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为何抓他7次却又放他7次 史称七擒七纵

诸葛亮为何抓他7次却又放他7次 史称七擒七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966 更新时间:2024/1/19 8:54:42

诸葛亮之所以要七擒孟获是因为要平定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诸葛亮想让要使孟获真心归顺蜀国,所以诸葛亮以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为主要谋略,后七擒孟获,分别是:

1.诸葛亮设下空城计,然后再派人把孟获给引过来,四面埋伏将其活捉;

2.孟获打仗失利被活捉,他认为胜负乃兵家事,不服气,诸葛亮便把他放了回去;

3.孟获让弟弟诈降,诸葛亮运筹帷幄反诈他,将其活捉;

4.孟获扮作神灵,诸葛亮一眼识破,他再次兵败;

5.孟获去别的部落求救找援兵,没想到反被抓;

6.孟获让自己的妻子帮助自己,诈降,又被诸葛亮识破;

7.孟获叫来乌戈国刀箭不入的藤甲兵,与其决战,诸葛亮巧用火攻,孟获再次输给诸葛亮,此次兵败孟获终于归降蜀国。

孟获画像

孟获骁勇善战,意志坚强,并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汉族中也有很多人敬佩他。诸葛亮探悉情况后,决定把他招降。

孟获虽然勇猛,但不懂用兵之道。第一战,见蜀军边战边退,就认为蜀兵不敌自己,原以为是乘胜追击,结果遭遇埋伏被俘。孟获认为诸葛亮会将自己处决,因此对自己说:人要死得光明磊落,不能丢人。令他没想到诸葛亮竟然亲自为他松绑,并劝他归降蜀国。但孟获不服,拒绝归降。诸葛亮没有强人所难,然后邀请孟获参观军营的布局和兵力,并特意问他:“你看这兵营布阵怎么样?”

诸葛亮

孟获观看得很心细,他发现营房里都是些上了年纪的兵员,便直率地说:“以前我不知你们的实际情况,让你侥幸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营地布局兵力,只要开战,要赢你易如反掌!”

诸葛亮放孟获回营后,他带走所有船舶,据守泸水南岸,阻挠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军防守薄弱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惩罚三军,从而激起了将士的抵抗,于是众人密谋,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然不服,便再次将他释放。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命令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死守南岸。蜀军到了沪水,传言没有船能在守卫森严的情况下过去,天气炎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和竹筏,一边派士兵假装要渡河,但到了中心一碰到对岸射箭就撤退,随后再假装渡河;同时另一面将人兵分两路分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包围孟获死守的上城。

不久,孟获又被抓住。孟获尽管三次被抓两次被放,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厚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军中有人认为诸葛亮这样做是放虎归山,对孟获太仁慈了,诸葛亮解释道:“我军要彻底稳定南方,就必须招降孟获。如果他能全心全意效力朝廷,抵得过不知多少军队,此后也不必再来此地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抓后,不敢跟蜀军明面上作战。但时间一长,他们军中快断粮了,于是派人诸葛亮借粮,诸葛亮表示可借,但要孟获亲自拜访,与蜀军将领比武。孟获一连战胜了几名蜀将,得意地走到大堆食粮旁,结果被吊索绊住被蜀军生擒。但蜀将当即实行诸葛亮的命令,让孟获回去,并让他把粮食带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底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落首领请来,带着他们对抗蜀军。又被蜀军击败,孟获再次被抓。诸葛亮仍然下令,让孟获等人回去,全部首领都听候孟获命令。孟获流泪道:“被他六纵七擒(即七次被抓六次放回),从古至今闻所未闻的。丞相对我如此诚意,我没脸再回去了。”

七擒七纵,从此孟获归顺蜀国。

诸葛亮

后来孟获又迁为御史中丞。蜀军班师还朝后,诸葛亮还改革曾经任朝廷官员统治留重兵把守的制度,反而不留兵,不屯粮,只重用当地德高望重有能力的人治理,保障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利益,所以南方治理得很好,在那期间南方再没有发生大规模叛乱。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汉竹简出土,改写世人认知,揭露赵高的真实身世,难怪会被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秦二世却没有将父亲所留下来的千秋霸业传承下去。秦二世上台以后,秦始皇旧部赵高权势滔天,他祸乱朝廷,使得各地百姓揭竿而起。秦朝也早早地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这也不禁让我们心生疑问,聪明如秦始皇赢政为什么当年没有看出赵高的狼子野心,反而宠信与他呢?秦始皇为什么宠信赵高秦始皇之所以宠信赵高,有三个方面

  • “十六国”为什么没有冉魏、段齐、翟魏、仇池、西燕、谯蜀、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但鲜为人知的是,除了东晋和十六国之外,西晋灭亡到南北朝建立期间还出现过八个割据政权(冉魏、段齐、翟魏、仇池、西燕、谯蜀、桓楚、代国)。其中有些割据政权的疆域并不是很小。那么“十六国”为什么没有冉魏、段齐、翟魏、仇池、西燕、谯蜀、代国、桓楚呢?[var1]“十六国”的说法出自北魏史学家崔鸿

  • 鸿门宴放走刘邦不是遗憾,分封也非下策,不能安民才是要点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我看项羽错在不能安民,同样入关所为却有天壤之别,刘邦以人主看待秦地秦民,自觉约束军队,约法三章,而项羽一味虏获,无所顾忌。后来关中对打赢楚汉之争贡献巨大,秦国立国数百年,方国观念根深蒂固,刘邦一外乡人能站稳脚跟,显然由于两人所为的反差。或说项羽心中无天下,若指有方国观念也没错。他说过衣绣夜行一番话,

  • 霍去病因抗击匈奴一生未娶,死后却留下一个儿子,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这样一个让诗仙、诗圣都钦佩的英雄人物,他的生命却只有短短的二十四年,可就是这短暂的二十四年,却让霍去病的大名留在了每一代人的心中。在众人心中,他是顶天立地的将军,他是封狼居胥的英雄,他也是一生未娶的少年郎。虽然未娶,史书上却有明确的记载,霍去病去世之后,他的爵位并没有空置,而是有人继承的,这个人就是

  • 高阳酒徒:他给刘邦出点子被张良否决,后却因韩信不服气而遇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高阳酒徒”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说是在秦末刘邦起兵后,率部来到陈留郡雍丘县高阳乡(今河南杞县高阳镇),高阳乡有个穷书生去求见刘邦。此时的刘邦非常讨厌读书人,当他听到当地的有个儒生求见时,就对手下说:“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意思是,我正在忙着国家大事咧,可没有时间

  • 四世三公之后,名门望族出身 袁绍真的就是一副花架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写过董卓系列之后,我接着写的就是袁绍这个人物。虽然《三国志》《后汉书》上都有袁绍的传记,说实话,读了之后,对袁绍的形象很失望,因为他没有给后人留下太多可圈可点的东西。一般人对他的整体印象,除了仪表堂堂、风流倜傥之外,几乎再也没有什么好词来形容。剩下的无非就是纨绔子弟,外表雄强,内心怯弱,犹豫不决,刚

  • 儒释道三家之不同——细说唐代初期帝王三教政策的概念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传统历史中,政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梁启超先生曾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性之家谱已。”这句话虽有夸大,但也道出了政治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之处。说起政治,最关者则为统治者,历代帝王为了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极力采取各种措施,以求王作永垂。自从儒学登上历史舞台后,便不断地成为各个帝王的施政方术之所

  • 她和刘邦只是一夜夫妻,却生了一位非常伟大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对,汉初的政治特色就是“军功政治”。既然是政变,那吕后立的皇帝当然得换了。代王刘恒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原因无他,刘恒有仁孝之名,听话,关键是他的母亲谨慎善良,家族又没有什么势力,绝对不会重蹈吕后的覆辙。权利就能掌控在他们这些人手里。好了,那就这样定了。刘恒一步由代王成了皇帝,他的母亲自然也成了汉帝国的

  • 李世民的政治军事能力,实在是太高了,被人特别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世民军事天赋贴吧,唐太宗李世民简介,李世民军事

    李渊当时在建立大唐王朝的时候,李世民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的身份可不只是那个辅助身份,而是一个真正的优秀军事之才。只不过他成为了皇帝之后,人们。玄武门之变,却忘了他的能力。人们就把这个目光直接转移了,忽略了他曾经那么多的功劳。可以看一下李世民建立大唐王朝的时候,他有的那些高光时刻。公元615年,隋

  • 曹操献一计稳定局势,袁绍献一计将大汉推向深渊,二人高下立判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不比汉桓帝无后的悲催命运,汉灵帝刘宏生有两个儿子,老大刘辩,老二刘协,于是立储这个难题回归到了让历代皇帝纠结苦恼的“立长还是立贤”的问题上。毕竟,皇帝继承不是地主分家产,关系到家国天下不容小觑,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社稷动荡。相对于老大刘辩,汉灵帝比较喜欢小儿子刘协,内心深处也倾向于立他为下一代接班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