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留下的阿房宫,荒废2000年,却被联合国评为“天下第一”

秦始皇留下的阿房宫,荒废2000年,却被联合国评为“天下第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411 更新时间:2024/1/10 0:26:30

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

他吞并六国、建立帝制,完成了一统中国的丰功伟绩,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为后世诸多封建王朝留下了许多可供借鉴的传统和遗产。

时至今日,大家提起秦始皇和秦朝,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秦皇陵和万里长城。

这些耗尽秦朝民力财力所建造的奇观,是世界文明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可实际上,秦皇陵和万里长城只是秦始皇在位期间的四大工程之二。

除此之外还有秦直道和阿房宫,也都是名震世界的奇迹。

特别是阿房宫,即便已经过去了2000年,仍被联合国评为“天下第一宫”。

更令人惊讶的是,获得这份荣耀的仅仅只是一个地基而已

——阿房宫是史上最有名的烂尾工程,若是修成,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建筑。

哪怕像现在这般荒废,也依然可以震撼当今世界各国的历史学家、建筑学家。

秦始皇举全国之力,修建世界最大宫殿

秦始皇当年统一中国之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他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不再像过去那般放权于各个地方,因此得到了巨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在史书上一般体现为秦始皇的残暴。

比如他耗费人力物力大建各种奇观、焚书坑儒等等,这样的暴行,如果没有强大的权力就无法实施。

最终使得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也正在于对这种权力的滥用。

然而,这样集中的权力也有正面作用,“车同轨、书同文”正是在这种权力的集中下推行成功的。

而阿房宫,就是秦始皇手中强大权力的完美体现。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已经在位三十多年。

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秦朝的权力中心一直在咸阳的先王宫殿里,秦始皇也在其中常住。

但是秦朝统治下天下太平,百姓的经济活动逐渐活跃,导致了大量百姓向秦朝首都咸阳聚集,这造成了人口压力。

秦始皇目睹了这样的情况,看着咸阳街市逐渐变得拥挤,先王留下的宫殿也逐渐变得人满为患,他心中有了一番打算

——要在另一处建立一座全新的、属于自己的宫殿。

从秦始皇敢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而自称皇帝这件事来看,他的心性极为高傲。

正因如此,秦始皇从动了修建新宫殿的念头开始,就执意要将这座宫殿修建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于是,秦朝百官在秦始皇的指示下,开始在龙首原西方建造一座新的朝宫,并希望在建成之后,使之成为秦朝的政治中心。

当年阿房宫究竟要修多大?

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根据现存的阿房宫遗址来看,仅仅只是主体宫殿前殿,就已经有54.4万平方米之广,大致相当于100个足球场的面积。

可想而知,为了修建这样一座宫殿,秦朝要发动多少劳工百姓,耗费多少财力物力。

据记载,有几十万秦朝百姓,被派去修建阿房宫,唐朝著名文学家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里更是直言“蜀山兀,阿房出。”

意思是说:巴蜀山林都被砍得光秃秃,只剩一座小山头了,才能使阿皇宫建立起来。

21世纪后,我国历史学家尝试根据史料记载,用3D模型模拟重现阿房宫修建成之后的壮丽,模拟结果让所有人大开眼界

——那是以现今建筑角度来看都难以完成的巨大工程,可秦始皇当年确确实实地想要修成。

可惜的是,“想要修成”不等于“能够修成”。

即便不出任何意外,以秦朝当时的建筑能力,修建阿房宫也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更别提在两年后,一个震惊整个秦朝的意外发生。

秦始皇死了。

荒废2000年,成最大烂尾工程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正在东巡出游途中,走到沙丘时突然暴毙。

有人说,秦始皇是疾病突发而死,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因为宫廷政变被杀的。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搞不清楚真相。

我们只知道,秦始皇死后,秦朝政治格局一时陷入混乱,两年前刚刚开始修建的阿房宫,作为秦始皇指定的政治中心,也因为这场政治风波而停工。

在一场风谲云诡的宫廷斗争之后,秦始皇的一个儿子胡亥被扶上了皇位。

秦朝有了新的皇帝,阿房宫作为新的政治中心,自然应该继续修建。

可是当时胡亥面临一个窘境——秦始皇已死,可秦始皇陵的主体工程还没有完工。

于是胡亥将原本用于修建阿房宫的70万劳工百姓,派去赶修秦始皇陵。

相比起秦始皇的身后存身之所,阿房宫的重要性自然要稍次一级。

直到7个月之后,秦始皇陵的主体工程才大致修建完毕,秦二世胡亥这才下令重阿房宫的修建工作。

然而,秦始皇陵仍然需要大量劳工进行剩余的修建工作。

胡亥虽然算不上什么明主,却也知道秦始皇刚死、余威犹在、不可违背的道理,只敢抽掉一小部分劳工用于修建阿房宫,进度极为缓慢。

谁知在两个多月之后,因为一场大雨,两个叫陈胜吴广的秦朝百姓决定起义。

由于多年以来,秦始皇和胡亥置百姓安危于不顾,集中人力物力用于享乐修仙,搞得民不聊生,这场起义立刻传遍秦朝各地。

这一时期,秦朝文武百官大部分都向秦二世胡亥进谏,希望能够暂停修建阿房宫,安抚百姓的同时,也留出精力来对付起义者。

没想到,胡亥似乎对阿房宫有某种执念。

不知是出于对秦始皇的尊敬和畏惧,还是出于贪图享乐的欲望,他不仅没有听从百官的劝谏,反而杀死了一批官员,执意要继续修建阿房宫。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被杀的官员中,就有秦朝丞相李斯

当年秦始皇死后,李斯曾与赵高联合起来,密谋立胡亥为帝,逼死了原本应该继位的扶苏,对胡亥有拥立之功,却死在阿房宫的问题上。

不过一个月后,胡亥也迎来了属于他和秦朝的末日

——在天下一片大乱中,权臣赵高挟持了胡亥,逼胡亥自杀。

自此,秦朝与秦二世胡亥一同灭亡,阿房宫作为秦朝末期开始修建的宫殿,自然也随着主人的灭亡而彻底停摆。

这一停,就是2000多年,称它是史上最强烂尾工程毫不为过。

不过到了唐朝时,一篇《阿房宫赋》横空出世,引起了众人的一番猜测。

甚至到了近代,不少人认为阿房宫曾经是建成过的,只不过被项羽一把火烧了。

仅一块台基,就被联合国评为“天下第一”

在杜牧的《阿房宫赋》里,用华丽的语言描写了阿房宫的壮丽绝美,随后笔锋一转,提到了陈胜、吴广起义。

之后又写到项羽放了一把火,使得阿房宫付之一炬,变成一片焦土。

这篇《阿房宫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其作者杜牧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家。

这就引得后世许多人对阿房宫是否建成产生了疑问。

新中国成立后,十分重视对历史文物的保存。

1961年开始,就将阿房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21世纪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考古技术的进步,使得对阿房宫遗址的考察成为可能。

于是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开始考察阿房宫遗址。

他们发现,在阿房宫可能曾经修建过的位置,只有几片被烧过的土块,并没有其他火烧痕迹。

而根据研究,如果阿房宫真的被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现场应该留存大量的草木灰。

实际上,在另一处秦咸阳宫的遗址上,确实发现了大片被火烧过的痕迹。

那里就是阿房宫没修成之前,秦始皇和胡亥坐镇的秦朝政治中心。

于是中国学界有了一个大致认同,认为阿房宫并没有修建完成。

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描绘的壮丽景色,应该是出于文人的想象,而非现实。

项羽确实在起兵过程中,一把火烧掉了秦朝的宫殿,只不过那是秦咸阳宫,而不是阿房宫。

至于杜牧为什么要描绘一个不存在的宫殿,从历史和文化角度出发,其实可以理解

——杜牧写《阿房宫赋》的本意是要劝导当时的统治者,不要劳民伤财,否则唐朝会像秦始皇和秦二世一样短命。

阿房宫在杜牧的文章里,自然也就成了一个意向的代表,而非真实存在过的建筑。

那么阿房宫是否一点都没有建成呢?

倒也不尽然。

在阿房宫前殿位置上,有一座巨大的长方形夯土地基,长度在1300米左右,宽在400米左右,高7到9米,是现在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夯土建筑台基。

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国考古学家还未对阿房宫遗址进行详细勘探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经高度重视阿房宫,派人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相应的调查,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称其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奇迹”、“天下第一宫”!

一块台基就能获得如此荣耀,难以想象如果当年阿房宫真的建成,会留下如何辉煌的建筑。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阿房宫的烂尾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时秦朝百姓所做出的选择。

修建阿房宫用的是秦朝百姓的生命和钱财,虽然留存到今天,值得我们从历史和文化角度瞻仰,但其修建的过程,却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为何抓他7次却又放他7次 史称七擒七纵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之所以要七擒孟获是因为要平定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诸葛亮想让要使孟获真心归顺蜀国,所以诸葛亮以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为主要谋略,后七擒孟获,分别是:1.诸葛亮设下空城计,然后再派人把孟获给引过来,四面埋伏将其活捉;2.孟获打仗失利被活捉,他认为胜负乃兵家常事,不服气,诸葛亮便把他放了回去;3.孟获让弟

  • 秦汉竹简出土,改写世人认知,揭露赵高的真实身世,难怪会被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秦二世却没有将父亲所留下来的千秋霸业传承下去。秦二世上台以后,秦始皇旧部赵高权势滔天,他祸乱朝廷,使得各地百姓揭竿而起。秦朝也早早地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这也不禁让我们心生疑问,聪明如秦始皇赢政为什么当年没有看出赵高的狼子野心,反而宠信与他呢?秦始皇为什么宠信赵高秦始皇之所以宠信赵高,有三个方面

  • “十六国”为什么没有冉魏、段齐、翟魏、仇池、西燕、谯蜀、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但鲜为人知的是,除了东晋和十六国之外,西晋灭亡到南北朝建立期间还出现过八个割据政权(冉魏、段齐、翟魏、仇池、西燕、谯蜀、桓楚、代国)。其中有些割据政权的疆域并不是很小。那么“十六国”为什么没有冉魏、段齐、翟魏、仇池、西燕、谯蜀、代国、桓楚呢?[var1]“十六国”的说法出自北魏史学家崔鸿

  • 鸿门宴放走刘邦不是遗憾,分封也非下策,不能安民才是要点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我看项羽错在不能安民,同样入关所为却有天壤之别,刘邦以人主看待秦地秦民,自觉约束军队,约法三章,而项羽一味虏获,无所顾忌。后来关中对打赢楚汉之争贡献巨大,秦国立国数百年,方国观念根深蒂固,刘邦一外乡人能站稳脚跟,显然由于两人所为的反差。或说项羽心中无天下,若指有方国观念也没错。他说过衣绣夜行一番话,

  • 霍去病因抗击匈奴一生未娶,死后却留下一个儿子,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这样一个让诗仙、诗圣都钦佩的英雄人物,他的生命却只有短短的二十四年,可就是这短暂的二十四年,却让霍去病的大名留在了每一代人的心中。在众人心中,他是顶天立地的将军,他是封狼居胥的英雄,他也是一生未娶的少年郎。虽然未娶,史书上却有明确的记载,霍去病去世之后,他的爵位并没有空置,而是有人继承的,这个人就是

  • 高阳酒徒:他给刘邦出点子被张良否决,后却因韩信不服气而遇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高阳酒徒”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说是在秦末刘邦起兵后,率部来到陈留郡雍丘县高阳乡(今河南杞县高阳镇),高阳乡有个穷书生去求见刘邦。此时的刘邦非常讨厌读书人,当他听到当地的有个儒生求见时,就对手下说:“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意思是,我正在忙着国家大事咧,可没有时间

  • 四世三公之后,名门望族出身 袁绍真的就是一副花架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写过董卓系列之后,我接着写的就是袁绍这个人物。虽然《三国志》《后汉书》上都有袁绍的传记,说实话,读了之后,对袁绍的形象很失望,因为他没有给后人留下太多可圈可点的东西。一般人对他的整体印象,除了仪表堂堂、风流倜傥之外,几乎再也没有什么好词来形容。剩下的无非就是纨绔子弟,外表雄强,内心怯弱,犹豫不决,刚

  • 儒释道三家之不同——细说唐代初期帝王三教政策的概念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传统历史中,政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梁启超先生曾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性之家谱已。”这句话虽有夸大,但也道出了政治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之处。说起政治,最关者则为统治者,历代帝王为了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极力采取各种措施,以求王作永垂。自从儒学登上历史舞台后,便不断地成为各个帝王的施政方术之所

  • 她和刘邦只是一夜夫妻,却生了一位非常伟大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对,汉初的政治特色就是“军功政治”。既然是政变,那吕后立的皇帝当然得换了。代王刘恒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原因无他,刘恒有仁孝之名,听话,关键是他的母亲谨慎善良,家族又没有什么势力,绝对不会重蹈吕后的覆辙。权利就能掌控在他们这些人手里。好了,那就这样定了。刘恒一步由代王成了皇帝,他的母亲自然也成了汉帝国的

  • 李世民的政治军事能力,实在是太高了,被人特别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世民军事天赋贴吧,唐太宗李世民简介,李世民军事

    李渊当时在建立大唐王朝的时候,李世民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的身份可不只是那个辅助身份,而是一个真正的优秀军事之才。只不过他成为了皇帝之后,人们。玄武门之变,却忘了他的能力。人们就把这个目光直接转移了,忽略了他曾经那么多的功劳。可以看一下李世民建立大唐王朝的时候,他有的那些高光时刻。公元615年,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