唐书》当中记载,中国秉承着友好和平、兼收并蓄的外交方针,在国际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周边的不少国家都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叫做唐朝,并尊称唐朝皇帝为“天可汗”。
唐朝时中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有许多当时领先的发明。
万国来朝图
唐朝就有天文学家编制《大衍历》发现了太阳的运行规律,学会了测本初子午线;唐朝的医学也非常发达,还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
大唐有很多气质,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它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唐朝时期的留学生大部分出现于贞观之后,随着贸易事业的蓬勃发展,唐朝文化也在感染着周边的一些国家。
为了追求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知识文化,附近的不少小国纷纷派遣皇室贵族前来学习,主要包括日本、新罗,以及东南亚、中亚地区的一些小国。
根据《唐会要》记载,“贞观五年以后,太宗数幸国学太学……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
大唐留学生
由此可见,当时在国学内的留学生就有八千多人,这个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根据学习方式和年限,留学生可以分为一般留学生、请益生和还学生。一般留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故而学习年限长,甚至长达十几到二十多年。
请益生指的是拥有相当的文化功底的学生或学者,他们不需要再研习基础,而是进一步对文化进行研究,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像其中的优秀代表菅原梶成,在日本时就通晓医术,入唐请益学习后,医术大有增长,归国后做了针博士,并最终成为了天皇的御医。
还学生就是指与遣唐使同去同归的学生,只做短期的停留和学习。
日本遣唐使
二、鸿胪卿之职,掌宾客及凶仪之事,留学生人才选拔极其严格
唐朝虽然是开放的国家,但是对待留学生也是非常慎重的,有多个条件进行筛选,更是有完善的制度统一管理,毕竟开放学习,也要谨慎,重要的国家军事情报等可不能流露出去。
唐朝的留学生与今日的留学生大有不同,允许来唐的留学生名额非常有限。
正是因为名额的珍贵,所以各国选派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优秀人才,希望他们能在这里学到大唐的诸多制度和先进文化等,加强两国友好。
并且这些人才在归国后能够大大效力本国,所以能被派到大唐来留学的人才,都是经过了本国的严苛选拔。
所以能被选拔来到中国的留学生,一般都是各国的王子,或者是皇亲国戚家的贵族公子。
日本遣唐使线路图
其次,留学也不是靠国家推荐就可以,还需要成绩,成绩优异者有留学生资格,到了中国还需要再度参加考试,合格的才能留下。
据《唐会要》记载,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渤海国派了16个人来留学,最终只有6人获准入学;新罗派来了216人,只有7人通过考核,其余都被遣回。
通过了初步选拔的留学生们,首先要学习长安当地的语言。鸿胪寺是专门负责留学生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
根据《唐六典》记载:鸿胪卿之职,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以率其官署,而供其职务。
从留学生们进入长安开始,鸿胪寺就全程负责接待和管理。入学后,“买书银货则本国支给,而书(衣)粮,唐自鸿胪寺供给”。
也就是说留学生们在唐朝可以享有鸿胪寺免费提供的食宿,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的衣物等生活用品。但是基础的书本费或其他生活用度需要自行负担。
留学生们学习的地方叫国子监,是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国子监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祭酒,相当于是大学校长。
另设丞和主簿各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在国子监,留学生一般都是和与中国学生一起上大课。
但国子监没有语言课程,也没有为留学生专门开设的班级,所以汉语不好的留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些吃力。
国子监与现代的大学有点类似,主要设置了六门学科。
国子监
其中,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主要学习内容为儒家经典,唐朝自前代以来留存了众多的经史子集,这几门课学习的都属于经史类,对留学生来说都是难度极大的课程。
其余三门是律学、书学和算学。律学与法律相关,书学是学习书法,算学属于数学类学科。
留学生和本土学生一样,也要参加考试。考试分为十天一次的旬考,还有月考、岁考和毕业考。如果岁考三次都是下等,就必须重修。
如果重修后还不及格,那就会被勒令退学。毕业考一般是由博士出题,祭酒监考,题目基本是模拟科举考试。
留学生们在尽享大唐发达的经济、文化和教育成果的同时,也必须遵守大唐的法律规定。大唐官方对留学生们的活动,还有一些具体的限制规定。
《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中最为有名的一套法律系统,其中就有专门针对留学生管理的条款。
“蕃客入朝,于在路不得与客交杂,亦不得令客与人言语。”
这条规定是指留学生在入朝的路上不得私自与州县官员、百姓接触和交谈。这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国家信息安全,防止有人与留学生通传消息,泄露国家机密;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留学生们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问题。再就是规定严禁留学生在大唐从事间谍工作。
《唐律疏议》中还提到,如果留学生在大唐被发现从事谍报工作,通传消息,一经查实,依律将会被判处死刑。
从教育教学、社会交往和法制约束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管理,从而保证了留学生的权益和社会秩序稳定。
三、宾贡进士科,育优而予官,激励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完成学业的留学生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朝廷谋取一官半职,二是学成回国,为自己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
《资治通鉴》当中记载,在唐穆宗时期朝廷专门为留学生们设计了“宾贡进士科”。所谓“宾贡制度”。
是指这些留学生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及第,那么就会被授予官位,这是一种以官促学的奖励制度,激励留学生勤问好学,孜孜不倦。
在国子监学习合格之后,就可以参加科举制的考试。在考试的题目上宾贡科的题目要比普通的进士科简单得多,所以一般来说大部分的留学生们都能够考取功名。
按照常规情况来说,国内举办的大型科举考试都主要是针对中国人,不过在留学生众多的唐朝,这个考试制度为了保证公平,也进行了适度调整。
因为当时设定的科举考试并不局限于中国人,对外国人也予以开放。而且要是当时的科举考试第一名被外国人夺得的话,那科举考试胜出就会被称为“宾贡”。
受到这一制度的吸引,高昌国、高丽、以及吐蕃等政权纷纷派遣学生前来唐朝参加科举,人数达到了八千多人。
对于留学生来说,如果能够通过考试,大多数人会选择留在唐朝为官,毕竟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都城也是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
而这些留学生即使能取得一定的官职,一般来说也都是一些不太重要的闲职,基本上就是掌管宫中文书一类的官职。但他们所享受的待遇还是很不错了,也属于是高薪阶层。
大唐时期最有名的留学生要数新罗人崔致远。
崔致远被称为“东国儒宗”,堪称留学生的代表。他12岁时就来到了中国,勤学苦读,在6年后就考上了“宾贡进士”,后来被任命为溧水县尉。
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官职为九品。后任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僚,因起草《檄黄巢书》名闻天下。崔致远在中国做官16年后,以三品衔归国。
另一个非常有名的优秀留学生,是来自日本的阿倍仲麻吕,他的汉文名为晁衡。阿倍仲麻吕当时作为一名留学生,居然考进了难度最大的进士科。
唐代有“三十老名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思是50岁考中进士已经是很年轻了,由此可见考中进士的难度之大。
而阿倍仲麻吕作为一个留学生,能考中进士,已经是出类拔萃之人。
阿倍仲麻吕勤奋好学,诗文写得很好,考中进士后,就在唐朝任职,很受唐玄宗的器重,他和唐代诗人王维、李白、包佶、储光羲等都有来往。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阿倍仲麻吕来到大唐已经37年,他请求回日本。有感于他为大唐服务了几十年,唐玄宗特别批准他回国,并任命他为大唐的日本使节。
一个外国人作中国使节,在历史上非常少见。得知阿倍仲麻吕要回日本的消息,长安朝野人士赋诗相送,留下许多佳作,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便是其中的名作。
阿倍仲麻吕
没想到晁衡在归日途中遇到海盗,失联了两年。朋友们都以为他死了,李白还专门为他写了一首悼念的诗——《哭晁卿衡》。
没想到晁衡大难不死,最后又回到了长安,并一直在此终老。
与阿倍仲麻吕从日本同船而来的另一位学霸吉备真备,则在学成后选择回到日本。他顺理成章地在日本做了官,并大力弘扬中国文化。
十六年后,他又作为遣唐使再次踏上大唐的土地,再次见到了他的老同学晁衡。唐代时,日本派遣留学生的风潮到达了一个巅峰,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
留学生的发展主要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对大唐国内来说,众多留学生的到来,带来了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也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这无疑是中外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而对于留学生自己的祖国来说,他们在中国学习了几年甚至几十年,再回到自己的国家,充当了文化使者的角色。
通过学习大唐先进的政治体系、文化科技等,促进本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也使得盛唐文化在国际上更好地传播。
如今我们来到日本京都,会发现这里的建筑样式几乎与大唐长安城相同,可以感受到浓郁的盛唐气息,这也都是当年留学生们的功劳。
大唐与其他国家的经贸通商非常频繁,正是因为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唐朝更加繁荣,极大地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还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开放思想,为我国后世的思想文化发展埋下了伏笔。
结语
唐朝是一个开放自信的国家,收纳如此多的留学生,并且制订了完善详细的制度来管理,为后世管理留学也起到了不少的借鉴意义。
对于唐朝政府而言,开放包容的友好态度,让外来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也让国人对当时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留学生群体发展至今,仍然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许多积极的贡献,他们的存在也表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和世界文化的包容性。
参考文献:
《隋书·东夷列传》
《旧唐书》
《唐六典》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