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天下,从《隆中对》开始,他就已经失败了

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天下,从《隆中对》开始,他就已经失败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716 更新时间:2024/1/4 17:28:40

历朝历代,诸葛亮的形象一直是正面的,在各类文学作品的描绘下,他如同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

论能力,诸葛亮军政全能,是一个全才,这在古今中外是罕见的。论人品,诸葛亮是道德的楷模,他选贤举能,以身作则,忠心耿耿。

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身上的使命是匡扶汉室,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然而,就是诸葛亮这样一位能力全面的大才,他努力奋斗多年,也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为何没能完成统一三国,兴复汉室的大业?有人说蜀汉弱小,诸葛亮无力回天;有人说时运不济,魏国能人太多;也有人说后主刘禅是庸主,诸葛亮带不动。

蜀汉在诸葛亮的领导下未能统一三国,的确有国力弱小、时运不济、刘禅昏聩等因素,但这不是根本。

因为,在蜀汉还未建立前,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战略已经注定失败,不可能获得成功。

作出这一结论的人正是新中国的领袖,我们敬爱的毛主席。主席看待问题一针见血,对于诸葛亮的失败,他指出:其误始于隆中对。

《隆中对》存在什么错误?

《隆中对》是刘备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决策。

公元207年,徐庶离开刘备前,把诸葛亮推荐给了他。在荆州的刘备渴望有人才相助自己,得知诸葛亮有才后,便带着诚意前往隆中,前前后后三次来到诸葛亮的草庐之中。

刘备虔诚的态度,打动了诸葛亮,他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隆中对》就这样问世了。

诸葛亮不愧是一位有见识的政治家,他还未出山就能预见三分天下的大势,为刘备规划了一条成就霸业的道路。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说的大部分话都是非常正确的,如能预料到曹操一家独霸,不可与之争锋,孙氏三代根基深厚,可以与之结交,互为盟友。

诸葛亮认为,刘备想要谋求霸业,必须占领荆州、益州和汉中三块地方,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后联孙抗曹。

可刘备想要联合东吴抵御曹操,那需要在不伤害东吴利益的情况下,占领荆州就是损害了东吴的利益。

刘备占了荆州,不仅需要分兵驻守,对东吴来说也是眼前的最大威胁。在占据荆州的背景下,孙权能与刘备毫无间隙,双方同心同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如果刘备真的想要联吴抗曹,必须要放弃荆州,降低东吴对蜀汉的戒备,在曹魏的步步紧逼之下,东吴或许能够与刘备同心同德,合力抗曹。

因此,主席认为刘备如果同时占据了益州、荆州两处,会给他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并非明智之举。

其一:荆州和益州两地相隔千里,刘备实力原本就弱,需要分兵二地,不能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这是不明智的,会大大削弱自己的实力。

其二,占据荆州和益州,刘备就无法实现联吴抗曹的战略,因为东吴始终会将收复荆州为首要目标,来保障自己前线的安全。长此以往,刘备必然会和东吴因为荆州的事情开战,夷陵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历史进程来看,因为蜀汉占据了荆州,在关羽北上攻打曹魏时,在后方的东吴与曹魏合谋,夹击了关羽。关羽大军覆灭,几万精锐丧失殆尽,蜀汉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关羽兵败身亡后,刘备依旧对荆州“执迷不悟”,誓死要夺回荆州,不惜与孙权公开翻脸。结果刘备一时的冲动,让几万蜀军在夷陵被歼灭,使蜀汉从此失去了与曹魏争天下的资本,彻底沦为魏蜀吴三足中实力最弱的一国。

结语

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天下,从《隆中对》开始,他就已经失败了。因此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存在问题,荆州这块四战之地,没有强大的实力是无法染指或者独占的。

《隆中对》中的整体战略出现了偏差,导致在后面实施的时候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蜀汉自占领荆州、益州后,引起了曹魏和东吴两只老虎的窥视,他们不愿看到刘备再做大,诸葛亮的联吴抗曹之计自然很难实施下去了。

更多文章

  • 赤壁之战大败曹操,斩关羽气死张飞熬死刘备的吴国最后为何被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即“曹魏”,次年刘备在成都为延续汉朝称帝,史称“蜀汉”。223年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了维持蜀汉的安全与吴再次合作,而吴在229年孙权称帝,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孙吴”。在此后的数年里,诸葛亮数次率军北伐,但是始终都没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263年,已经基本被司马氏

  • 理想甚美,现实很酷—王莽的改革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对“王莽篡位”这一说法争议很大,甚至在历史上都不承认王莽所建立的新朝,尽管新朝只维持了14年。西汉史学家班固将王莽定性为篡汉的奸臣,是乱臣贼子,然后被后世史学一直沿用,不愿称其为新朝,而称新莽。直到近2000年后,人们才重新审视这位新朝皇帝。胡适和其他近代学者,开始认同王莽改革中的王田制

  • 问答:长平之战的中赵国为何不能选择退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问: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一直被认为是秦国崛起、彻底凌驾于其他六国的标志性事件。因而备受后世关注,不断复盘他们的战略战术决策,并视之为非常正确的案例范本。作为配角的赵国就很难引起足够重视,基本都拘泥于廉颇的严防死守和赵括的轻敌冒进,以及国君的用人失误。 那么,倘若赵国坚持执行廉颇的防

  • 秦朝灭亡时,一位将军的后代分家自保,结果造就了2个千年豪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时代的变迁往往是令人无可奈何的,同时也更是人类无法改变的残酷现实,因为一个时代被改换并非是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而是一群人凝聚成一股力量才能实现的目的。如此情况下势力单薄的人们要如何去与他们抗衡,当时代走到尽头关乎于君臣忠义、以及家族兴旺等等事情都会成为羁绊,或许就连生命也会因此变得而渺小起来。一个朝

  • 楚怀王(义帝)熊心的“怀王之约”真的让刘邦占了便宜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义帝熊心大结局,楚怀王熊心简介,义帝是楚怀王的儿子吗

    [var1]后世很多人都认为楚怀王(后被尊为义帝)熊心的“怀王之约”委屈了项羽便宜了刘邦,某些腐儒更是拿“怀王之约”当做刘邦“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证据大肆鼓吹,搞得很多人都为屠城害民的独夫项羽抱不平。那么楚怀王(义帝)熊心的“怀王之约”真的让刘邦占了便宜吗?[var1]楚怀王立“怀王之约”的时候

  • 父亲被张飞杀害,母亲被曹操关羽争抢,长大后成为名将,他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飞杀了关羽的家人,张飞关羽古城相会视频,曹操第一猛将被谁杀的

    人生没有永远的幸运,也没有永恒的不幸,走运背后往往会隐藏着祸患,而人生跌至低谷或许也是奋起的开端,祸福相依,莫不如是。历史上很多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秦时国相吕不韦以区区低贱商人的身份位极人臣,最终却落得个饮鸠自尽的下场;越国勾践国破家亡,在吴国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最终却通过卧薪尝胆,使得越国光复,成

  • 韩信与萧何、张良同为汉初三杰,唯一封王者,为何正史评价低很多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

  • 古今第一战神,人以7千白袍军,灭掉百万大军的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战国七雄最有名的军队,魏国历届大将军,历史上真实的魏国将领

    [var1]萧衍出身寒门的陈庆之自幼便随从梁武帝萧衍,当时萧隐还没有起兵反秦,陈庆之在霄云府中的身份只是一个小书童。公元五百零二年,萧衍单上的南梁皇帝的宝座,当时年仅十八岁的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这个官职是晋朝设立的,隶属于中书省,最初由武官担任,南朝宋时改为文职,所以在萧衍登基的时候。是把陈庆之作为

  • 神童献10条妙计,曹操仅用一条便破了城,为何最后却把他杀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曹操在能慧眼识才的基础上,他又是一个多疑的人。不能说曹操是个妒贤嫉能的人,因为他爱惜人才之名是青史有名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曹操杀害了很多才能出众的人物,比如祢衡、杨修、孔融等等。虽然曹操杀害他们是有自己理由的,祢衡目中无人、杨修恃才傲物、孔融冥顽不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曹操手上夭折的人才是不

  • 孙膑为什么被挖去膝盖骨?山东出土竹简,他干的事比挖骨更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兵法家,孙武算一个,孙武的后代孙膑也得算一个。孙膑似乎是兵法上面的天纵奇才,他师从有名的权谋家鬼谷子,一直是鬼谷子最得意的弟子。孙膑出山之后,虽然被剔去了膝盖骨,脸上被刺了字,但他还是成为了齐国国主的座上宾。齐国能成为霸主,孙膑功不可没。似乎历史上的孙膑,是完美的。他又聪明又仁善,